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演員命運的是修養 ——《北京人藝演員談表演》讀者見面會在南京舉行
讀者見面會現場
北京人藝是一座什么樣的劇院?這座劇院的舞臺上有怎樣的一群人?他們臺前幕后有怎樣的故事?他們如何塑造人物形象?2月23日,中國文聯出版社聯合先鋒書店,舉辦了“決定一個演員命運的是修養——《北京人藝演員談表演》讀者見面會(南京站)”。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教授畢飛宇,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南京軍區文藝創作室原主任、一級編劇蔣曉勤,《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參加見面會,活動由該書責編祝琳華主持。
宋寶珍首先向現場讀者介紹了本書的創作初衷并解讀了北京人藝的藝術精神。北京人藝是人民的劇院、藝術的殿堂,他們不僅有三百多部劇目,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北京人藝尊重藝術規律,主張藝術創作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很多大演員都是從小角色開始積累表演經驗,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最終成為了不起的大演員,他們重視藝術創造的細節真實,很多演員藝術興趣廣泛、內心世界豐富,不斷填充自己藝術創造的武庫,因此在形象塑造方面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他們將體驗與體現、表現與再現有機結合,在京味兒戲劇的創造中保持了優異的藝術品格。
畢飛宇對中國文聯出版社推出《北京人藝演員談表演》一書表示祝賀。他從與任鳴導演的淵源談到對人藝的理解,他表示:“人藝在我心目當中分量特別重,在我和人藝有一些接觸之后,我發現它確實是一個殿堂,但我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何為人藝?它是一座藝術的劇院,是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人民是一個政治化的概念,但如果我們放輕松一點,就會發現,整個人藝內在有一個最基本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日常生活與普通百姓,或者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問題就在于日常生活的普通性。作為一個劇團,要體現它的什么?有人認為應體現的是它的史詩性,但我認為人藝最重要的一點是體現了普通人的尊嚴。”他還和現場讀者分享了濮存昕、徐帆等人在生活中的細節,他表示“好的藝術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內心永遠記住他的使命。這個使命不是給我們做一個光芒四射的藝術家,而是把生活里面最普通的部分呈現給大家,讓大家看到尊嚴,看到普通人生活的光芒萬丈”。
徐健談到,這是一部由演員的表演構成的劇院發展史,16位演員16種藝術風格,橫跨70年,記錄下了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從起步到走向輝煌的歷程。它不是一般的“表演教科書”,而是與人生、與文化、與現實有著密切的關聯,是藝術與時代、藝術與生命、人生與舞臺的碰撞。這也是一本寫給當下的書,從中我們能夠發現藝術創作的本真是什么?探尋舞臺藝術的魅力所在。“這是一群能夠真正把藝術融入生活,把生活上升為藝術,讓藝術傳遞出思想的人,正是他們創造了北京人藝舞臺上的一個個經典形象,留下了戲劇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幕幕精彩瞬間。”
蔣曉勤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多年來作為編劇的寫作經驗和對演員表演的理解。他特別提到同于是之、濮存昕、徐帆的交誼,他們作為大演員在舞臺上創造光彩奪目的形象,在生活中是質樸純真的普通人,不擺明星架子,更沒有前呼后擁的陣仗,是認認真真做戲、老老實實做人的典范。他也談到北京人藝的藝術創作和原前線話劇團的不同,北京人藝的戲帶有鮮明的京味兒文化特色,而原前線話劇團的戲保有軍旅戲劇的風格。
作為責編,祝琳華表示這本書高揚了“德藝雙馨”精神,彰顯了一代代人藝人“戲比天大,德比地厚”的共同信念。在這種濃濃的信念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北京人藝為何有著生生不息的藝術生命力。本書的出版對于當前文藝界營造風清氣正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正向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她說,隨著更多讀者品讀到這本書,這本書的價值也會繼續延伸,希望每位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尤其是年輕的文藝工作者都能讀一讀這本書。
活動中四位嘉賓從該書的內容出發,與讀者分享了戲劇與文學的關系、如何架起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橋梁、演員表演與讀書等問題的心得與體會。截至目前,《北京人藝演員談表演》先后榮登“中國好書”2022年7月榜單以及中宣部出版局“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好書薦讀8月書單,同時入選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活動最后,嘉賓們與現場觀眾展開精彩的互動交流,現場氛圍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