•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冬古拉瑪山口
    來源:解放軍報 | 王 寧  2023年03月01日06:44

    在中國版圖的最西端,新疆烏恰縣的地形就像被“揉皺”了似的,滿是道道折痕般的山脈。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交匯處,帕米爾高原在這里高高隆起,形成一道道壁立千仞的奇觀。烏恰縣吉根鄉(xiāng)地處祖國最西端,海拔3066米,是祖國每天送走最后一縷陽光的地方。

    第一次走上巡邊路時,布茹瑪汗·毛勒朵才19歲。她清楚記得,那天自己走到國境線時的興奮。當(dāng)時她沒有想到,這條巡邊路她一走就是60多年;她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會走出帕米爾高原,走進人民大會堂,獲得“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參加完頒授儀式那天,撫摸著胸前的獎?wù)拢既悻敽埂っ斩浼拥卣f:“我沒讀過書,沒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祖國在我心中。今后,我將繼續(xù)傳承好守邊護邊精神,教育好子孫后代,守好護好邊防線。”

    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時,我的心情格外激動,與布茹瑪汗·毛勒朵相識以來的點滴回憶也涌上心頭。

    我和老大媽的緣分開始于12年前。初見布茹瑪汗·毛勒朵那天,瑞雪洋洋灑灑地在空中飛舞。她一臉慈祥地在雪中站立,身穿柯爾克孜族傳統(tǒng)衣裙,頭戴花巾,臉上布滿了歲月風(fēng)霜刻下的皺紋。她個子不高,身材微胖,雖已年過花甲,依然精神矍鑠。她站在雪中,深深的眼窩里閃爍著慈愛的目光,仿佛一尊以“西部母親”為主題的雕塑。

    “你們好!我的孩子們!”看見我們,布茹瑪汗·毛勒朵笑容燦爛地迎上來。她張開雙臂,和我們挨個擁抱握手,拉拉我的衣服,摸摸戰(zhàn)士們的臉。官兵七嘴八舌地問候著老大媽,她不停地點頭應(yīng)答。雖然不大懂漢語,但看得出,她對官兵表達的意思,心里明明白白。大家簇擁著老人向她家走去,歡聲笑語驅(qū)散了風(fēng)雪的寒意。

    “當(dāng)我將‘中國’二字刻在石頭上時,興奮得緊緊將石頭抱在懷里,一整夜都沒有睡著”

    吉根鄉(xiāng)是一個山區(qū)小鄉(xiāng),全鄉(xiāng)只有2000多人,卻有104公里長的邊境線。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是全鄉(xiāng)各族干部群眾的神圣職責(zé)。

    1961年5月,19歲的柯爾克孜族姑娘布茹瑪汗·毛勒朵新婚不久,便跟隨丈夫托依齊別克·阿馬提庫力在冬古拉瑪山口安了家。

    “冬古拉瑪”,在柯爾克孜語里是山高坡陡、石頭滾落的意思。這里海拔在1760米至6146米之間,山高谷深,地廣人稀,山頂積雪常年不化,山間氣候復(fù)雜多變。惡劣天候下,泥石流、山體滑坡和暴風(fēng)雪時有發(fā)生。

    布茹瑪汗·毛勒朵的父親是個孤兒,自幼和5個兄妹靠為巴依(地主)家放牧謀生。新中國成立后,全家才過上了好日子。布茹瑪汗·毛勒朵記得小時候,解放軍不止一次給她家送來糧食,父親也曾帶領(lǐng)他們兄妹幫解放軍砸石鋪路。

    親身經(jīng)歷和父親的影響,讓布茹瑪汗·毛勒朵從小就對共產(chǎn)黨、解放軍充滿了感激之情。對于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布茹瑪汗·毛勒朵的父親十分珍惜。生命彌留之際,他把子女們叫到床前叮囑道:“是共產(chǎn)黨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是解放軍解放了我們貧苦的家鄉(xiāng)。只要我們家里有飯吃,就一定不能讓解放軍餓肚子;只要我們家里有房子住,就不能讓解放軍沒有睡覺的地方。”

