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張春餅里的立春舊事
    來源:澎湃新聞 | 鄒賾韜  2023年02月06日08:15

    “春日春盤細生菜”,在唐代詩人杜甫眼里,最能標識立春這個日子的,非飲食莫屬。或因與大快朵頤的新春佳節時間太近,今天的人們鮮少關注立春“食事”。然而在百年前農業文化氣氛尚濃的近代中國,祈愿一歲農事好兆頭的立春日,與“包裹天地”的春餅,皆是百姓尤為注重的“開春”大事。春餅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還演化出了誘人的春季美食。今日春來到,讓我們咀嚼百年前的“春食”舊憶,在唇齒間,綻開癸卯迎春的“第一縷香”。

    薄的實現,南北不一

    為了一張春餅,北方與南方的鑊子,給出了頗具差異的烙制方案。

    先看北方人的手藝。1931年,《益世報》主筆展示了當時北平盛行的春餅烙法:“用溫水并白面而和之,以手揪成圓蛋,然后按而使之扁。上刷香油少許,再合一扁于其上。以搟面杖輕輕軋之薄如紙,用支爐烙之。熟時,乘熱際,以指就香油處揭之,則作為兩頁。”1939年,《實事白話游藝報》描述了針對上述烙餅法制定的皮子評判標準——成功攤出者“講究不生不黏牙,不要起糊點”,火候把控,全憑師傅經驗手感。

    北方的這種烙法,可行,但終歸操作復雜,多有不便。1937年,《東南日報》將此般缺憾,與北平春餅的較強“時令局限”相掛鉤:“餅的制法,必須用以微火,烙得軟而且薄,故舊京人多呼之為‘薄餅’。除‘打春’之日,無人烙食薄餅,也許是因其手續繁復之故。”

    來到南方,春餅皮子氣質大變,婉約精巧起來。1936年,《機聯會刊》記載了一派南方春餅攤制手藝:“鋼精五寸盤一個(平底寬邊的),先用熟油將盤內擦一擦,放在一邊。將面粉調如薄面糊,加入少許蔥花。然后將盤置于火爐上,火力需文小。用紗布蘸一點油,將盤內揩一揩,然后加入調勻的面粉約一二湯匙,將盤就著火轉一轉,令倒入的面粉,成為如盤大小的圓形。在火上烘至面粉干燥時,由盤中揭出。”接續做下一張皮子前,“盤內須擦一擦油。”

    不過總的而言,下述春餅皮制法,才是百年前南方春餅界的“主流”。

    1935年,某寓居申城的文人,在《大公報》上吐槽上海城里的春餅攤未掌握烙餅訣竅:“那塊面粉沒有像家鄉的糜爛透頂而滴溜溜。充其量只不過是像一塊橡皮揩,擦到木炭畫上地,往鐵鍋心那么旋轉地兜了一個圈子。涂的技巧當然不夠靈活,而出品也似乎有點‘厚于此而薄于彼’的嫌疑,更有在圓周上‘闖’出一個角的危險。”從中可知,要想做出一張合格的春餅皮子,面糊的稀稠、上鍋時的巧勁,都很關鍵。

    “抹餅”的正解是怎樣的?作者緊接著講述了與滬上“二道販子”拙劣手法對照鮮明的浙江金華小販們的熟能生巧:“一個白炭方熾的火爐,上面擱著一只平底的鍋子。一手接連調動,一塊差點兒就要跌到鍋子上的面粉。另一手,不住地沙沙扯起了鍋底稀薄而勻稱的圓面皮。兩手不停,技巧怎樣地純熟!春餅在各個剎那間,一張張地告成了。”1937年,《大公報》某宜興籍作者也告訴讀者,前文里上海小販們出品的尷尬并非個案。唯有爐火純青的技術,才可駕馭得了這一張薄薄餅皮:“這種制餅皮的手法須熟練,否則難免有厚薄或焦枯之弊。”

    內的填充,豐儉由人

    在百年前上海人的眼中,南派春餅在皮子之外,還有另一方面亦勝過北方,那就是裹入餅的餡子。

    1936年,《機聯會刊》毫不留情地向北方春餅“開火”:“薄餅這樣食品,平津菜館點心店都有的,但是做得太厚太大,南方人吃不來。就是北方人,食量稍小的,也不要吃。而且包了吃的菜,如生蔥、生蒜等,除北方人,也不對胃口。”作者指出,南方的春餅皮子更薄、可口,且日常包入的餡菜,有“韭黃、冬筍、蝦仁、炒肉”等。

    雖說“咬春”民俗北盛于南,但在百年前,多數北方平民所食的是“低配”版的“春物”。1939年版《北平風俗類征》總結:“立春,婦女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解春困也。富家食春餅,備醬熏、爐燒及鹽腌各肉。”也就是說,春餅因內餡價昂,非普通人家所能負擔,許多人用蘿卜打發了事。

