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2年報告文學:講好新時代故事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來源:文藝報 | 李朝全  2023年02月16日07:23
    關鍵詞:報告文學

    2022年,中國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方略。其他重大事件,包括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中國疫情態勢進入新階段,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舉辦,神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載人飛船接續發射,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人民軍隊迎來成立95周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號”下水,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而對于文學界而言,本年度最重大的事件當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選和首次舉辦“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活動。在新時代這十年,中國報告文學始終保持著持續繁榮發展的態勢,它的文體優長得到了充分的開掘,這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講述真實可信故事,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報告文學的力量來自于它的真實性,來自于其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及時客觀、生動形象的刻畫與講述,它是對正在發生的和已經發生過的一些重要史實的回望講述。通過這些真實的人和事,人們能夠以此為鑒受到有益的啟發,受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熏陶和靈魂的洗禮。報告文學在傳遞給人們豐富新穎的訊息的同時,更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和思索思考,這是其作為一種新聞與文學聯姻產兒的優長所在。而作為時代的講述者、記錄者、書寫者,報告文學往往還具有超出文學的價值,包括具備史志文獻價值和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等方面的價值。在2022年,報告文學的這些特點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

    關于評價標準的探討

    文學評論最要緊的是構建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文學評獎最關鍵的就是評價標準的確立和統一。2022年,中國作協舉辦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宣部組織了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在這兩項全國性評獎中,報告文學都占據重要地位和分量。魯迅文學獎中設有專門的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5部;“五個一工程”獎21種入選圖書中,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幾乎占了一半份額(共10部)。

    “五個一工程”獎的評選標準是:作品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尊重創作生產和出版規律,尊重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堅持質量第一,優中選優,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本屆獲獎作品聚焦國之大者,書寫新時代正在發生的重大變革和百年黨史重要的革命歷史題材、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及創作主題。尤其注重講好新時代好故事,聚焦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和國防科技現代化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及進展,關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糧食安全等主題,觀照和書寫關涉國計民生,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的重要舉措與變革。如“足跡”系列、何建明的《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是關于新時代的領袖足跡和脫貧攻堅東西協作的敘事,趙韋的《國家至上》、龔盛輝的《中國北斗》是關于科技創新創造、建設強大國防主題的作品,楊沐的《南繁——筑牢中國飯碗的底座》是對于糧食安全這一國家大事的反映,徐錦庚的《望道:〈共產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前世今生》、鐵流的《靠山》則是關于革命歷史的新書寫。同時,注重塑造在新時代涌現出的時代楷模、英雄模范、國家榮譽獲得者。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整理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主人公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羅偉章的《下莊村的道路》是關于時代楷模事跡的紀實,譚楷的《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傳主獲得中國“友誼勛章”。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注重創作主題的現實指向性,注重結合新時代進行時代化的書寫、演繹和詮釋。在藝術方面,“五個一工程”獎與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等純文學獎項越來越類似,特別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可讀性、感染力,重視題材的新穎獨特和創作上的用心用情,注重細膩的刻畫和生動的文筆。這些作品追求用生動形象感人的文字,講述精彩新故事,刻畫出彩中國人。作家們既聚焦英雄模范,也用功塑造普通人、平凡的勞動者和奮斗者的形象,旨在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更好地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魯迅文學獎的評獎標準是: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獲獎作品應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新時代現實生活、塑造時代新人形象、表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秀作品,予以重點關注。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注重作品的藝術品質,鼓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在這些方面報告文學無疑具有特別的優長。在評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時,評委們討論最多、關注最多的話題就是報告文學的題材和主題,尤其是對“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新時代現實生活,塑造時代新人形象,表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秀作品”。最終獲獎的5部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關于這些主題的作品,都是題材重大的作品。蔣巍的《國家溫度》和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分別以全景式描寫和貴州一地的個案講述聚焦國家實行的脫貧攻堅大決戰這一千年夢想、百年大計,龔盛輝的《中國北斗》聚焦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過程,丁曉平的《紅船啟航》講述了從嘉興南湖啟航的建黨故事,以及嘉興對于一大會址紅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故事,鐘法權的《張富清傳》則是關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本色不改的退伍老英雄張富清的傳記。這些作品幾乎都涉及新時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當然如果從10部提名作品中看,其中也有從微觀角度小切口進入反映社會現實和焦點問題的作品,譬如李蘭妮的《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或者如馬麗華的《青藏光芒》反映青藏科考的故事。而鶴蜚的《熱血在燃燒:大三線崢嶸歲月》聚焦大三線建設歷史往事,高建國的《大河初心》講述焦裕祿精神風雨歷程,以及劉國強的短篇報告文學《祖國至上》聚焦時代楷模、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飛行記錄”,則基本上可歸為重大題材和宏大敘事。可見,報告文學評獎特別重視思想標準,對于題材和主題的選擇尤為看重。