    “共產(chǎn)黨”“解放軍”這些溫暖的字眼,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刻進了布茹瑪汗·毛勒朵心里。這種印記比書本來得更加直接,也更加深刻。

    烏恰縣境內(nèi)有480多公里的邊境線和近百個通外山口。當(dāng)國家需要護邊員的時候,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那時,雖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邊,但布茹瑪汗·毛勒朵總是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zé),每日早出晚歸,將邊境線上的牛羊趕回來,查看有無陌生人進出邊境。

    剛開始在冬古拉瑪山口巡邊時,年輕的布茹瑪汗·毛勒朵發(fā)現(xiàn),這里雖有邊界線,但沒有界碑。一路上,懸崖、亂石灘、溝壑密布,道路蜿蜒曲折、荊棘叢生,她騎的馬經(jīng)常被尖利的巖石劃出道道血口;滾石、暗冰、塌方不斷,她很多次因此受困于暴風(fēng)雪中,危機四伏……巡邊歸來,夕陽西下,人與馬的身影投射在茫茫天地間,是那么渺小而又孤獨。

    一個夜晚,繁星閃閃,蛐蛐吟唱,夜風(fēng)中彌漫著遠山的氣息。眺望帕米爾高原上璀璨的星空,布茹瑪汗·毛勒朵低頭撿起一塊石頭,心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要給它們都刻上‘中國’二字,像界碑一樣放到國境線上,讓它們和我一起為祖國守邊。”

    布茹瑪汗·毛勒朵不識字,便向別人認真請教,學(xué)會了“中國”二字的柯爾克孜文和漢文寫法。已是古稀之年的布茹瑪汗·毛勒朵仍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在青石上學(xué)刻漢字“中國”的場景。“當(dāng)我將‘中國’二字刻在石頭上時,興奮得緊緊將石頭抱在懷里,一整夜都沒有睡著。”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披著朝霞抱著石頭奔向冬古拉瑪山口,鄭重地將它安放在了國境線上。

    “大的石頭就直接將‘中國’二字刻在上面,小的石頭怕被風(fēng)吹走,刻好了再用其他石頭固定。”布茹瑪汗·毛勒朵比劃著對我們說,“最開始我沒有工具,只能用尖石頭刻,一天刻一塊。遇到風(fēng)雪天,手伸出來一會兒就被凍僵了,我就把手放進懷里焐一焐再繼續(xù)刻。后來有了鐵錘和釘子,就能刻得快一些,一天能刻好幾塊。”

    跟隨布茹瑪汗·毛勒朵行走在邊境線上,我隨手撿起一塊“中國”石,撫摸著深深刻在石上的“中國”二字,心中升起陣陣暖意。那一刻,仿佛冰冷的石頭也有了溫度。

    60多年過去,連布茹瑪汗·毛勒朵也說不清自己到底刻了多少塊石頭。如今,那一塊塊刻著“中國”的石頭靜靜躺在國境線上,宛若一個個衛(wèi)士,保衛(wèi)著祖國的神圣領(lǐng)土,訴說著布茹瑪汗·毛勒朵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在她守護的山口,連續(xù)60多年未發(fā)生一起人畜越境事件。

    “高高的雪山,無怨的腳步,冬古拉瑪山口流淌著長長的冰河,我騎著馬兒守衛(wèi)著這塊土地……”

    自古以來,連綿逶迤的帕米爾高原有著神秘而傳奇的故事。著名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在這片土地上廣為流傳。在這部被列為我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的經(jīng)典中,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赴后繼,率領(lǐng)柯爾克孜族人民與外來侵略者頑強斗爭,爭取自由。

    布茹瑪汗·毛勒朵說:“就像史詩《瑪納斯》一樣,父輩們將愛國精神通過故事口口相傳給后代,愛國精神從小就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我們忠誠為國守邊,既驕傲又自豪。”

    對于布茹瑪汗·毛勒朵而言,熱愛黨、熱愛祖國是一種信仰,這已經(jīng)成為他們家的家風(fēng)傳承下來。正像父親曾經(jīng)深深影響自己一樣,在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影響下,她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全都成了光榮的民兵護邊員。

