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啟程
    來源:天山時報 | 盧小超  2023年02月27日12:30

    大年初三這天,老馬和妻子早早起了床。妻子做好早飯,老馬囫圇吃了兩口,便一遍又一遍地核對著女兒的行李。

    “別落下啥,到時候著急。”

    大女兒馬瑞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今天要返校。其實本可以晚走幾天的,可馬瑞心里急。今年碩士要畢業,很多事要抓緊做,更重要的是,學習微生物學的她要趁著這春天的光景,把植物苗育到試驗田里,為后期的生物防治試驗打好基礎。老馬覺得,女兒的這份認真勁像自己,便也不再勸留,倒勸趕緊走。

    吃了早飯,全家人一起下樓。妻子黃菊桃、二女兒馬靖和馬瑞三人手挽手,擠著坐在車子的后排,一路上一會兒笑,一會兒抹淚……

    到了機場,馬瑞告別了父母和妹妹,拖著行李,一步三回頭地走進了候機大廳。黃菊桃看著機場入口的方向,淚眼婆娑。老馬鼻子也有點酸,可是他忍住了。

    老馬名叫馬金生,1970年生人。50歲后,他才有時間和精力思考生活的意義。又是春節,老馬從節日的氛圍里品到點意思。

    春節,有團聚,便有分別,對于中華民族的億萬家庭來說,這分別是離家,更是啟程。老馬也這么覺得,他認為啟程伴隨著人的一生,只是時代不同、境遇有別,啟程的滋味自然是不一樣的。

    “只有大年三十的票。”

    “那就三十走。”

    2006年春節的前一天,也是農歷乙酉年的最后一天,當人們還在歡慶團聚,期待著農歷丙戌年的時候,甘肅農民馬兆祥做了一個決定:舉家搬遷。這天,馬兆祥和老伴與他們生活了50多年的家鄉來了個訣別。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成家,孫子孫女一大堆,一家大大小小15口人,他們帶著賣掉房子的1萬多塊錢,背著鋪蓋卷,走了。

    這是一個家族訣別家鄉,向著新征程的啟程……

    麻山村,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靠近秦嶺西段,村里的麻山梁海拔1940米。這里自然災害多發,冰雹災害幾乎3年一遇,暴雨導致的洪災每年都會發生,對居住安全和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世代居于麻山村,馬兆祥以前沒覺得不好,農村土地包產到戶后,馬兆祥和弟弟們一起跟著爸爸像侍弄寶貝一樣對待土地。在麻山村,他們家人多,地也多,加起來十幾畝地在山巒的臂彎里被分成了好多塊,像梯子一樣,一級連著一級。春種秋收,麥子、玉米和土豆,不賣錢,除了交給國家的公糧,剩下的足以養活一家人。

    若只論吃飯穿衣,大山里的農村,馬兆祥一家的光景不差。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出生后,馬兆祥勞動得更勤懇,地頭、地角,凡是能長出莊稼的地方,他都不放過。

    孩子們陸續上學,可山里的孩子,在那個年代,學習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回到家里,該下地下地,該放牛放牛。大兒子初中沒畢業便輟學了,老二、老三干脆就是到學校“逛了個圈”。老三馬金生上了半年學,便回家了。家里的活他能干的就是放牛、放羊。

    改革開放后,馬兆祥覺得這樣的日子,不行了。三個兒子相繼成了家,孩子們又有了孩子,地還是那些地,收成比前些年好了些。可眼前的日子,不再是吃飯穿衣那么簡單,孩子們大了都要娶媳婦,去城里逛了圈回來就喊著要買彩電買冰箱,看別人掙了錢,也都想多掙錢。麻山村里的十幾畝地,裝不下他們的心,也漸漸地裝不下馬兆祥的心了。

    一頭牛、三只羊,陪伴馬金生走過了童年和少年。這樣的日子,對年幼的小馬來說,那是自由;可對即將成年的他來說,是“沒出息”。要想有出息,就得往出走,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去。不到18歲,馬金生便學著哥哥們的樣,外出打工了。

    在西安,馬金生在牛肉面館里打雜當小工,想著學一門拉面的手藝,將來開個飯館;在北京,馬金生在建筑工地挖管道,想著自己多吃苦多掙錢,給孩子攢著上學用。

    馬金生是1995年結的婚,媳婦是同村女子黃菊桃。

    麻山村世代只有三個家族,馬姓、黃姓和沙姓。馬金生和黃菊桃從小就認識,孩子們年齡都到了,同是一個村子里的人,不說光景,就看品性。對能吃苦、又聰明、主意多的馬金生,黃家人沒意見,黃菊桃也不吭聲。男方家長登了門,說了親,婚事便定下了。

