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山鄉巨變題材創作的審美內涵
山鄉巨變題材是一種主題性創作,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不可忽視的認知高度和寫作要求。
聚焦歷史與現實的邏輯聯系。我們今天做什么怎樣做,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要讀懂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意義,創作有歷史縱深感的文學作品,沒有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就看不清農業、農村和農民狀況的變化和發展。即使文字洋洋灑灑,也會因為缺乏歷史深度的開掘,使故事內容和情節有敘述疲勞之感,陷于單薄片面、就事論事的泥淖中。如果我們堅實把握歷史之變、時代之變的客觀性,深刻領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時代新現實之內在邏輯聯系,就能使文學創作在歷史框架內產生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聚焦人性的復雜樣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再到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過程是艱難的,要面臨多種問題和復雜矛盾。為此,文學創作應直面這些問題和矛盾。在文學典型的構建中,尋求“卑賤”與“崇高”的統一。現實的矛盾沖突是多樣的,如觀念沖突、利益沖突、性格沖突、方法沖突、環境沖突等等,創作者就是要在矛盾和交鋒中展開故事情節,營造典型事件或典型片段的豐富性;追尋人物活動的內在依據,表現人性深處善惡的交錯、交戰和激蕩,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和高度概括力的文學形象。
聚焦社會實踐的辯證思維。馬克思說,我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人。在社會實踐中,起初人們的認識設想和實踐效果可能是對立的、不完善的,因此就會總結經驗、加深認識。比如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相互結合支撐,體現了生動活潑的思維辯證。這里是實踐意志的磨煉場:主體對象化、對象主體化的積極互動,是理想性與現實性、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交織融合;而所謂山鄉巨變,乃是人們改變了環境,同時環境也改變了觀念、蘊育了人的精神。山鄉巨變題材創作須避免簡單化處理復雜環境下的現實生活,應善于從深入鄉村生活經驗和辯證思考中獲得敘事的思想高度和審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