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體》制片人蔡佳:七年努力終獲觀眾認可
原標題:科幻題材《三體》首次影視化改編迎開門紅,制片人蔡佳感慨:七年努力終獲觀眾認可
根據劉慈欣同名原著改編的電視劇《三體》正在央視八套播出,收獲了不錯的評價。從七年前開始接觸IP項目的改編,到如今上線后8.1分的評分成績,《三體》的首次影視化改編可以說迎來開門紅。對于國產科幻劇闖出來的這條新路,或許一切已經變得更加讓人期待。
改編方案有二十多個版本
用七年時間來做一個項目,對靈河文化副總裁、電視劇《三體》制片人蔡佳來說是絕無僅有的經驗。但當這個項目是《三體》,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2015年的時候,《三體》IP的版權持有公司找到我們,提出想讓我們做原著的影視劇改編,整個團隊幾乎是第一時間就開始想怎么做故事。”《三體》改編的第一年,整個團隊主要考慮的是劇本怎么開發,哪個方向更適合影視劇。
蔡佳透露,這取決于《三體》在國內科幻小說取得的獨一無二的成就以及其本身的特色。自2006年首次發表以來,《三體》積攢了大批原著粉,2015年小說獲選具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更是聲名達到了頂峰,并且成為國內外都共同關注的作品。
“這樣一個大項目,當時困擾我們的主要還是影視呈現的角度選擇。”蔡佳直言,國內科幻領域的影視作品當時尚處于空白的狀態,“因為沒有對標作品,也沒有成熟的影視制作鏈條,要想做《三體》,就必須一切從零開始。”可供參考的科幻類型作品主要都來自國外,但《三體》第一部中這樣一個具有強烈現實屬性的作品,海外的經驗又有局限,主創團隊在兩年間嘗試了無數種方向,僅方案就做了二十幾個版本。
還原出原著內核
完全按照原著翻拍,甚至前幾集復刻到了每個段落場景都還原,對原著粉來說,《三體》的改編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但這種決定在開發當年是具有冒險性的。蔡佳表示,這種選擇是認真研究過原著后,從制作公司到播出平臺都共同認可的方向。“我們嘗試用做影視劇本的方式去拆解《三體》,發現三體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于它所構建的世界觀,而劇版能夠還原出原著的內核,就是我們最想做到的事。”
蔡佳透露,她所在的靈河文化在2015年間其實是較早接觸特效的劇集制作方,“過去做改編我們始終堅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原著、還原原著氣質。而尊重原著的核心邏輯,就是要特別明確地了解原著的核心是什么,包括人物的核心氣質是什么,場景的關鍵細節在哪兒,不是簡單按照原著去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復制,而是要抓住這些核心。”
劇版《三體》播出到后半段,不少觀眾發現其實影視劇延伸了原著中的一些角色情節,更符合影視劇的表達方式。這些改動并沒有如往常那樣招致原著粉絲的強烈反對,反而因為更適合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理解,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發揮死磕精神做項目
用接近五年的時間解決了核心的劇本問題,當劇集于2020年正式開拍,擺在《三體》面前的技術壁壘依然很多。此次改編的是《三體》的第一部,其中有相當體量的內容需要展示三體游戲世界,難度很大。“技術的瓶頸一定是有的,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用動作捕捉技術來拍游戲的畫面,但是這樣的畫面呈現是很難在我們自己這過關的,大家還是想嘗試新的、更好的呈現手段。”蔡佳說。
遇到這種挑戰,蔡佳坦言,“大家選擇了一個更難實現的方式,本質上還是為了回歸初心,選擇堅持努力。”蔡佳笑言,一個項目能堅持做七年,整個團隊還是“有點自己的堅持”,“大家都是原著粉,會有一些基礎的共識,就是互相死磕,而做《三體》這個項目本身就需要死磕精神。”
蔡佳透露,做《三體》也得到了各界從未有過的全方位支持,不管是制作流程中的上下游,還是科學界的各種科學家們,大家都給予了十分慷慨的幫助。《三體》采用場景實拍,劇中展現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都是國內影視劇組第一次進入拍攝。
如今,《三體》第一部的改編已經交了作業,從播出數據來看,這個作業達到了良好乃至優秀。蔡佳感慨,《三體》作為新賽道的作品,可能會讓行業對這個賽道有更強的信心,目前國內也有不少制作方在做科幻作品的研發,“行業的進步需要時間和敢于嘗試的勇氣,經驗積累得越多,才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