    家里的幾畝地已經支撐不了馬兆祥和三個兒子的生活,辦完婚禮,馬金生帶著新媳婦就去西安打工了。

    這是一個小家庭誕生后,向著新生活的啟程……

    黃菊桃在牛肉面館當服務員,馬金生還是小工。可每到月底一算賬,沒存下幾個錢,咋辦?這日子,不能這么過。想換個工作,可沒學歷,處處碰壁。

    思來想去,琢磨了很久,也咨詢了很多人,馬金生決定自己干:賣菜。打工拿的是死工資,賣菜就不一樣了,好的時候,幾天就能掙下打工時一個月的工資;也有不好的時候,連續幾天不開張。

    對這個小家來說,那段時間的日子,就如“湖中一葉舟”,任何的挫敗都似風雨。時而陰雨連連,沖刷著,生活變得潮濕;時而勁風急雨,拍打著,生活變得踉踉蹌蹌。也有陽光燦爛的時候,可僅僅是有些時候:享受當下,忙碌一天后的晚飯時刻,一杯小酒就著家鄉美味的時候;憧憬美好,斗志昂揚地騎著三輪車、拉著滿滿一車菜,奔向那美好生活的時候。

    馬金生的大女兒馬瑞1996年出生,兩年后二女兒馬靖出生,兒子馬杰是千禧寶寶,2000年6月出生。兩口子在外打工,孩子只能放在麻山村由老人照顧。

    時間飛逝,馬金生越發覺得日子不能再這樣過了。一天天長大的孩子,一年到頭和他們兩口子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周。孩子們以后要過怎樣的人生,馬金生來不及考慮,可在他和媳婦打工的日子里,想孩子,成了精神世界里的全部內容。

    麥收時節,馬金生和大哥、二哥都趕回家收麥子。可2005年的夏天,麻山村的天好似被捅了窟窿,雨一下就是幾個月,割倒在地里的新麥已經全部長了芽,也拉不回家。此時,20世紀90年代到新疆種葡萄的二叔打來電話:“在新疆種葡萄還行,不行,就過來吧。”

    “麥子,不收了!”帶著全家人的希望,馬金生啟程前往新疆。

    熬過了夏天的雨和冬天的風,麻山村的離別時刻,在春節的前一天上演了。前途未知的遠行,迷茫與希望沖撞著;扶老攜幼的送別,不舍與惦念交織著。

    “咋走得這么急呀?”

    “唉,沒法子么。”

    離行的人呀,眼里總是有淚,有法子誰愿意拋棄故土,另謀生路;可送別的人呢,眼里也是淚,親情、友情,鄉里鄉親的幾代人,突然就走了。

    馬金生的壓力很大,當天走的,除了他們家,還有岳父一家,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是十多口人。這一天,麻山村有5戶人家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加起來有50多口人。本來就不大的麻山村,變得更小了。

    這是一代農民訣別大山,向著新命運的啟程……

    新疆,天高地闊,可家在何處?幸好二叔早已幫忙租好了房子,短期過渡后,馬金生干脆就把家安在了承包的土地旁。那是頭屯河農場四連8號地,三間土坯房,是上一任土地承租人留下的。老家的傳統,父母跟著小兒子生活。馬兆祥和老伴跟著馬金生一家,住進了8號地旁的家里。

    馬金生安家的頭屯河農場隸屬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位于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成立于1951年10月,是由王震將軍親手組建的新疆最早的機械化國有農場之一。那兩年,頭屯河農場正在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結合城郊農場的地域環境和市場優勢,大規模推廣種植鮮食葡萄。馬金生承包的土地共有16畝,全部栽種了紅提葡萄苗,苗子是農場免費提供的。可沒怎么種過地的馬金生,之前壓根沒見過葡萄苗,幸好有父親幫忙。憑著在老家栽樹和種糧食的經驗,他們精心呵護著這些小苗苗。

    葡萄苗栽下去,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掛果。這漫長的沒有收益的日子怎么辦?在連隊農業技術員的指導下,他們在葡萄園里套種了制醬番茄。農閑的時候,馬金生還去附近的八鋼(寶鋼集團新疆八鋼公司)打工掙錢。

    秋去冬來,又是春節,地里的制醬番茄收入,剛好能包住葡萄管理的投入費用,生活支出全靠馬金生和黃菊桃打工。日子雖然艱辛,但葡萄苗已如青春期的孩子,個子躥高了一大截,明年夏天,一定會枝繁葉茂了。