    “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2007年7月1日,65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巡邊路上,她每次哼唱起《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時,都神采飛揚。

    麥爾干·托依齊拜克是布茹瑪汗·毛勒朵的二兒子,他和大哥、妹妹都出生在母親護邊的氈房里。在他出生時,村里一位99歲老人為他起名麥爾干,柯語意為“獵手”,希望他成為一個像母親一樣勇敢無畏的人。布茹瑪汗·毛勒朵驕傲地說:“現(xiàn)在看來,麥爾干沒有辜負這個名字。”

    在麥爾干童年的記憶里,母親總是一大早就出發(fā),直到天黑才回家。每次到家時,她都是嘴唇干裂、精疲力盡。那時,麥爾干總是不理解,媽媽為什么把幼小的孩子們留在家里,自己卻跑去巡邊、護邊?除了管好自家的牛羊,媽媽為什么還要阻止鄰居家的牲畜去山那邊吃草?慢慢地,他似乎懂了。“每次上山,我們都能看見媽媽在石頭上刻‘中國’。這兩個字看得多了,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意識也漸漸在我們腦海里生長起來。”

    布茹瑪汗·毛勒朵每次去冬古拉瑪山口巡邊,來回至少20公里。有人計算過,60多年來,她至少走了幾十萬公里。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都刻進了布茹瑪汗·毛勒朵心里,她不止一次地說:“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石頭,就像熟悉自家抽屜里放置的東西一樣。”

    哪塊大石頭有挪動,布茹瑪汗·毛勒朵一看便知。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年過半百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巡邊時,發(fā)現(xiàn)界碑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她立刻騎上馬轉(zhuǎn)頭奔向邊防連。60多公里的山路,懸崖深澗、怪石嶙峋,危險地段有17處之多。但布茹瑪汗·毛勒朵顧不上這些,馬不停蹄地奔波數(shù)小時,趕到了邊防連。

    顧不上休息,布茹瑪汗·毛勒朵又帶著官兵趕回冬古拉瑪山口。經(jīng)過仔細勘察后,界碑又回到了它原來的位置。

    布茹瑪汗·毛勒朵不僅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護邊事業(yè),也把這種守護者的精神傳遞給了子孫—她家中兒孫6人,除一名幼孫在讀書外,其余全部扎根邊疆。

    “高高的雪山,無怨的腳步,冬古拉瑪山口流淌著長長的冰河,我騎著馬兒守衛(wèi)著這塊土地……”與布茹瑪汗·毛勒朵一起騎馬走在冬古拉瑪山口,大媽唱起了自創(chuàng)的歌曲《冬古拉瑪》。從那悠揚的歌聲里,我感受到她對這片土地愛得那么深沉。

    6年前,布茹瑪汗·毛勒朵的雙膝動了手術(shù),雖然手術(shù)后恢復(fù)了行動能力,但走路已離不開拐杖。即使是這樣,總是牽掛邊境線的她,還是常常讓麥爾干帶她去山口上看看。

    “你們的媽媽都在很遠的地方,不能照顧你們。來到這里,我就是你們的媽媽”

    冬古拉瑪山口海拔4290米,地形崎嶇險峻,天氣變化無常,即使是在夏天,夜晚的氣溫有時也會降到零攝氏度以下。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刺骨的狂風(fēng)一場接著一場,把雞蛋大的石頭吹得滿地亂跑。人在山梁上巡邏時,必須手腳并用,稍有閃失,風(fēng)就會把人掀下山去……吉根鄉(xiāng)是邊防連官兵巡邏的最后一站。巡邏隊走到這里時,往往已是人困馬乏。所以,布茹瑪汗·毛勒朵總會算好每次戰(zhàn)士們抵達的時間,提前為他們準備好干糧、奶茶。每當(dāng)官兵巡邏路過這里,看到騎著馬迎上來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溫暖。

    麥爾干還記得,自己16歲時的那個秋日,暴雨來得悄無聲息。那天直到天黑,原本預(yù)計當(dāng)天抵達的8名邊防官兵仍不見蹤影。布茹瑪汗·毛勒朵焦急萬分,決定出門尋找。

