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喬木而思故家 考文獻而愛舊邦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承平盛世,文獻興盛;兵燹戰亂,典籍遭殃。我國古代史上的歷次書厄,大多與戰亂有關。
隋代牛弘曾列書之五厄,為秦代始皇焚書、西漢赤眉入關、東漢董卓遷都、西晉劉石亂華、南朝周師入郢;明代胡應麟又列隋之后五厄,為隋煬帝見殺、唐明皇奔蜀、黃巢入長安、徽欽帝擄北、伯顏攻臨安。
近代以來,圖書典籍因戰亂亡佚損毀最讓人痛心者,莫過于1932年1月日寇轟炸上海商務印書館總廠及東方圖書館。當時,烈火持續數日,紙灰飛揚數十里,近50萬館藏悉為灰燼……
不過,韌性十足的中國文化人在灰燼中重新挺起脊梁,先后于1935年至1937年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地舉辦規模宏大的文獻展覽會,將征集鄉賢著作、整理地方文獻、傳承傳統文化與挽救民族危亡有機統一起來。
1937年,上海市博物館董事長葉恭綽、館長胡肇椿與上海通志館館長柳亞子聯合地方耆宿、各地藏家,計劃舉辦上海文獻展覽會,“征集有關上海市及上海、松江、金山、青浦、奉賢、南匯、川沙、太倉、嘉定、寶山等十縣之文獻物品公開展覽,以引起社會上對于上海及十縣文獻之認識與研究為宗旨”。
《上海文獻展覽會概要》記錄最后一件展品編號為12004,為最終所收到的展品數量。在這些展品中,鄉賢文獻和著述多達3000余冊且不乏善本,如萬歷本《幾何原本》、錢大昕稿本《唐石經考異》、明潘恩著《詩韻軒略》等數百種。
近代史料是上海文獻展覽會的又一大特色,既有上海掌故叢書、上海游覽指南、光緒年間黃浦灘照片等,又有100多種英語、法語、日語史料,涵蓋革命、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禮俗、社會、人物等多方面。
另外,還有1200多種雜志創刊號、《申報》創刊號、商務印書館30年來所出教科書,以及外國人在上海編印的數十種“上海指南”。
“松滬一帶,本為文物薈萃之區,因向無聯合展覽之舉,故各縣文獻湮而不彰。現在一經提倡,即有許多珍品,與世人相見。”不少出品,均為各藏家平時不肯輕易出示者,實為空前之盛舉。
在展出的兩個星期中,每日參觀人數平均為2000左右。除上海市民之外,蘇杭及南京各地遠道來觀者亦復不少,甚至有連續參觀五六次者。
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上海文獻展覽會進一步激發了民眾在國家危難之際的愛鄉愛國之情。它以立體直觀的地方史志,將先賢著述、人物風貌、歷史掌故、藝術形式等展示出來,讓觀眾得以了解鄉土、生發情愫。思鄉愈愛國,憂國方戀鄉,地方認同和民族認同借此得到了統一。
葉恭綽曾言,一國之盛衰強弱,不徒以兵力財力為斷,往往取決于文化程度之高下深淺廣狹。文獻為文化之載體,故“文獻無征,后生之責”。回顧85年前的這一文化盛舉,對于整理和研究上海區域文化、深入理解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乃至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當有參考價值。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