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個人簡介及創作年表
個人簡介
馬嘶,原名馬永林,生于四川巴中,1995年開始詩歌寫作。著有詩集《春山可望》《熱愛》《莫須有》等。曾參加《詩刊》第33屆青春詩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成都。
創作年表
1995年底 開始詩歌習寫,接觸到西方現代詩歌。同年與師范校友創辦“藍天文學社”,編輯出版《藍天報》。結識巴中詩人楊通。至1998年,在地方報刊發表少量詩歌習作,
1998年至2001年 在巴中茶壩鎮任教,寫下大量詩歌習作,自印詩集《不知來向的風》。在《詩林》發表詩歌,獲該雜志2001年“天問”詩歌年度優秀獎。期間,與楊通多次書信交流,受到鼓勵;收到《星星》詩刊編輯蕭融老師手寫退稿函。
2001年至2003年 離職到成都讀書,期間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潮》發表詩歌。結識四川大學熊焱、田蕎,四川師范學院羅鋮、吳洋忠,西南師范大學劉東靈,西南財經大學吳濤,西北大學張進步等一批活躍的80后校園詩人。2002年12月,赴都江堰參加首屆“中國《星星》都江堰詩會”,結識宋尾、王志國等同時代詩人。
2004年至2008年 創作《天堂里,你冷嗎》《成都亂》《隱藏的光陰》等組詩,《天堂里,你冷嗎》由《星星》2004年4期“發現”欄目重點推薦。
2009年至2013年 創作《螻蟻筆記》《相安》《光芒前身》等組詩,在《青年文學》《星星》《詩刊》《草原》等刊發表。《螻蟻筆記》于《星星》2010年1期“每月推薦”欄目發表,配發靳曉靜評論文章《生命中可承受之重》。
2011年1月,詩集《熱愛》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與楊通、王志國在成都舉辦“三重奏”詩集發布暨詩歌朗誦會;2013年3月,評選為“首屆四川十大青年詩人”。
2013年至2016年 詩歌作品《柵欄之形》(11首)發表于《青年作家》;《優美的警鐘》(10首)發表于《飛天》;《莫須有》(6首)發表于《四川文學》;《柵欄之形》(6首)發表于《星星》等,隨筆《慢慢抵達》發表于《星星》2016年11期。
2016年-2017年,被聘為“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2016年10月,入選《人民文學》第五屆“新浪潮”詩會。2016年12月,詩集《莫須有》入選“巴金文學院”文叢,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7年至2019年詩作《洗碗的日常》(12首)發表于《人民文學》2017年10期;《我就是你平靜的湖》(13首)及隨筆一篇發表于《詩刊》2017年12期上半月;詩歌《十月》(14首)發表于《詩刊》2018年10期上半月“每月詩星”欄目,配發張立群評論文章《“山水的教養”何須有形?》;詩歌《求諸野》(11首)及創作談發表于《草堂》2018年11月。同時,在《延河》《詩潮》《詩探索》等刊發表組詩。
2017年8月,入選《詩刊》第33屆“青春詩會”,詩集《春山可望》入選“青春詩會”詩叢,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020年1月,與熊焱、宋尾倡導發起“跑調”詩群寫作計劃。三年創作詩歌189首。組詩《追白云》《進山》《春日鴻蒙》《不與他人同巾器》《美在卷宗里》《販夢的人》等,在《人民文學》《詩刊》《詩收獲》《江南詩》《四川文學》《山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