    她和麥爾干把馕和奶茶揣進懷里,披上塑料布沖進暴風(fēng)雨中。母子二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摸索,途中幾次差點滑下山崖。終于,他們在一處廢棄的羊圈里找到了被困的官兵,那時已是凌晨。

    原來,巡邏隊在路上遭遇極端天氣,狂風(fēng)裹著冷雨像無情的皮鞭抽打在人身上。精疲力盡之時,他們終于找到一個廢棄的羊圈躲避風(fēng)雨。地面泥濘不堪,他們只能倚著馬背,就著雨水吞一口馕,人和馬用體溫互相取暖。

    “啊?是大媽!”連長胡紅利看到布茹瑪汗·毛勒朵和麥爾干,又驚又喜。他們接過兩人懷中的食物時,才發(fā)現(xiàn)大媽已經(jīng)凍得嘴唇發(fā)紫,無法站穩(wěn)。

    有一次,浙江籍戰(zhàn)士羅齊輝在雪地巡邏時被馬掀翻,頭撞到樹干,失去了知覺。看著羅齊輝凍得青紫的雙腳,布茹瑪汗·毛勒朵心疼得紅了眼圈。她一邊把羅齊輝的雙腳揣在懷里,一邊讓麥爾干趕緊去殺羊——多年高寒山區(qū)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她,若不及時將戰(zhàn)士凍傷的雙腳放進熱羊血中浸泡,他的腳很有可能會保不住。

    很快,熱羊血端來了,布茹瑪汗·毛勒朵把羅齊輝的雙腳放進去輕輕揉搓,之后又放入掏空內(nèi)臟的羊肚里熱敷。漸漸地,羅齊輝的雙腳恢復(fù)了血色和知覺……

    還有一年秋天,一位邊防戰(zhàn)士騎馬巡邏時,奔跑的戰(zhàn)馬踏進旱獺洞摔倒了,戰(zhàn)士滾下滿是巖石的山坡,摔斷了腿,鮮血直流。聞訊趕來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抱起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沒有包扎傷口的紗布,她二話沒說撕了身上的裙子……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對于戰(zhàn)士們,布茹瑪汗·毛勒朵總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你們的媽媽都在很遠的地方,不能照顧你們。來到這里,我就是你們的媽媽。”

    60多年來,布茹瑪汗·毛勒朵記不清救治過多少凍傷、摔傷、被困暴風(fēng)雪的“兵兒子”。幾十年的母愛親情,使布茹瑪汗·毛勒朵成了邊防官兵共同的母親。官兵以她守護的山口為名,親切地稱呼她為“冬古拉瑪大媽”。

    近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保障和各級關(guān)心下,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家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條件好了、日子富裕了,有人勸她離開冬古拉瑪。可布茹瑪汗·毛勒朵卻堅定地說:“我有一群‘兵兒子’在這里,我哪兒也不去,要一直陪著他們守邊防。”

    “將來兒子們還要守下去,兒子后面還有孫子,子子孫孫都要守下去”

    高原上的一株小草,因為長期經(jīng)受著嚴寒和缺氧,擁有了極不平凡的生命,也擁有了平地上參天大樹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樣,一個能夠為了祖國而奉獻自己的人,即使在人群中顯得那樣渺小與平凡,卻因擁有了這樣高貴的精神而受人敬仰。

    布茹瑪汗·毛勒朵在當(dāng)?shù)貜V受尊敬。在周圍的各族群眾中,流傳著許多她的故事。

    幾年前的一天深夜,在修建吉根鄉(xiāng)大橋工人的工棚里,一位來自內(nèi)地的漢族孕婦出現(xiàn)了生產(chǎn)預(yù)兆。而她的丈夫出門去買建材了,要幾天后才能回來。這名孕婦忍痛走到村里,村民們馬上攙扶著她找到曾接生過100多個孩子的布茹瑪汗·毛勒朵。當(dāng)時,產(chǎn)婦羊水已破,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布茹瑪汗·毛勒朵為難了:這個漢族女子生孩子,語言不通,怎么溝通?沒有家人陪著,萬一有個閃失怎么辦?但此時再將產(chǎn)婦送往鄉(xiāng)衛(wèi)生院,顯然已經(jīng)來不及了,布茹瑪汗·毛勒朵一咬牙答應(yīng)下來。兩個多小時后,一個健康的女嬰誕生了。因緊張和勞累而滿頭大汗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此時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此后的幾天里,她把產(chǎn)婦當(dāng)親女兒一樣地照料著。產(chǎn)婦的丈夫歸來后,跪在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面前激動地說:“謝謝您救了我妻子,還那么用心地照顧她們母女,您就是我的親娘!”