    本屆魯獎評獎反映出來的情況,能夠體現近年來報告文學創作的一些值得重視的趨勢。譬如,關注重大現實事件、重要人物,表現時代主旋律;呼應重要的時間節點包括國家節慶活動,一些組織化創作取得突出成績。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報告具備特別的價值,備受關注。重大的宣傳典型包括功勛人物、國家榮譽獲得者、時代楷模、最美人物等成為創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科技創新創造、科考科普、生態文明環境保護主題的創作也是作家們青睞的內容。

    在評獎標準把握上,評委們在注重題材和主題的同時更強調報告文學的藝術性,也就是作品的可讀性感染力和思想力影響力。藝術性理應成為報告文學評價的重要標準,藝術性不足、藝術上比較蒼白是當前報告文學影響力削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報告文學藝術性匱乏的現象相當普遍,亟需引起高度重視。其次是,在創作中過度抒情、抒發濫情、刻意煽情的內容比比皆是,感嘆句、感嘆號滿紙飛,這也需要引起報告文學作者高度警惕。

    講好新時代出彩故事

    2022年正好是新時代十年。報告文學作為一種反映現實的文學體裁,特別注重對新近發生的重要事情、重大事件的記錄與書寫,因此新時代敘事、新時代記錄便成了當下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主要的方面。本年度,孫晶巖的《中國冬奧》講述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籌辦冬奧會的經過,展現部分冬奧冰雪運動健兒的風采。科技題材歷來是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領域。王雄的《中國智慧》聚焦高鐵的科技創新,與此前出版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組成了“中國高鐵三部曲”。他的《紐帶——中老鐵路紀行》則以行走記錄的方式反映中老鐵路建設及其重大意義。黃傳會的《奔月》敘述孫家棟等探月科學家事跡,《好一輛漂亮的火星車》講述中國火星車“祝融號”的制造過程。陳新的《月上》反映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歷程,蔣巍的《中國激光探秘》描寫我國激光科技領域的研究歷程,許晨、臧思佳的《全海探:中國“奮斗者”探秘深海》講述深潛科技故事,陳麗偉的《“天鯤”遨游》聚焦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呂翼、劉建忠的《重器之基》關注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及移民工作。這些都是我國在科技創新和工程建設領域取得的一些突出的成就。這些報告文學作品有力地彰顯了這些成就中所蘊含著的強大的中國精神力量。

    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記錄仍舊是作家熱衷的創作領域。本年度出版的如季棟梁的《西海固筆記》,是一部關于西海固脫貧攻堅的文學性報告,作者以親歷性在場性的采訪和書寫,以共情共鳴式的故事講述,生動反映了數十年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羅偉章的《涼山敘事》則聚焦歷史文化習俗,表現彝族這個從古老歷史走來的民族在新時代的進步足跡。余艷的《新山鄉巨變》對準周立波筆下的家鄉、《山鄉巨變》故事的發生地湖南益陽市清溪村,講述這個村子小康共富歷程。辛茜的《我的青海,我的雪原》聚焦阿尼瑪卿山腳下那些援助青海的各界人士的故事,表現東西協作促進西部開發發展的歷史歷程。凌翼的《贛紅謠》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反映贛南老區的鄉村振興進展。這些作品都各具特點,關注不同的方面,其共性是具有較好的文學感染力。

    反映新時代這十年重大成就的文學作品,如何建明的《萬鳥歸巢》書寫蘇州工業園區海歸者的故事,李朝全的《春天的前海》聚焦十年來深圳前海這個“特區中的特區”從一片荒灘爛潭發展成為一個年GDP超2000億元的現代城區這一涅槃蝶變的歷程,弘揚了以拓荒牛為標志的特區精神。徐劍的《去雄安吧,那塊土地屬于年輕人》、徐錦庚的《拔節生長的雄安》、張子影的《另一種戰場》等作品聚焦雄安新區建設;李春雷的《最后的小麥》視角獨特,從雄安當地一個農民告別農作搖身變為工人建設者的獨特視角來反映雄安滄桑巨變,令人耳目一新。丁一鶴的《兄弟中國》以一家中國企業走進巴基斯坦的故事表現中巴鐵桿兄弟般的友誼,呈現“一帶一路”建設的實績。曾平標、廖子馨的《中國的孩子》講述澳門的孩子心向祖國,擁抱祖國歷史文化的故事,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此類主題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李春雷的短篇報告文學集《我們這十年》聚焦近十年來發生的一些典型人物的故事,從這個角度來反映新時代十年的歷史性變革,是個人視角與歷史視角的一種有機結合。

