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的由來
中國人喜歡紅色,各種節慶典禮都是一片紅。世界上大概再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像中國人這樣喜愛紅色。
但中國古時,確切講是二千年前,各種節慶典禮用的卻不是紅色。
一
上古崇敬天地。《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鄙弦氯缣?,故用玄(黑)色;下裳如地,故用黃色。
之后的夏尚黑,商尚白。到了周朝,服色有了較完整的制度。如《儀禮》《周禮》等對當時的儀禮有詳細記載。
《儀禮·士婚禮》記婚禮:
迎娶時,新郎穿黑色上衣,黑色鑲邊的淺紅色下裳;所有男方人員都穿黑色端服(禮服),乘坐黑色的車(不能有彩繪)。新娘穿淺紅色鑲邊的黑絲上衣,女方長輩穿黑色上衣,女方隨從人員都是黑色上衣黑色下裳,也要乘坐純黑色的車。
行禮后,新娘要穿黑上衣黑下裳拜見公婆。
《儀禮·士冠禮》記冠禮:
冠禮主人穿黑色端服;主人的親朋都穿黑色上衣、黑色下裳;冠者穿彩衣,受冠后標志著成為成年人,換穿上黑色端服。
婚禮和冠禮是當時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喜慶儀式??梢娢髦艿綉饑鴷r人們崇尚黑色,各種節慶典禮主要用黑色。王室貴族也以黑為貴,如《周官·屨人》注:王黑舄為之飾;王后玄舄為之飾。
二
一個王朝崇尚哪種顏色,與五行學說密切相關。
五行學說源于中華遠古先民的物質觀,用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來認識和解釋自然。
戰國時魯國人鄒衍根據五行學說,發展出“五德學說”:“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認為做天子必須具有金、木、水、火、土五德之一,德衰則被另一德取代。
金色白,木色青,水色黑,火色赤,土色黃。自以為具有五行中某一德的王朝,就有了崇尚的相應顏色。
但戰國時期,各國的“德”與“色”尚不規范,或者說混亂。如西陲的秦國,立國之初自認是少皞的后裔,傳說少皞死后為西方天帝(白帝),所以供奉白帝;秦宣公自以為有木德,建密畤供奉青帝……但秦國尚黑,旗幟都是黑色,服裝也多是黑色。
秦始皇一統天下,推論五德的興替。有博士揣摩上意,進言說:“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大蚯蚓)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鳥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保ā妒酚洝し舛U書》)。
按五行學說,黃帝是土德;夏得木德,克黃帝的土;商得金德,克夏的木;周得火德,克商的金;而秦取代周統治天下,秦就應是水德,來克周的火。
《史記·秦本紀》和《封禪書》記秦文公出獵,是夢見一條大黃蛇,從天上一直伸到地下;還有就是秦文公時陳倉人出獵,有一只雌雉變成石,秦國建祠供奉。
秦文公出獵夢的是黃蛇,獲的是石頭母雞,該博士說的黑龍顯是無中生有,或指黃為黑、指雞為龍。但秦始皇聽了大為稱意,于是給河改名叫“德水”,以十月即冬季之始為年首,色尚黑(五行說:北方屬水,色黑,主冬)。
三
中華從尚黑到尚紅的轉變,發生在漢朝。
雖說“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但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195年在位)出身市井,不大通曉這套“德”與“色”的學說,總是因時而變,像個變色龍。他剛造反時,編了個“斬蛇起義”的神話,說殺的蛇是白帝子(影射秦),而殺蛇的,是赤帝子,于是尚紅;做了沛公,供奉戰神蚩尤,尚黑(《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畫在旗鼓上嚇唬人;做了漢王,以南方屬火,就供奉赤帝,色尚紅;得了天下,羨慕秦始皇,于是又宣稱自己獲水德,承襲秦朝的正朔和服色,也以十月為歲首,色尚黑。(《史記·歷書》)
漢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時,魯人公孫臣上書,認為漢得土德,應該改正朔,改紀元,易服色,應該崇尚黃色,還預言說會有祥瑞黃龍出現。
漢文帝的丞相張倉堅持認為漢是水德,黃河決堤了,他卻認為是水德之兆,斥退了公孫臣,但將官員朝服改成外黑內赤,來與水德相應(《史記·集解》:十月陰氣在外,故外黑;陽氣尚伏在地,故內赤)。
