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開放 展示126年出版史 人手一本的《新華字典》從這里誕生
從出版的第一本書《華英初階》,到人手一本的《新華字典》,再到各類學術著作,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現代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近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出面積400余平方米,展線長200余米,含圖片700余幅、文字7萬余字,并展出各時期重要出版物、歷史文獻、20世紀20年代上海寶山路商務總部建筑群模型,以及“四部叢刊”書柜等展品,第一次較詳細地展示了商務印書館126年的企業史及文化出版史。
《新華字典》
觀展·解碼
小小弄堂里開啟漫漫征途
中國現代出版的開端
126年前,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這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的開端。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現代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了6萬余種圖書,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大部分文化名家,都與商務印書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華英初階》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一本書,《華英進階》(1898)是國內第一部中英文對照排版印刷的英語教科書,《馬氏文通》(1898)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商務書館華英字典》(1899)是大陸第一部英漢字典……面對展廳內的展品和照片,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談起商務印書館的歷史,言語間充滿自豪,“商務創辦人夏瑞芳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輕時在美國人創辦的印刷所工作,由此學習了印刷業。因為不滿美國人的壓迫,他聯絡親朋好友,攢了一些錢,創辦了商務印書館。他認為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印刷業。”顧青說,商務印書館誕生于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小小弄堂里有了印刷機后,商務印書館從印刷票據、賬本開始了漫漫征途。
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此次將很多影響中國近現代,如今依然影響深遠的重要圖書、人物、事件等,以歷史陳列館的形式固化下來,旨在打造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陣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顧青告訴記者,陳列館開館后還將不定期舉辦各種文化講座和閱讀活動,成為全民閱讀活動基地、文化活動打卡地,助力推進全民閱讀。
建筑群模型背后的沉痛歷史
秉持信念從廢墟中復興
20世紀20年代上海寶山路商務總部建筑群模型位于陳列館最顯要位置,再現了商務印書館當年的興盛景象。
建筑群模型包括印刷所、東方圖書館、編譯所、發行所、尚公學校(商務印書館創辦的實驗小學)、員工宿舍等,顧青說:“商務印書館當年位于上海寶山路,那是個文化薈萃的地方,商務印書館已是一個大規模的現代文化企業,企業規模居遠東第一位。”顧青指著模型說,東方圖書館是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以收藏古籍、地方志、中外雜志為主,其中古籍7萬余冊,善本孤本35000冊,《永樂大典》25冊。
然而,1932年,商務印書館遭到了歷史上重大的劫難,“一·二八事變”后,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犯淞滬的過程中,商務印書館被毀于一旦。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鹽澤幸一曾叫囂,炸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載就可恢復,只有把商務印書館焚毀,它則永遠不能恢復。
顧青指著展覽中的圖片說,“這些殘垣斷壁是我們第一、第二印刷所,還有第三印刷所的大廈都被焚毀,東方圖書館珍本古籍化為灰燼,當時火勢燎原,紙灰飛揚。”正是在如此困難的局面下,當時留下了一句口號:“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商務印書館所有辦公場所、發行所、分館都寫著這句口號,“這是‘商務人’的信念,秉持這樣的信念,大家從廢墟中清理資產,開始復興工作,當年出版物就超過了上一年。”顧青說。
觀展·亮點
《新華字典》
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
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里,《新華字典》是個重要存在,各種年代的字典如今陳列在玻璃展柜里,見證著歷史。
顧青說,《新華字典》最早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由一批語言學家和一批最先進的文化人,如魏建功、呂叔湘、王力等共同策劃的。“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有80%的文盲,當時的歷史任務就是掃盲,我們需要一本國民的字典。但過去的字典都是用文言文來釋字釋詞,普通人讀不懂,所以需要有一本字典用白話文、用口語來解釋字詞,為掃盲服務。”《新華字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1949年開始籌備,人教社1953年初版,1957年改版之后,正式進入商務印書館出版。
“《新華字典》不停修訂,5至7年就出一次新版。為什么要不停修訂?因為語言在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近幾十年,我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劇烈變化。”顧青說,目前讀者正在使用的是《新華字典》第12版。
對于《現代漢語詞典》,大家同樣耳熟能詳。顧青介紹,這本詞典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籌劃,60年代進行相關工作,1978年正式推出。“呂叔湘、丁樹聲為代表的一大批最優秀的語言學家成就了《現代漢語詞典》,這本詞典至今已修訂至第7版。”
“《新華字典》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現代漢語詞典》支撐中國人民富起來。”顧青飽含感情地說,語言學家丁樹聲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事業中,商務印書館在整理《丁聲樹文集》的時候,發現他留下來的文字不算多。“什么是把學問寫在中國的大地上,丁樹聲先生做出了最強有力的回答,他是我們的榜樣。”
百年老風琴
蘊含多元經營“大世界”
陳列館里,一架老式風琴透著滄桑歲月特有的格調,這是一百年前商務印書館制造的,這架風琴也是這家出版企業早年間多元經營的一個見證。
顧青說,商務印書館能造風琴,不僅有實物為證,也可以從當年《東方雜志》刊登的“各式風琴”廣告中看出來。
事實上,商務印書館當年涉足的領域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令人嘆為觀止。顧青說,“商務”拍過中國第一次運用特技攝影拍攝的電影《清虛夢》,著名的萬氏兄弟就是在“商務”開始做動畫的,他們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
不僅如此,1919年,商務印書館工程師舒震東設計制造出中國第一部有實用價值的華文打字機,轟動一時。除此之外,“商務”還出產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用的風琴等教學儀器、動植礦物標本模型、運動器械、幼童教具、兒童玩具、農工蠶商等試驗用具,而辦公學習必備的墨水、膠水、毛筆、粉筆、墨錠、印泥及各種文具等,更是不在話下。
“四部叢刊”書柜
承載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不朽嘗試
在展廳里,一個看起來并不是很起眼的書柜立在角落里,但正是這個“四部叢刊”書柜和出版史的奇跡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1915年3月11日,《商務印書館擬印〈四部舉要說略〉》一文在《申報》登載;5月29日,張元濟向各位股東報告,“……現在并擬刊印舊書,定名《四部舉要》,計萬余卷,積高約百尺以上。二書可稱本公司編輯上最大之事業。”這里提到的“二書”便是《辭源》和《四部叢刊》,也正是從這時起,由張元濟策劃并主持的《四部叢刊》影印出版正式進入了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藍圖。
《四部叢刊》由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主持編輯,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網羅宏富,工程浩大。從1919年至1936年,全套出齊跨越17年之久。據介紹,這部叢書把我國古代重要的經史著作,諸子百家代表作,歷代著名學者、文人的別集,都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編排成經史子集四部分,先后出了“初編”、“續編”、“三編”,實共502種,分裝成3100多冊。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我國新出的規模最大的叢書。
為了出好這套影印叢書,商務印書館可謂費盡心思。采用石印法影印,縮小原書尺寸,但開本雖小而字體卻不算太小,既便于收藏,又保留了古書字大悅目的原貌。所選用的古書底本,都是流傳稀少、校勘精良的珍本善本。這是近代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古籍保存的一次成功且不朽的嘗試。著名版本學家葉德輝曾大贊此書:“以浩如煙海之簿籍,擇尤提要,成此鴻編,《百川學海》無此規模,《永樂大典》遜其精要……此書一成,信為空前絕后之作。”(攝影:程功)
【觀展·提示】
●地點:涵芬樓書店二層
●展期:常設展(冬季:9:00至20:00;夏季:9:00至21:00)
●票價: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