    塑造時代新人形象

    報告文學的創作范疇基本包括寫人、記事、書史、立傳。對人物的塑造與刻畫是文學的一項基本功能,也是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領域。本年度出版的如李延國、王秀麗的《張桂梅》熱情贊美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張桂梅,講述這位普通女性以大愛無疆的情懷,培育貧困山區女孩,通過改變年輕孩子的人生軌跡從而助力轉變三代人的命運,讀來令人動容。李朝全的《為國鑄劍》描寫共和國功勛于敏的生平故事,柴然的《一生為農》講述全國人大歷屆代表、共和國功勛申紀蘭的獨特人生,古岳的《杰桑·索南達杰》還原可可西里藏羚羊衛士的壯麗人生及其事業的傳承。還有像吳文莉的《路生梅的路》聚焦一個支醫西部數十年的大學畢業生不平凡的經歷。描寫功勛人物、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的作品比比皆是,他們的故事匯聚成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大河,筑就了一座座時代的精神高地。

    歷史是由無數的普通人創造的,而正是這一個個普通人從科技創造、生態保護、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推動了國家和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可以說,幾乎那些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時代人物都得到了作家們有力的書寫。尤其可喜的是關于時代英模人物的報告文學層出不窮,許多作品還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如李春雷的《農民院士》聚焦保持農民本色的農業科學家朱有勇的事跡,羅偉章的《下莊村的道路》描寫帶領村民在天坑峭壁上修出8公里道路的支書、被譽為“當代愚公”的毛相林的故事,歐陽偉的《脊梁》講述以身殉職的全國模范法官周春梅的事跡,沙志亮的《和平方舟》記錄中國人民海軍866醫院船、友誼使者“和平方舟”執行使命任務的故事,劉世芬的《將軍臺》描寫退伍將軍張連臺植樹造福百姓的故事,何葆國的《赤子初心》聚焦漳州110時代楷模集體,徐富敏的《谷文昌:人民至上》追述福建東山縣老縣委書記的故事……這些作品蔚為壯觀,構成了當下人物傳記畫廊的半壁江山,勢必有助于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傳記文學創作出現了一些鮮明的特征,比如同題創作不斷涌現,尤其是像張桂梅這個社會焦點人物,她是本年度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CPC》和未來中國先導片中的一個出場人物,關于她的傳記已經出現了多部,包括李延國、王秀麗的《張桂梅》,陳洪金的《張桂梅和她的孩子們》,李朝德的《蝴蝶的翅膀:張桂梅和她的孩子》,董恒波的《大山女孩的希望之光》,任仲文編的《傳奇校長張桂梅和1804個女孩的故事》等多部作品都把焦點集中在張桂梅這個人物身上。其中,《張桂梅》采用了第二人稱敘事,新穎獨特,作者采取了寫給張桂梅的一封長信的方式以還原張桂梅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講述張桂梅生命中的一個個節點及在這些節點上所發生的那些動人的故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聚焦國計民生議題

    民生報告始終備受關注和歡迎。楊麗萍的《中國外賣》聚焦外賣員的工作和他們的生存狀況。陳啟文的《中國飯碗》,在其十幾年前的著作《共和國糧食報告》基礎上,從歷史的縱軸和世界的坐標來考察中國的糧食安全,反映中國依靠藏糧于技、藏糧于田的基本策略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楊沐的《南繁——筑牢中國飯碗的基座》是一部題材獨特、內容生動的作品,聚焦南方育種基地,反映以袁隆平、吳紹奎、程相文等為代表的一批育種專家通過精心培育良種、發展種子資源、開發優化育種來提升我國糧食自給和保障能力,表現了他們的科學精神和愛國報國精神。

    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不少作家聚焦的熱點。徐剛的《自然筆記》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徐向林的《東方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樣本》聚焦江蘇鹽城的生態保護,這些作品都具有獨特價值。

