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題材兒童文學的新書寫 張忠誠“東北抗聯三部曲”研討會在京召開
作家張忠誠新作“東北抗聯三部曲”自2023年1月出版后,受到了廣泛關注。為了探討此書的出版價值與社會意義,2月23日上午,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承辦的“戰爭題材兒童文學的新書寫 張忠誠‘東北抗聯三部曲’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高洪波,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莊正華,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編輯游道勤,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兒童文學》原主編徐德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暉,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兒童文學作家薛濤,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郭艷,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兒童文學評論家崔昕平,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綜合二處處長納楊,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香,中國現代文學館副研究員、評論家李蔚超,《兒童文學》主編馮臻,以及“東北抗聯三部曲”的作者張忠誠等參加研討會。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劉凱軍、總編輯王軍和副社長、副總編輯閔蓉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楚三樂主持。
“東北抗聯三部曲”是一套以東北十四年抗戰為背景,以兒童的視角關注戰爭年代普通人生存命運的歷史題材兒童小說。作品從不同角度、側面,書寫了不同群體、不同形式的抗日斗爭:《土炮》側重寫民間個人化的抗戰,是“一個人的抗戰”;《龍眼傳》以一個孩子的遭遇和見聞,寫了日軍侵華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和東北人民的群體抗戰,是“一群人的抗戰”;《柿子地》寫了東北人民對日本人反奴化教育的斗爭,是“一條戰線的抗戰”。作品描摹了在戰爭環境中人性的純善、美好和堅韌,為讀者展現了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的同時,也為當下的孩子呈現了一堂深入人心的生命教育課。
高洪波在致辭中指出,作品中豐富詳實的資料給讀者帶來了清晰的在場感和準確的代入感。同時,作品著力展現出地域文化的魅力,時代背景宏闊但不乏細膩,為十四年抗戰的歷史敘說提供了鮮活的典型人物。
莊正華對作品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他認為這三部作品以小見大、各有特色,在戰爭場面的描寫與少年兒童心理呈現的問題上把握得當,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助于讀者牢記苦難歷史、反思戰爭,建設美好家園和鋼鐵邊疆。
游道勤強調,這套寫給青少年的抗戰題材兒童小說,引領當下的少年去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當下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江西出版在紅色題材、革命題材的創作主題和歷史視野上的創新和突破。
徐可認為,作品濃墨重彩地歌頌了東北人民不謂前敵、英勇反抗的斗爭精神,熱情地謳歌了東北人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民族情、同胞情,尤其對下一代無私的守護,彰顯出中華民族傳統的人間大愛。
徐德霞認為這套內容充盈、充滿東北獨特生活氣息的抗日戰爭小說,無論是在思想內涵、故事內容還是寫作手法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是抗日戰爭或抗聯題材創作領域的新突破。
陳暉認為作者從題材到主題,從人物到場景,從故事到語言,全方位將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傳統教育滲透進作品的支支脈脈,呈現出戰爭的血與火及其對兒童成長的啟迪。
在李東華看來,“東北抗聯三部曲”打開的是小切口,折射出的卻是中國人民抵抗外敵侵略時不屈不撓的人性之光。作品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寫出了一些普通人內心所蘊藏的力量感、正義感和不屈不撓的意志。遺忘歷史就等于背叛,而拒絕遺忘的良方,就是走進歷史,去尋找真相。
劉颋說“東北抗聯三部曲”是兒童文學書寫的一大跨越,她很欣賞作者鄭重書寫、創作審慎、客觀又深情的態度,對于一些細節的書寫雖然節制,但是極具畫面沖擊感,這是出于對歷史人物的保護和對兒童對象的尊重。
薛濤則從張忠誠的成長經歷與人生遭際出發解讀作品,多年鄉村生活的經歷是張忠誠創作的家底,他從當地人的悲歡離合中就地取材,從不舍近求遠,也不標榜詩和遠方,而是用扎實、用工的創作,形成一種沉郁、內斂、凝重、獨特的文學氣質。
郭艷認為張忠誠的寫作有著極為考究的技巧,他充分借鑒了現代派的寫法,把敘事的焦點放在一個特寫的細節上面,而且無限放大,拎出最能打動讀者的東西。作品通過對地域文化和鄉土人情的細膩描繪,消解了苦難,體現出一種溫暖的家國情懷。
崔昕平說,作品打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作家閱讀了大量的史實素材,并努力將它們提煉、復現,以文學的方式表達和記錄下來,打撈了許多真實存在的民生史料,并以想象還原了生活的肌理,塑造了血肉豐滿、性格各異的東北百姓人物群像。戰爭書寫指引讀者找尋撫慰人心的微光和繼續前行的力量,讓作品呈現出更為寬廣深厚的美學意蘊。
納楊評價作品填補了兒童文學創作中東北民間抗戰題材的空白,張忠誠用扎實而古樸的方式去寫作和講述,內容詳實、敘寫真誠,表現出民間的反抗精神。
陳香認為“東北抗聯三部曲”既是抗戰題材文學作品敘事的補充與延展,更是歷史話語在文學作品中的多向熔鑄,作品以獨特的童年視角書寫,讓抗戰史詩有了更為豐富的歷史容量和社會景深。
李蔚超多年來持續關注張忠誠的創作,認為他很擅長對歷史題材和時代故事的書寫,這三部作品代表著他創作的成熟與精進,她建議作者未來可以更加深扎于東北這塊沃土,寫出更多有力量的作品和更鮮活可愛的兒童形象。
馮臻從童年立場和民間立場兩個方面深度解讀作品,他認為“東北抗聯三部曲”體現出一種責任和擔當,構建起關于抗戰的民族國家的基本記憶,并被當代的孩子記住。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東北抗聯三部曲”是聚焦歷史時間、回應時代主題、體現原創兒童文學深度與廣度的精品力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出版價值,為當代戰爭題材的兒童文學書寫提供有益的借鑒。
張忠誠在創作感言中說,兒童文學應該“把真實還給兒童”,如果兒童文學過多地強調書寫純粹的童年世界,而忽視了童年世界的蕪雜,這是值得警惕的。書寫真實的童年生活,適度“過濾”,而不是過度“過濾”,把童年放在人性的基本面上去審視,或許更顯童心之可貴,保衛童心之重要。未來,他也會這樣執拗地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