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霞里》:編年體下的日常浩蕩、鄉愁霜華與審美抵達
一
不少長篇,像埃爾諾《悠悠歲月》和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等可視作集體或國家式記憶;路遙《平凡的世界》、梁曉聲《人世間》等,可視作群像式隱形編年體;但魏微的長篇小說《煙霞里》,卻采用了顯形編年體形式。它以主人公田莊為中心點,以她走過四十一年的浩蕩日常為經,以她個人成長、家庭婚姻與家族親人之間發生的瑣碎之事為緯,使個體與其所經歷的時代、走過的歷史形成時間、空間、心理、精神、靈魂等諸多方面綿密扎實的建構與質地堅韌的精神鏈接與靈魂對話。
長篇小說,表達的就是時代風浪與歷史風塵交替作用下的人生命運及生活況味。一般情況,因人物眾多,作者大多采用復調手法來架構整個文本,故人物、情節、線索、時空等組成的各個線頭,或并行不悖,或相互纏繞,或前呼后擁,或逶迤獨行,說的就是調性和節奏、氣韻和容量,從而構成長篇小說的內在力量和文本氣質。
就《煙霞里》而言,魏微的敘述呈現出從容有力、疏密有致、稍帶意識流的特點,磅礴行進中不乏回旋往復,高潮推進中呈現低回婉轉,主干直擊下間有旁逸作斜出,槍來劍擋下時不時殺個回馬槍,大江東去浪花滔天間或來個洄流和旋渦,可謂平凡人間平凡事,人人自帶煙火氣,形成了一條不可阻擋的浩蕩日常生活流。
流出于源。田莊出生于1970年一個“天光雪光交相輝映,雪色稱得上一個字‘艷’“祖居地李莊的冬天,“內里的光芒,稱得上神圣,或者圣潔,愛,從一開始就抵達沸點,是飽滿純粹,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是永不止息”,便向我們打開了一幅“出李莊、回李莊”的創世圖景,給我們徐徐展開一幅幅以田莊為中心點,一群人的平凡人生和浩蕩日常,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時代肌理與歷史風塵,看到人與時代與歷史交相輝映,猶如雪光與天光的相映互證。
相比戰爭軍事(比如二戰題材)、國家大事(比如《光榮與夢想》)等宏大敘事,以日常生活為充填的煙火氣,越來越成為當下敘事的主體性話語構成,尤其是長篇小說,只要筆力足夠穩健、敘述足夠宏闊,亦可堪稱宏大敘事,而且,時代如洪流,我們正處于時代變革的轉折時期,時代騰起的浪花映射在作家心里,何嘗不是一場場無形的靈魂之戰!只要你能夠捕捉得足夠動人足夠及時!再者,個體的人及其生命體驗、經驗關注、心理幽微越來越成為作家們敘寫對象,一個人的內心誰說不可以波瀾壯闊,這無疑是文明的進步,是文學的回歸。以田莊為中心視點的敘述由此展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魏微是七十年代生人,附麗而言,主人公田莊身上無不潛顯并閃爍著作家自我的影子,“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煙霞里》這部長篇,敘寫的是無數平凡人的生命體驗與人生閱歷,閱讀所遇便會有無數的你我他。
二
《煙霞里》的浩蕩日常,由以下幾條水系組成:
大時代發展流。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總理主席先后逝世,慶祝“四人幫”被打倒,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計劃生育;八十年代,新農村建設,房地產小規模開發,高考1977年恢復之后,考學參軍改變出身改換門庭改變命運成為必然,“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改革開放的抓手和口號,各行各業萬元戶涌現,深圳珠海等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點窗口;九十年代初的東歐,動蕩不安,前景不明;九十年代初的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引起政界、商界、文化界等諸多方面的效應,上交所成立,連老百姓日常生活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滲透。