    其他焦點話題,如朱曉軍的《中國農民城》描寫溫州市龍港由一個漁港小鎮發展成一座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大城市的歷史過程,表現了農民的首創精神,是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個典型代表。還有像盧新華的《不平行的世界》、淡巴菰的《逃離洛杉磯2020》都致力于描寫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的中國和外國兩個不同的世界,以及人們在這種疫情環境下的受限而艱難的生活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劉國強的《扶郎花開》關注艾滋病患者的治療和生存境遇。這些民生報告都具有鮮明的百姓情懷和濃烈的人間煙火味,可以說都是接地氣、有人氣的文學作品。

    藝術地鉤沉歷史

    歷史題材創作是報告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本年度如曾平標的《向死而生》聚焦湘江戰役,通過詳盡地爬梳史料,真實還原這場慘烈的生死決戰,表現偉大的長征精神和斗爭精神。陳啟文的《血脈:東深供水工程紀實》表現解放后數十年來大陸向香港供水工程的建設情況,體現了大陸和香港人民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

    考古、文物這些遠去的歷史近年來正在備受人們矚目。黎隆武的《海昏十謎》以問答式揭開漢廢帝劉賀的立廢之謎、人生之謎、古墓發現之謎和完好保存之謎等,引人入勝。紀紅建的《彩瓷帆影》通過包括親臨境外的實地踏訪和對歷史資料的梳理,反映千年來長沙官窯外貿遠行的歷史。長沙官窯陶瓷產品的漂洋過海,實際上是歷史上海上絲路的一個折射和縮影,對于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亦有啟示意義。徐剛的《古老與神圣:周口店發掘記》追溯講述當年裴文中、賈蘭坡等中國考古學家對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的發掘與發現歷程,是對考古歷史的一次開掘。蔣巍的《巨匠與國典:錢鍾書的另一個“圍城”》追述錢鍾書等一代學人對于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搶救與利用,特別是富于遠見地較早采用了數字化的策略,使古老的典籍煥發出生機與活力。陳亞軍的《萬山紅韻》還原貴州銅仁萬山朱砂古鎮汞礦開采的前世今生,也有獨特的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有些作家撰寫了一批城市傳記、江河湖流傳記等。特別是有不少作家開始頻頻回望故鄉尤其是精神故鄉,講述自己回到故鄉或人文故鄉接受熏陶洗禮的過程。這些對于故土的尋覓和對過去歷史的追溯、書寫、銘記,都是具有鮮明的文化情結和家國意識的人文記錄,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比如范小青的《家在古城》、周瑄璞的《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描寫一個地區一些典型人物或一些歷史文化記憶故事,有著類似于地方志的價值。易旭東的《成都傳》、張中海的《黃河傳》、侯全亮的《家國黃河》等地理傳記,涉及相關人文歷史地理等的梳理和書寫,而像陳果的《力量與熱情:咖啡在海南》、丁燕的《橡膠風云:一棵樹在中國海南演繹的傳奇》關于海南島種植咖啡、橡膠等的紀實,高屯子的《十年尋羌:人與神的悲歡離合》對羌族歷史的講述辨析,顧德清對于鄂倫春民族狩獵歷史的記憶性書寫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些講述或追述也都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文化記憶與傳承。報告文學在這方面因其真實的記錄和書寫,能夠承擔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可以進一步大展身手。

    回望2022年的報告文學,應該說,報告文學始終和時代同頻共振,其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行的特征得到了鮮明的彰顯。那些注重記錄書寫反映謳歌新時代“好聲音”的作品備受關注,但也存在著質量參差不齊的情形,亟需在藝術性的提升上下更大功夫。從小微切口進入反映社會民生,特別是揭示社會問題的報告文學數量較少,亟需大力扶持和激勵。報告文學在中國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無人質疑,因為這是一種時代需要,同時具備多重價值。當然,報告文學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樣式轉化、破圈出圈傳播方面還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在今后的發展中,這些可能都將是報告文學的痛點和增長點。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像季棟梁、羅偉章、周瑄璞這樣的小說家、詩人等紛紛加入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創作,紀實敘事這種歷史悠遠的紀傳傳統必將得到更好的發揚光大。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 91精品美女在线|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国产人妖系列在线精品|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99精品免费视品|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操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国产精品| 精品剧情v国产在免费线观看 | 国产成人1024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