    在生活里困頓半生,馬金生最無奈的是:沒上過學。這是一生的痛,他在心里發誓,一定要讓孩子們好好讀書。馬金生和妻子都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們的功課,他們能做的就是支持,經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

    對馬瑞來說,她的成長中最難忘的,是爸爸給予的尊重和幫助。生活和學習上的支出自然不用說,只要需要,爸爸就會給足、給夠。讓她記憶最深刻的是她上小學的時候,爸媽那年種了些草莓,新鮮的草莓剛成熟,爸爸便摘了讓他們姐弟三人嘗鮮。馬瑞吃了后,想給自己的好朋友分享。

    天色已晚,可孩子有想法,馬金生立刻行動。帶著馬瑞去精心摘了好看的草莓,又開著車陪孩子送到幾公里外的同學家。馬瑞說:“那一刻,我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孩子們學習都不錯,眼看著大女兒要參加中考,可孩子們的戶口還在老家。馬金生東拼西湊了10萬元,交了首付,貸款30多萬元,在臨近頭屯河農場的三坪農場買了商品房。從此,便扎根于此。

    這是一位農民在經歷了艱苦奮斗后,向著新日子的啟程……

    又花了8萬元,馬金生把房子裝飾一新。黃菊桃更是勤快,每天把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收拾得一塵不染。結束葡萄園里的勞作,回到家中,守著老人,看著孩子,雖然辛苦,但馬金生覺得這是最好的日子。

    好景不長,2015年的一天,馬兆祥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病來得太急,命保住了,卻落下了偏癱,從此臥床不起。

    無論境遇如何,生活總在繼續。2016年,馬瑞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時刻:高考。沒上過幾天學的馬金生,比孩子還緊張,攥著拳頭在考場外候著。

    生活中的希望是奇妙的,馬金生的人生飽受“沒讀過書”的苦,可孩子們的書讀得是有模有樣,讓他欣慰,亦讓他思考。

    那年,馬瑞考入石河子大學林學專業;第二年,馬靖考入海南師范大學電子商務專業;2019年,馬杰考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自動化專業,2020年,馬瑞本科畢業后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微生物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孩子們都是大學生,這對幾代人都是農民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馬金生和黃菊桃是歡欣的、是鼓舞的,這是光耀家族的驕傲。

    人生充滿無限可能的馬瑞,曾認真思考過,她說:“如果當年爺爺和爸爸不離開大山,我們是不是也會中途輟學,或者是讀完義務教育階段,也會像爸爸叔伯他們那樣去打工。”

    現在的馬瑞正在為是否讀博而糾結著,“怕考不上,也想早點就業。如果就業,我一定回新疆,我的家在這里。”

    孩子的煩惱,馬兆祥不得而知了。老人在癱瘓5年后,于2020年11月去世,走完了他的人生。

    時間總在一代代人的奮斗中穿行而過,每一個奮斗的起點,都是美好夢想的啟程時刻。

    這個春節假期,馬靖在家中通過網絡面試了幾家深圳的互聯網公司。雖然本科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但從進入大學的那天起,馬靖就在為就業籌劃中。年輕的她選擇了年輕的行業:軟件開發與應用。大學期間,她自學了軟件方面的知識,畢業后就一直在從事軟件相關工作。有了一定的從業經歷后,馬靖決定“往上跳一跳”。

    “深圳的環境更好,平臺更好,對自己以后的發展也會更好。”性格內向的馬靖,內心是澎湃的,她渴望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舞臺、更精彩的奮斗。深圳,充滿活力的城市,一定可以接受年輕人渴望挑戰的奮斗之夢。

    這是一個青年人在積蓄了夢想的力量后,向著新的人生的啟程……

    渴望夢想的還有馬杰,從小就有個“軍人夢”的他,高考第一志愿選的都是軍校,可遺憾的是沒被錄取。進入大學后,他報名參軍,于2021年春季如愿成為一名武警戰士。在部隊的他積極報考軍校,可依然未能如愿。

    兒子和父親之間的交流甚少,老馬知道的只是結果,作為大姐的馬瑞了解弟弟的傷與痛。“可未嘗不是好事。”在知道兒子生活的一些細節后,老馬覺得,“經歷一些挫折,對男人來說,是好事。”