時代車輪仿佛被大大地推進了一把,有人開懷大笑,也有人怨聲載道,各行各業,問題也層出不窮。浮躁成為社會通病。其實,這非常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符合歷史行進的進程,如果連這些問題都沒有了,那時代豈不停滯不前了。這本身就是個哲學問題。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匯成了“春天的故事”。有些東西,回首再望,或許才能真正明白它對于當下之人及后世之人的意義和價值。“1992年的南方視察,它本身就是波瀾壯闊”,或者是“波瀾壯闊”的一部分,作者不吝筆墨給了非常詳細的篇幅,顯見是有非常深的用意。1990年上交所成立,繁雜、多義、豐實的“股神”“股瘋”、抽簽認購股票的瘋狂場面,隨著王浪走入田莊生活,像一只只失敗的野牛,以“原始的、粗陋的、閃亮的、簡直亮瞎了人的眼的震撼”,飄蕩在身邊。1997年,世紀之交的前夜,鄧小平辭世,香港回歸,英國國旗降下,中國國旗飄揚在香港上空,大國沉浮的歷史到此終結。全國各地企業破產,工人下崗,買斷工齡,轉軌改制……2008年發生春運事件,50萬人滯留廣州站,給出了時代警醒信號,此后中國進入高速高鐵時代。自此,中國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高速高鐵自不必說,通訊電子等也日新月展,一日千里,真是天翻地覆,令人目不暇接,前富的跑在前,后富的被拖成狗。滿眼都是暴發戶的嘴臉。可向來救急不救窮,要想活得不輸人,只有靠自己去掙命。總而言之,時代巨輪滾滾向前。
家庭親情脈脈流。父親上山下鄉李莊,與鄉下姑娘孫月華成親,隨之誕下田莊。一心想成為城里人成為母親心心念念一塊心病。因父親轉干換崗,家庭生活一天天好轉,最后賣房易主別李莊,舉家進清浦縣城從而實現母親愿望。田莊的原生家庭,雖然呈現出母強父弱的格局,但一家人的生活還是歡樂開懷,以溫馨和愛為主,在鄉村縣城與江城之間來回游離形成田莊記憶上的恍惚和精神漫游顯示了極強的時代特色。進城后田莊母親,似乎有了廣闊天地,從此大展神手,枝枝蔓蔓章魚般向四面八方發展,她和大多數人一樣,似乎得了焦慮癥,跳出教育行業調到集體國營的工礦企業開始掙大錢發大財,下海的浪潮一波比一波來勢兇猛,貧富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加大,可以說,田莊筆下的母親成了這個時期國民綜合癥的代表。弟弟田地也長大了,他們這些小孩子的想法,日遷夜變,是另一個時代的人。不甘落后總是想趕潮流的強悍母親,折騰起來真夠可以,批地皮,蓋房子,拉關系,掙大錢,謀發展,貼娘家,其熱烈焦躁的性格成為田家家庭的主基調,賦予田莊極大影響;在這位女主的張羅下,田家開始出現緊俏貨,兼顧娘家,招呼弟妹,拉這個,扯那個,成為典型的“女當家”,及至退休也不消停,不斷平地起高樓,為的是拆遷得補償。清浦引進房地產,“筑巢引鳳”,不斷膨脹的欲望使她四處高利貸,投資理財,卻接手爛尾工程,傾家蕩產,負債累累,無奈之下,不得不擠逼田莊,給女兒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負擔。在整個文本中,唯母親似乎是個被強化了的悲劇角色。其實母親如此個性的養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是叫人怒其太爭哀其不幸的。田莊給予親情和悲憫。父親一直安安穩穩做著小官,可久在河邊走,焉能不濕鞋,一封舉報信斷送了他的好官運,被發配到史志辦,做了一介清官,直到退休,平穩著陸。如此家庭格局,豈能斷了吵鬧,三觀豈能全合!于是乎,像無數中國家庭一樣,田莊的原生家庭也是經常吵得雞飛狗跳而又因孩子牽絆著兩口子不能離婚,田莊自然希望自己以后組建的家庭,能引以為戒,取長補短,彌補愛的缺失,消解家庭怨恨,走出強權制衡,長大以后她給女兒的愛,與丈夫王浪的感情真的做到了這一點。
