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林:希望每個“她”都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生于成都、長于成都、工作在成都,1999年出生的達爾林走上網文創作之路與許多青年作者一樣,是緣于“對現實生活的幻想”。“去小說里面做一個夢”,把期待的、向往的,還有那些生活中也許不能實現的幻想寫出來,成為她寫作的原動力。2022年,達爾林的小說處女作《嫁給喻先生》在番茄閱讀連載完結并簽約出版,這本書也成為她人生中第一次經歷“漫長”的堅持而收獲的果實。小說以日常、細碎的生活小事,講述了一名曾經歷過原生家庭之痛的女性在婚姻中學會愛并得到治愈與成長的故事,并因此在番茄閱讀得到了不少女性讀者的青睞。“我就是想站在讀者的角度寫一本書?!闭劶皩懽鞯某踔詴r達爾林說,“故事最后我選擇寫了一個美滿的大結局,希望那些曾受過傷的讀者朋友們也能不糾結于過去,相信自己也會有很好的未來?!?/p>
記 者:作為一名年輕的“90后”網文作者,你的第一部作品為何會選擇寫一部婚戀題材小說?
達爾林:2022年5月,我在番茄閱讀同時上架連載了兩本“先婚后愛”類型的婚戀題材網絡小說。這主要受了當時跟朋友都在追的番茄閱讀上熱度很高的“相親文”的影響。去年疫情期間我也曾居家辦公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時看了很多書,一直看到“書荒”,直到找不到一本小說的人設、劇情完全符合自己的閱讀期待與想象,就開始自己動手寫?!都藿o喻先生》嚴格來講算是我的第二本小說,但卻是我第一部成功完結并獲得簽約出版的作品。小說共連載了36萬字,連載時就收獲了平臺不少讀者的喜愛,頻頻登上推薦榜,因此就堅持了下來。
記 者:第一次進行網文寫作,吸引你、支持你寫下去的動力是什么?
達爾林:《嫁給喻先生》講述了女主人公代替姐姐去相親,從而認識了大自己8歲的青年教授并閃婚,并在婚姻中得到愛、學會愛的一個愛情故事。當然這是從女主視角來講的,如果從男主視角來看,這段故事則屬于“蓄謀已久”。書中兩位主角的“人設”,可以說是從我以前看過的許多小說中自然“生發”出來的,其中也投射了我自己的一些“幻想”。比如很多讀者在評論區里提到的,男主角喻先生特別溫柔。這一人物氣質與大學時教我們語法課的男老師很像。寫喻先生時我多少會想起當年這位年輕的很有少年感又特別溫柔的老師的形象。我個人很喜歡溫柔的男生,喻先生也代表了我心目中“理想型”的樣子。對于“溫柔”的理解,在我而言就是對所有人都非常禮貌,面對所有事情都能保持自我,無論外界有什么樣的聲音,都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小說中的這些設定可能也符合了很多讀者的期待,書連載到兩個月的時候,開始有讀者在平臺發表了第一個“段評”,也當即激勵了我第一次為讀者“加更”。就這樣,這部小說在讀者的支持和自己的堅持下連載了整整3個月最終完結。反觀“開書”更早的另一部小說,一方面缺少讀者支持,一方面也與事先沒有寫故事大綱有關,小說寫到快結束的時候劇情整個崩盤,最后自己也圓不回去了,只好“棄坑”停更。
記 者:《嫁給喻先生》里講述的是發生在生活中的小事,從對日常細節的書寫中去“發現”愛情的樣子,這帶給你怎樣的一種寫作體驗?
達爾林:這部小說的總體風格對我而言是相對平淡的,寫的都是生活中的件件小事,但基本是從頭甜到尾。我自己看小說不喜歡太離譜的情節,也不喜歡那種純靠誤會而推進的“狗血”故事,這就決定了我這部小說的寫作會比較“隨心”。也就是想站在讀者的角度寫一本小說。自己想看什么,就寫什么。在現實生活中,“先婚后愛”聽起來好像特別不靠譜,但從另外的角度,發自內心地想一想,我覺得很多人其實也都幻想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我現在還是單身,想法就會更多,對婚姻、對愛情,有期待、有向往,還有一些幻想,寫出來就會比較有“感覺”。比如作為一個“細節控”作者,在小說中我會用各種細節充分展現男主的溫柔,例如說話,喻先生在講完一件事情后詢問女主時不會問“你聽明白了嗎”,而是會問“我講清楚了嗎”;夸人的時候不會只夸一個“好看”,而會注意細節,比如“今天這個發型好看,和你的衣服特別搭”等等。男主的細膩和女主的大大咧咧形成互補。小說寫到中后期時,每天都能收到讀者的反饋、評論,就更有了寫下去的動力。在全書快要完結的時候,我又開始構思了另一部同類題材的小說,等這部小說一完結就正式開始了新書的寫作。新作中兩位主角的性格就比較相似,都比較強勢,屬于一對相愛相殺的歡喜冤家,故事也就更偏向于展現一種勢均力敵的愛情。
記 者:作為新人作者,從架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你收獲了哪些寫作經驗?