    與此同時,縱使愿耗費些工夫準備春餅,百年前的北方普通人家,大多還是會選擇預備農俗規定的調味料,而非葷素。譬如光緒《東光縣志》記載,今滄州地區民眾立春日“食春餅,用蔥、蒜、椒、姜、芥合切而調食之,曰‘五辛盤’”。如此吃法,恰是《機聯會刊》所指摘的。

    當然,條件殷實乃至富裕的北方家庭,吃起春餅來,就不是“豪氣”二字能形容了。

    1936年,《實報》記錄北平民俗稱“講究點吃春餅的,往往到豬肉鋪,叫一種‘盒子’。這盒子內多分幾格,每格一樣,多以十一樣為滿額。其中不過是肉、腸子之類,多已切成細絲,代價幾角,這是北平的普通待客式。如果叫‘蘇盤’,那便比盒子風光多了,樣子沒有一定,可以多至若干無限制。講究的,鴿蛋、松花、海參、蘇黃菜,無一不有”。

    同年,《華北日報》記者也在北平觀察到,城內上規模的豬肉鋪,會在立春日“出售所謂‘蘇盤’及‘菜盒’”,那是兩個備料檔次:“‘菜盒’盛大肚、小肚、盒子菜等。‘蘇盤’所盛的物質,較之‘菜盒’,尤為細致,有青醬肉、雞、鴨等。”1940年,《實報》談及了用“蘇盤”籌備春餅大餐的情形:“蘇盤”內含“醬肘子、熏肘花、大肚、小肚、爐肉、香腸、青醬肉”等菜。豐盛如此,按規矩還需備下攤雞蛋、醋烹豆芽、炒韭黃,以及用黃花、粉條、菠菜等原料炒成的一盤料。這對當時社會狀況而言,確實奢侈。

    當然,假若想吃春餅卻囊中羞澀,智慧的老百姓也能想出經濟又饞人的良策。把家常時蔬做成春餅“餡”,便是一條好辦法。1935年版《家庭新食譜》介紹:“有的同蘿卜制成的,叫做‘蘿卜絲春餅’。有的同嫩韭制成的,叫做韭菜春餅。有的用鹽香椿頭制成的,叫做香椿頭春餅。這三種春餅,以韭菜春餅最為夠味,因為‘春韭秋菘’是古人所贊美的應時食品。”此外,親身試驗過的食譜作者,還貼心地給出了兩條提示:其一是“吃香椿頭春餅,如喜食甜的人,可加些白糖同食”;其二是“吃蘿卜餅,煎熟即啖,酥咸適口”。這樣精于口感的春餅,無肉又何妨?

    烹的方法,蒸炸均可

    恐怕絕大多數今人難以想象,春餅和春卷不只是“親緣相近”,它們在百年前完全是同一樣東西,只是加工手段有分岔。

    1927年,《時事新報》直觀地揭示了春餅與春卷的同源一脈:“春餅,一名春卷,以麥粉貼成薄皮,里面包了薺菜、肉絲、筍絲、木耳、香蕈等餡,包作圓柱形。入油鍋炸,鮮美無匹。或者不用油炸,就拿條條兒的春卷,入釜蒸熟,也是美味的點心。”

    或許有人覺得,《時事新報》的記述與“常識”相去甚遠——裹菜吃的春餅,怎么能是“當菜”吃的春卷?且以1937年《辛報》介紹,破上引證據之“孤”:“江浙一帶有一種點心,名曰‘春卷’(一稱春餅,然殊罕聞)。以面糊攤烘成圓形薄皮,大小如飯碗,實以炒熟之筍菜、肉絲,而卷裹之以下酒。或再下沸油中煎汆之以充饑,味并雋美。”《辛報》的這位作者還提到,春卷或春餅這種小吃,當時的“滬杭通商大埠之點心食肆,四時皆備。吾鄉則僅歲首正二月間風行也”。這意味著,在部分江南中心城市,春卷與春餅已被一齊收納入日常小吃序列,并行不悖。

    此處稍談一下早年間春卷制法。1948年版《生活常識集成》列舉了春卷誕生的全流程:“將買來之春卷皮子,先上甑蒸至微熟。取出,使其可以張張撕開為度。另將豬肉平鋪于砧墩上面,用刀先依肉紋割成薄片,再切成綢絲,經清水洗凈過后,即投入鍋內,用葷油炒之,至脫生,復加料酒少許。將鍋蓋蓋好,燒一二分鐘,旋即啟蓋,再加適量之醬油及味精等。微和以水,蓋燒數透。俟肉爛熟,便可鏟起。再用皮子逐張卷之,卷好入油鍋中煎,煎至兩面黃而微焦,即可取食。”核諸旁列菜譜,這道“純肉”春卷,當是百年前上海人的所好。其中透露了兩條有趣信息:首先,市面上春餅皮子買來,要蒸過,層層松開了方可揭開,這表現了其薄度。其次,春卷里的肉餡,非為肉糜而是肉絲。這顯然是繼承了春餅的“老底子”,與今日江浙地區常見的春卷不同。

