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節目引領熒屏時尚
新春伊始,傳統民俗氛圍正濃厚,一批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質電視節目火爆熒屏,全國觀眾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其中,不少節目深入挖掘詩書畫等古老文化載體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使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徜徉在精彩的視聽畫廊,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境界、凈化心靈。
《詩畫中國》中,朗誦表演藝術家瞿弦和與舞者李響以詩舞的巧妙結合演繹唐伯虎筆下雪景;《2023中國詩詞大會》里,現代虛擬仿真技術打造的數字人蘇東坡跨越時空,與真人演員飾演的黃庭堅在電視舞臺還原了當年的鄱陽湖相會,為選手出考題;總臺春晚舞臺上的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以舞為語、以曲為韻,將桃紅、凝脂、緗葉、群青等有著優美名字的中國色娓娓道來;歌手王晰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小號手朱德恩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中把二十四節氣唱成歌……文人墨客的至高理想、勞動人民的生活細察、古今同頻的家國情愫,在演與唱、奏與舞中盡數迸發,以中國式審美為中國電視的傳統文化之旅揭開序幕,讓傳統文化的富礦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散發出耀眼光芒。
由詩詞等切入挖掘中華文明內涵、傳承中華美學境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是一項極具魅力也更具挑戰性的創新工作。在眾多文化節目當中,首次亮相的IP《詩畫中國》,以“詩畫合璧”的全新樣態和新穎視角,賦予傳統詩畫更豐富的展現空間,講述詩畫背后的歷史故事、時代精神,描繪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歷史畫卷。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雖分屬文學、藝術兩大門類,但對思想境界的追求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蘇軾評價王維的詩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道出了詩畫藝術同源、同道的本質屬性?!对姰嬛袊窊耸讋摗霸姰嫼翔怠蹦J?,讓橫跨數千年的經典詩文與傳世古畫相得益彰,折射出跨越時空、生生不息的絢爛文明,可謂一部詩畫版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發展簡史。
以詩解畫,以畫煉詩,詩畫相生。當我們靠近王冕的《墨梅圖》,“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卓然氣息便撲面而來;當我們展讀鄭板橋的《竹石圖》,“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志士情懷便油然而生;當我們站在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前,“山高水長,物象千萬”的震撼觀感便有了具象的承接……這就是《詩畫中國》這檔節目所造就的獨特體驗。它以“畫境”統攝傳統要素和當代形式,以“詩魂”穿越古今場景和生活閱歷,既注重挖掘經典意涵,突出詩畫歷史的厚重感,又注重講述詩畫外的“煙火故事”“傳奇故事”,讓優秀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間貼近現實生活,走進人們心中。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而持續推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質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全面發展需要,正是文藝創作者的職責所在。詩書畫等文化載體,形式不同,本質上都呈現著創作者的氣韻、神韻與意韻,以展示創作者的人格境界、思想境界、理想境界為最高追求。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追求。諸如《詩畫中國》《2023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之類讓傳統文化變得時尚前衛的電視節目,以文化載體在我們與古代先賢之間建立起了“超鏈接”,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古代先賢將自己的理想情懷、價值追求寄托于自然山水、生靈萬物,并從中汲取慰藉。在動人篇章或醉人長卷中,無論是潔白無瑕的梅、潤澤天下的水,還是俯首耕耘的牛、高雅出塵的鶴,無一不是古代士人的人格象征,他們將自己的人格匯入廣闊的大千世界,以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悟滋潤養育、拓展自身的生命成長。而當代的我們,又從這些浸潤著先賢智慧的作品中汲取著歷史的經驗、文化的積淀、情感的考驗。經由寄托著創作者深層思考的細致描繪,我們與世間萬物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這種默契,其實就是中國文化載體鑄就的中國文化基因,它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肌體、我們的頭腦、我們的思想深處,成為激勵、養育每個中國人、中國家庭的文化力量,也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成長注入了連綿不絕的源頭活水。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的詩書畫,中國的文化,永遠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中國人持續創造、創新的豐厚資源與永恒動力。文化節目將詩情畫意、古人哲思、今人體驗融會貫通,創造出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全新文化產品,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偉大成就和思想成果。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開啟當代人品味傳統、體悟經典的藝術審美通道,開啟感受、認識、欣賞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的藝術之旅,必將為新時代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樹立新標桿、標明新航向。
(作者:康 震,為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