達爾林:首先就是一定要寫作品大綱。其實我幾乎同時“開書”的兩部小說故事內容都差不多,但特別慚愧的是,第一部小說沒寫大綱,最終導致后來作品沒辦法完成邏輯自洽而宣告失敗?!都藿o喻先生》寫完之后雖然發現跟原來設定的大綱也“兩模兩樣”,但有了大綱寫作時心里就會比較有底,感覺就算寫得不一樣甚至故事崩掉了,也還可以修改,或者按照原來的大綱計劃重寫。好多新人作者最后寫不下去,其實就是心里“沒底兒”。也有很多作者覺得寫不寫大綱無所謂,但我是堅持必須要寫的那一類,否則一本書有可能我都沒辦法寫完。而只有真正寫出一個“完本”以后,你對故事的整體把控才能有一個很大提升。所以我認為,新人作者真的不要隨意“棄坑”,一個故事開始了就盡量讓它能有始有終。如果只是一直寫又一直斷掉,從來都沒有寫到過結尾,我覺得寫作水平就很難得到提高。從1萬字寫到10萬字和從1萬字寫到50萬字,對“筆力”的鍛煉是很不一樣的。現在我愈發感到自己在寫作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詞匯量的匱乏,經常會寫著寫著因為一個詞卡住了,導致原本理順的劇情也進行不下去了。這個習慣很不好,所以現在也在“瘋狂”積累中,買了不少書,還有一些工具書,每天就跟小學生一樣在堅持學習。
記 者:回顧作品連載的過程,有哪些同讀者的交流反饋讓你印象深刻?
達爾林:對每位作者來說,受到讀者的喜歡就會感到特別有動力去堅持。接觸網文寫作后,我也認識了一些作者朋友,我們經常一起“連麥”碼字,也成為彼此的讀者。與經驗豐富的作者不同,我碼字時常常是敲敲停停刪刪。因為沒有寫作細綱,時常寫著寫著就“卡文”,不順的時候會直接“卡死”。有時讀者就會在評論區催更,問:今天更新了嗎?你在寫哪天的?所以那時我也很羨慕別的作者,一會兒羨慕他們可以一直敲鍵盤一直寫,一會兒羨慕別人竟然已寫出過一百萬字的長篇,還有作品已出版等等。但是網文作者圈好的一點是,大家會互相幫助,相互間都有想去學習對方的地方,“卡文”的時候也會一起討論一下。比如有一次我寫到夜里還是卡住寫不下去了,就把文章發給我一位作者朋友,結果半夜12點多她還在幫我順劇情,聊完之后我思路一下就通暢了。所以有時我們都感到很需要別人指點一下,只靠自己悶頭去想的話,思維特別容易固化。
完成這部小說的寫作可以說讓我收獲了許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通過作品跟讀者產生的共鳴。比如小說中寫到女主原生家庭問題的那部分章節,寫那段經歷時我自己也寫哭了,小說更新后收到了很多讀者留言,說他們有過相似的經歷。其實我自己的家庭氛圍是比較有愛和諧的,但由于我畢業后一直在教育培訓行業工作,兼職碼字,所以日常工作中我會接觸到很多孩子和家長,也聽過不少青春期孩子的故事,有的人會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一些傷害,這些真實的生活多多少少我都會寫進書里,因此可能得到了不少讀者的共鳴。故事最后我選擇寫了一個美滿的大結局,也是希望那些曾受過傷的朋友們看到以后可以開心一點,能盡量不糾結于過去,相信自己也會有很好的未來。如果大家能從這個平凡的愛情故事中獲得一些美好、力量和追求的動力,那會讓我感到成為一名寫故事的人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