    春卷入鍋汆炸,對油溫要求很高。一旦失手,很容易炸“老”,鮮味盡喪不說,還染上濃重的植物油“嗆”氣。1960年版《中國名菜譜》討論了炸春卷的控油溫奧妙:“鍋內放入油,在旺火上燒到起濃煙,隨即離火,晾到八成熱。放進春卷二十只,約炸五分鐘,呈金黃色即成。”

    春餅“變”春卷這環節,北方的精致飲食“扳回一局”。在1934年版《家庭萬寶新書》里,可看到兩款北平人創造的“春餅變身”美食。其一是“油烙卷”,有三種做法:“一用澆薄餅或春餅,將前料物卷褶粘之,少油內烙;一用鹽蜜生熟水和面,搟薄餅,油中烙,涂以蜜糖卷食;一用鮮乳餅揉面中,和鹽生熟水搟薄餅,油中烙,涂以蜜糖,撒以細切去皮胡桃、榛、松仁卷食。”還有肉料十足的“油煎卷”:“用春餅,置饅頭餡或餛飩餡,或豬脂肪,卷折粘之,在多油內煎燥。”

    這些春餅美味“化身”的出現,暗示著春餅勢必超越立春,成為象征整個春天的季節佳味。

    春的味道,早晚都在

    百年前,蘇南民眾的春餅消費早在春節前便已熱絡。1928年版《蘇州風俗》記當地“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標烘春餅,居人相饋贈。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1947年,某無錫籍作者于《錫報》,回憶了兒時春餅攤:“橋堍上終是擺著一張凳子,上面放著一個小蒸籠。在凳子上系著一根人樣高的竹竿,竿頭掛著一塊圓形的木招牌,上面寫著‘馮福興應時春餅,杜打薄餅’。”

    老北平人的新春佳節,也少不了春餅點綴。1933年版《老太婆家庭之話》,記述了北平春節吃食:“所謂過年,便是吃了再吃,‘春餅’‘春卷’,應時的吃也還不少。”這是把春餅和春卷,當作了新春小吃的典型代表。

    百年前,華北、東北許多地方民眾,都視春餅為“二月二”,亦即“龍抬頭”日的節慶美食。1939年版《河北省樂亭縣事情調查》指出,“二月二”當天,樂亭民眾“多食春餅,以應節氣”。民國《安東縣志》記載表明,今丹東附近百姓,也有在“二月二”就著豬頭肉,食用春餅的習俗。民國《輯安縣志》則顯示,今通化一帶人民,給“二月二”小吃,冠上了討彩的“龍名”:吃水餃叫“吃龍耳”,“食春餅,曰吃龍鱗”。

    此后到來的清明節,是東南、華南地區的“春餅時節”。

    1931年版《廈門指南》介紹,漳屬七縣的百姓,會在清明節“制春餅祀祖先”,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潤餅”。1944年《成都晚報》也提到,“春餅,蜀中多于春日上墳時食之,為野宴中之必需品”。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清明前后,成都本地不乏預制的春餅皮出售,“多置白紙塊標志,上書‘應時春餅’”,與蘇南春節如出一轍。

    1929年,就今廣東陸豐民眾的清明春餅,《民俗》雜志細探了究竟:“這樣吃薄餅,大概和中秋吃月餅、端陽吃粽,是同樣性質的吧!”據作者觀察,當地清明薄餅的吃法為“把整片的薄餅,裹著適口的東西來。用薄餅卷著吃的東西,咸的,就有煮熟的芽菜、豬肉、鮮蝦、蔥等,這是自家弄的。甜的呢,就有糖條、白糖、槌成碎塊的豆酥等,這都是由餅家買來的”。

    在浙東部分地方,春餅還從時令化的清明節食,蛻變為一年四季通行的墊肚小食。1936年,《東南日報》報道:新昌縣百姓用于春分、清明祭祀的春餅,也是尋常小吃,甚或主食:“皆用以日常點心,若裹以鱔絲,其味更佳。普通春餅,價極便宜,有銅元數枚,即不難一飽。故鄉人進城趕市,輒以之為常膳也。總計全城業此之小販,不下百數十家。”

    隨著近代旅游進展、交通進步,春游踏青成為一項時髦的市民活動。1929年,《中央日報》文章《游春小常識》結合春游熱潮,把春餅譽為“佳節應時食品”,提議“游春的時候,不妨吃些春餅,因為春餅只在春天有的,滋味不亞于西點”。

    時至1950年代,北方某些漸趨“常態化”的春餅,在吃法上變得和夾料煎餅別無二致。1959年版《山西面食》記載,春餅在那里有“荷葉餅”與“春餅”等通行俗名。“荷葉餅”之名,多用于指稱春日食俗含義之外的春餅。食譜編纂者,就山西日常食俗評道:“此餅不宜單獨吃,配烤鴨子、攤黃菜、炒合菜等,用餅卷起吃最為適口。”這與作為節日食品的春餅,已相揖別。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电影|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ⅴ|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18禁 | 兽交精品99高清毛片|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91精品国产手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91精品美女在线| 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