過了三年(公元前165年),據說秦州成紀縣果真出現了黃龍。于是漢文帝召見公孫臣,拜為博士,并討論改正朔易服色之事。但沒等改正朔易服色的事議定,漢文帝發現一個叫新垣平的術士說的“瑞氣”“神兆”都是騙術,就不理會改正朔和服色的事了。
漢景帝時(公元前157-141年在位)發生“七國之亂”,也顧不上改正朔、易服色的事。
漢武帝即位的第三十六年(公元前104年),召來一些方士議論星歷和五德興替。方士們說漢朝的星運與夏朝相同。但漢武帝這時正追求長生成仙,羨慕傳說黃帝制定歷法而成仙,就在這年夏改定歷法,以正月為歲首(夏歷以正月為歲首,商歷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歷以十一月為歲首,秦歷以十月為歲首),又確定漢為土德,色尚黃。
漢朝直到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才參照《周禮》《禮儀》等,正式制定服飾制度。如《后漢書·輿服志》對輿車的規定:皇帝用黃赤綬,諸侯王用赤綬……又如對祭祀大典禮服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特進候等穿有日月星辰等彩飾的黑上衣、黑下裳,其他官員都穿純黑的衣裳?;屎蟮募漓攵Y服則是上衣紺色(深藍),下裳皂色。
漢朝建立,從自以為是火德到水德,再到土德,經過一百余年;服色從尚紅到尚黑到外黑內紅,再到尚黃和確定服色制度,經過了二百五十余年。
四
從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周朝的統治日漸衰微,禮儀制度隨之廢弛,也就是孔子哀嘆的“禮崩樂壞”。到戰國時期,各國更是無視周朝的“禮制”,任意制作和穿戴靡麗的服裝。
秦朝雖然尚黑,但對六國的靡麗服裝,卻是“有天下而收用之,上以供自尊,下以賜百官”(《后漢紀》),對民間服飾沒有嚴格的規定。
漢朝的“德”與“色”雖幾經更改,但長期對民眾的服飾沒有管制,“國家不設車輛衣服之禁”(《西漢會要》)。
正是舊的禮儀服飾制度被摧毀、新的禮儀服飾制度尚未確立的這幾百年,人民得以選擇了和日益廣泛地使用所喜愛的服色——紅。
紅,是盛陽之色?!兑捉洝罚呵瑸榇蟪?。上古華夏人民就認為紅色象征喜慶、吉祥、溫暖、生命力。中國的別稱也是“赤縣”。
“紅”首先與“漢”緊密相聯。
漢軍的服裝旗幟為紅色。如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韓信率領兩萬弱卒去進攻趙國十幾萬大軍。他先“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然后背水列陣將部隊置于死地,不得不殊死抵抗趙軍的攻擊。乘趙軍全力攻擊背水漢陣之機,漢軍二千輕騎突入趙軍營壁,拔掉趙旗,立起二千面漢赤幟。趙軍望見大營遍插漢赤幟,以為后方已失,陣腳大亂,韓信軍大獲全勝。
雖然漢朝最終選擇了土德,尚黃,但紅色同樣作為尊貴、喜慶、乃至神圣的顏色,越來越多地在朝廷的各種典禮上使用。如皇帝的佩綬使用紅和黃色,王的佩綬使用紅色。如祭祀宗廟、天地等國家大典,從皇帝到百官,外穿玄端,里面都要穿紅領、紅袖的中衣,和紅袴紅襪,表示“赤心奉神”。傳世的東漢畫像,車前士卒皆絳幘纁衣,光武則絳衣赤幘。
從漢初起,民間更是普遍使用紅色——節慶賀典等場合漸始多用紅色,連驅邪逐疫的儀式都用紅色。從一個細節可見一般:婚禮用的酒壇,原本《儀禮》規定蓋灰褐色粗葛巾,這時變成了蓋紅色織物。桃符到紅色春聯的演變亦是一端。
婚禮的服色最能說明風俗喜好。唐朝,紅色是四品和五品官員的服色,但考慮到民間的風俗喜好,特準平民穿紅袍去迎親,新郎的婚禮服裝也從禮制上定為緋紅色。不過唐時新娘的禮服卻是青綠色,所謂“紅男綠女”。宋朝沿襲了這一婚禮習俗。
明朝時,新郎和新娘的婚禮服裝就都是紅色了。同樣考慮到民間風俗,明朝特準平民男子迎親可以穿九品官服,平民女子出嫁可像朝廷命婦一樣,佩戴鳳冠霞帔(規制命婦準穿紅衫加霞帔)。結婚禮服定為“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
民間喜好紅色,往往突破官府清規戒律的束縛。如明清之際顧炎武的《日知錄·冠服》引《內邱縣志》,“先年,婦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紅袍,系拖帶,今富者皆服之?!?/p>
紅色發展成中國人心目中最美的色彩,美好的女子稱“紅顏”,美好的乃至革命的事物大都用紅色來代稱。雖然漢之后的各個王朝都根據五行學說崇尚不同的顏色,如魏尚青,晉尚白,隋尚黑,唐尚黃……唐以后明黃色還成為了皇家專用,但紅色,卻牢不可變地成為了中國人民最喜愛和最多使用的顏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代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