    拋去一時一事,把境遇放到人生,悲喜便消減了很多,平和地面對,平靜地向前。老馬說,人生就是這樣過來的,他人生中的很多機遇,因為知識匱乏關上了門,人生的路很窄,年輕時悔不當初,漸漸年長,也明白了,悔是無用的,堅持奮斗才是強者。

    隨著品種的改良和種植技術的推廣,種葡萄不僅需要付出體力勞動,更需要隨時學習、更新技術。老馬終歸是克服了“一學習就頭痛”的毛病,看不懂文字,就找視頻學,就聽別人講。年紀越大的老馬,越是謙遜,越是活泛。

    生活總是眷顧執著奮斗的人們。

    黨的十八大后,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農村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兵團基層連隊的變化是巨大的。除了出行、居住等環境的變化,老馬的直觀感受是,葡萄好賣了,賣得出價格了。

    時間來到了2017年,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兵團正式吹響深化改革“沖鋒號”,作為兵團深化改革的基礎單元,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重塑了團場和連隊的管理運行機制。老馬符合團場非職工納入職工隊伍的條件,從此,馬金生有了新的身份——兵團職工。

    在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體制下,兵團職工亦兵亦民,他們從事著農業生產勞動,同時要履行民兵的職責義務。這新身份,讓老馬覺得自己真正成了連隊的一員、農場的一員、兵團的一員。

    這是一個在兵團土地上拼搏奮斗了多年的人,向著新的身份與使命的啟程……

    自成立以來,地處祖國邊疆的兵團始終以博大的胸懷和開放的環境,吸引著全國各地追逐夢想的人,亦回報著奮斗的人們。從十萬大軍就地專業,到各地支邊青年以熱血和青春加快新疆開發建設,再到新時代深化改革后吸納新職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兵團與全國各地逐夢人的腳步相連。

    改革,理順了兵團體制機制,也激活了發展的活力。

    老馬所在的頭屯河農場已經是久負盛名的鮮食葡萄產區,注冊的“頭屯河”牌商標通過國家商標認證,“頭屯河”牌紅提葡萄獲得國家A級綠色認證。在此基礎上,改革后,各連隊陸續成立專業合作社,改變以往的銷售模式,讓葡萄從“土特產”成為“品牌商品”,銷往廣州、上海、廈門及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甚至還遠銷俄羅斯、中亞、歐亞等國際市場。

    農歷癸卯兔年,春天來得更快。老馬也早已聯系好了今年葡萄種植需要的各類農資,十幾年的種植經驗,讓他對種葡萄這點事兒——門清。作為農場職工,老馬有20畝身份地,同時,他還在連隊合作社里負責管護21畝新品種葡萄地。

    改革后,頭屯河農場一連黨支部委員會和連隊管理委員會的委員們牽頭成立了烏魯木齊鮮果林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力于葡萄品種改良,吸納連隊職工加入。老馬是社員,要按照合作社的技術管護標準管理自己負責的21畝葡萄園,年底,合作社會以保底價格收購,產量越高、品質越好,老馬的收益就越好。

    管護新品種葡萄園,對老馬來說,是絕佳的學習機會。合作社采用的都是經過農業技術專家研究論證,并成功培育轉化、適用于當地的種植管理技術,老馬在合作社里學,在自家地里用,葡萄品質越來越好。

    技術改良推動葡萄品質提升,可最終決定職工收入的還是市場。在管好葡萄園的同時,老馬也開始琢磨葡萄銷售,主動對接市場聯系商戶、根據市場行情選擇銷售時機。在馬瑞看來,這是爸爸這兩年最大的變化,他從一個只管種地的人,成為研究技術、參與市場、探索經營的“新農人”。

    老馬這樣,連隊的很多職工也是這樣。大家不再是“把頭埋在地里”,而是在土地和市場間切換,在土地上付出汗水、學習并鉆研種植技術,在市場上參與競爭、探索并研究葡萄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

    這是改革后的兵團職工們,向著新時代新征程的啟程……

    收獲時刻,市場價格合適,職工們算好賬,預估市場走向,一起合計,覺得好就賣;如果覺得還有利潤空間,連隊合作社投資建設有保鮮庫,大家會把葡萄儲存到保鮮庫里,等到對接到更合適的收購商,或者市場價格更好的時候,再開始銷售。

    “一畝地能多賣不少錢,收入和日子肯定不一樣了嘛。”老馬從中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葡萄產業發展的更多可能。

    黨的二十大對鄉村振興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國的鄉村也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下,闊步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振興新征程。

    老馬說:“這啟程,更有期待、更有奔頭。”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资源网|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国产人成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www.国产精品.com|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www好男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 |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 |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