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磐石》:自序卑微的力量
無數細微的土粒,構成了這里的山川坡地,起伏綿延;細弱稚嫩的草芽,在每一個春季萌發新綠,葳蕤如蓋;長河裹挾著泥沙,不拒細流一路奔涌,不舍晝夜。
這里,是生我養我的村莊。村莊里,有日夜奔流的湟水河蜿蜒向東,有絕壁聳仞的紅崖山丹霞如畫,有甩尾吃草的老牛和羔羊跪乳,還有在春種秋收中習慣于一世辛勞的鄉親父老。無數平凡的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活著苦著累著笑著哭著,與命運做著有力或乏力的搏擊。
貧瘠的土地上,莊戶人家要改變命運,實在是難如登天。汗珠子掉下去能摔八瓣的土地,承載著希冀,也承載著悲傷。我的父親和母親,以及更多的生活在這里的人,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兒女、為家庭、為村莊做著力所能及的事,為一切向好不遺余力。他們也曾切切實實地體會到:自己有多么卑微,就有多么無力。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見證了一個高原村莊的華麗蛻變。當時代的春風吹拂每一個村莊,那些曾經被生活的洪流裹挾陷入黑暗和困頓的生命個體,繁衍生息的同時懷著憧憬與希望,拼力憑借辛勤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好。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場景,既生動鮮活,也感人至深,讓人難忘。
擁有“中國文壇無聲的權威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李敬澤先生曾這樣說:“這泥土,這田地,這村莊,是我們所有人的故鄉,是中國文明得以生長存活的真正的土壤。”
2017年,我決定寫一部和村莊有關、和父親有關、和卑微有關的小說。
這部小說最終以《風雨磐石》為標題。小說中,父親對土地的執著,對勞作的執著,對編寫村志的執著,以及讓一個村莊走出貧困走向振興的執著,確如磐石一樣,堅定不移,不曾懈怠。小說中,女兒出身寒微,不斷遭逢的挫折并未阻遏夢想,她像草芽一樣努力生長,柔弱又堅韌,以給自己寫信的方式尋找人生出口,不斷自省和療傷。
我的這部小說只是鄉村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中截取的一點片段、一個縮影,無法全景式地表現整個過程。
我喜歡的作家閻連科先生曾說過:“作家是內心充滿焦慮和不安的人”。這個卑微主動而自覺的認領者說:“因為卑微,卻還要寫作;因為卑微,才還要寫作;因為卑微,卻只能寫作。”
感謝寫作,讓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讓我有了更多的勇氣繼續堅持,讓我的靈魂有了空前的大自由,也讓我擁有了另一種遼闊:那里高山挺拔,平地遼遠,長河如練,鮮花如錦……
致敬村莊,不論貧困或富裕,始終給我們良厚慰藉!
致敬父親,一世質樸終生辛勞,如泥如塵如草如芥又如海如山!
致敬卑微,當我也開始主動認領卑微時,我切身感受到了卑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