    在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句話:“每一座氈房都是一個流動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個義務(wù)的護邊員。”

    幾十年來,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義務(wù)護邊的事跡在西陲高原上傳頌,越來越多的牧民在放牧?xí)r主動承擔(dān)起義務(wù)巡邊、護邊的任務(wù)。28歲的古力司坦·庫爾曼白克從吉根鄉(xiāng)考入武漢大學(xué),畢業(yè)后又回到了家鄉(xiāng),成為一名義務(wù)護邊員。在一個山口,他和同伴們學(xué)著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的樣子,刻了一塊“中國”石,還用油漆描了紅。他們種下了幾棵樹,省下洗臉水澆灌它們,第二年小樹發(fā)出了嫩芽……古力司坦·庫爾曼白克告訴我:“執(zhí)勤房門口有綠樹、有‘中國’石,天氣好的時候能看見滿山豐茂的牧草和成群的牛羊。守在這里,真的就是守護著自己的家。”

    48歲的買買提居馬·努爾麥麥提是鄉(xiāng)里除了布茹瑪汗·毛勒朵參與護邊最久的人,已巡邊、護邊21年。戈丹·塔西馬麥提以前住在縣里,女兒出嫁后,閑不住的她申請上山護邊。她的嘴里鑲著兩顆金色的牙齒,笑起來格外燦爛。52歲的艾尼瓦爾是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的鄰居,從小聽大媽講述巡邊故事,8年前也加入了義務(wù)護邊的隊伍……

    義務(wù)護邊隊伍里最多的還是父子和夫妻。阿卜杜賽依提·吾如孜馬麥提護邊近20年,6年前光榮入黨。和我們見面的時候,他胸前別著嶄新的黨徽。2018年,他的妻子也加入了義務(wù)護邊的隊伍。36年前,特尼白克·拖哈拖蓀的父親曾騎著毛驢走在護邊小路上,如今他和妻子也走上了護邊路……

    吉根鄉(xiāng)小學(xué)的每一個孩子都聽過布茹瑪汗·毛勒朵奶奶的護邊故事,奶奶的家成了學(xué)校的專屬“國防教育基地”。為了讓孩子們看到邊境線上的變化,布茹瑪汗·毛勒朵專門把家里一個房間改造成“護邊歷史教育館”。館內(nèi)200多張圖片、12件實物,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布茹瑪汗·毛勒朵半個多世紀的護邊經(jīng)歷,以及護邊員生活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布茹瑪汗·毛勒朵講述守邊故事時,上四年級的努爾給亞聽得分外入神。這個3年前念著“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的小姑娘長大了。對于布茹瑪汗·毛勒朵奶奶的守邊故事,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好好學(xué)習(xí),長大以后像奶奶一樣,守護好我們的家鄉(xiāng)。”努爾給亞揚著紅撲撲的臉蛋說。

    離開吉根鄉(xiāng)時,雪花仍在飄舞。大媽堅持送我們到村口。告別時,她拉著我的手說:“孩子,我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守邊,交給了冬古拉瑪山口。將來兒子們還要守下去,兒子后面還有孫子,子子孫孫都要守下去。”

    此時,雪停了,夕陽從云縫中灑下金色的光芒。祖國一天中最后一縷落日余暉,映照在布茹瑪汗·毛勒朵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她的神情堅毅又慈祥。那一刻,這位守護在國境線上的冬古拉瑪大媽,分明就是一座守衛(wèi)祖國邊境的“界碑”!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182tv午夜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app|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大臿蕉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