個人成長小溪流。田莊平淡出生,被賦大名田莊,“三翻六坐九爬爬”,像無數孩子一樣在父母的懷抱里健康快樂成長,自然而然成為父系母系家族網格上的一個點,自然而然繼承了來自家族家庭的一切原始關系。田莊從小被父親寵愛,與母親別扭,因弟弟出生,被送到祖父祖母身邊享受隔代親,偶爾回家,與弟妹既情同手足又相互爭奪,但親情、溫馨與愛永遠是家庭的主流色彩。田莊七歲入學,繼而小學,繼而中學,繼而大學。中學時期,與四川雅安一位男生做了交換生,二人互說青春期來臨的煩惱迷茫與困惑。弟妹也拔節似地似乎一夜之間長大。在母親精心準備的像“太太的客廳”那樣,充斥著年輕男孩雄性荷爾蒙的“田家客廳”催生下,在讀江城大學二十一歲的田莊進入戀愛期,潮濕濕甜膩膩的愛情仿佛一夜之間來到她面前。自我意識進入蓬勃旺盛期,走在街上,她與美人小姨孫月亮竟有閨閣之感,感到自己真的長大了。但她又自覺不是時代的弄潮兒,卻也一定為那個時代留下了屬于自己的青春氣息。是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息,氣息浸洇在骨子里,纏繞在氣質間。走過的時代無疑成了標本,鐫刻上了時代印記,鑲嵌在歷史鏡框中,有人,有物,有風物,有聲音,既供后人憑吊,也供自己回味,更供像魏微這樣的有心人用來寫小說。到九十年代,田莊一代有長大的恐懼,也有青春的傷感,更有成長的責任,身邊的親人開始顯露出更深的時代病,擅于抓住時代特征的著名作家賈平凹寫出長篇小說《浮躁》,名躁一時。青春的生命,誤打誤撞,怒放在春天里,幾乎全民“下海熱”“下海潮”匯成的“波瀾壯闊”,促使大學畢業后在《江城日報》實習的田莊,萌生了去廣州、深圳看看的念頭。在她筆下,記錄了時代的鮮活,帶著屬于它的聲色犬馬,鮮衣怒馬少年時,是紙上的動人,是回憶里的色彩。她開始談婚論嫁。最后因不甘終老縣城,考上中山大學研究生,定居廣州,工作落在嶺南文化研究所,與江城才子王浪結婚,成家生女,生活自成軌跡。就個性而言,田莊骨子里帶點頹廢,少有激進,養成了低溫寡欲了悟生死的知識分子性情。田莊對當下知識分子的全景式思考頗為深刻,值得警醒。當她考上中山大學的研究生,決計走文學創作道路后,環顧周邊同學的景況,深感成長于她而言,是小小年紀就已經洞察一切無奈感傷終將修成的正果,是眼前現實如山般涌來手足無措之后的耐煩準備,是一次次逃離之后的重新回歸,是時空中裂開的一道籍以窺察世道人心微妙變化的五昧罅隙。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東,更多日后就是看廣州。在廣州這座國際性城海里,田莊感到自己再一次拔節成長,隨著生活趨穩,工作輕松,女兒出生,田莊發現自己越來越愛上了廣州這個夢想搖動的地方,在這里越來越如魚得水,越來越適應,越來越來欣悅,在這里越來越誕生-破滅-再誕生著一個個新的夢想。在與閨蜜晤會、寫作空隙,她投資房地產,屢屢得手,成為娘家弟妹經濟和精神的強大支撐。風華正茂名氣日盛,難免偶遇婚外情,無疑是場精神上的風花雪月,真是“人到中年,渾身充斥歲月沉淪的味道”。田莊最后卒于2011年12月24日,心梗。至此,流斷溪枯。
母系一族綿延流。追流必溯源。“家世必跟家族相關聯,家世是縱深,家族是廣大,枝繁葉茂”,母系與父系兩族構成田孫兩家淵源,也拓展了文本深廣度,加深了歷史感和年代久遠感。先說其母系一族。章映璋、章映珊、章映琦,不說別的,單看這名字,就起得不俗,姐弟幾個自然出身名門。因歷史原因,章氏姐弟因出身吃盡了苦頭,“章一蘭、章一花”連名字都改得平淡無奇。但“苦難是敘述出來的,是回憶出來的”,是用來咀嚼的,更是用來超越的。外祖母章映璋,歷經歲月淘洗依然一幅大家閨秀風度,在田莊奶奶眼里,“有儀態,說話不卑不亢,神情舒舒展,農村婦女里難得有她這樣的,直把城里人都比下去了”。哪怕是田莊的姨奶奶章映珊,也內涵不淺,“兩人坐在屋檐下,哪怕什么都不說,只埋頭做針錢,一邊聽掛鐘‘滴答’走動的聲音,她也覺得安心”。就憑這份靜氣,也是常人難以做到。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個人身上,便是其此生災難。解放戰爭打下南京后,田莊外婆章映璋與結發夫君南京一別,音信全無,隨后孤身一人,隱姓埋名,帶著女兒孫月華清苦渡日,十二年后再嫁他鄉。因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移居臺北的田莊前外公徐志海一直在寫信尋找結發妻子和愛女,田莊母系一族尋親臺灣也因此變得急迫而熱烈,臺灣來信一時間使血緣式親情齊齊復活。外婆努力做事試圖抹平記憶,但往事太深,像條繩索將她纏繞。在三聯三通政策催生下,臺灣的姑姑徐志洋,回到清浦,為兩家打通關系做鋪墊,但像一枚石子投進知情人的心里濺起巨大浪花。幾經周折,外婆和前外公這一對苦命鴛鴦,隔了千山萬水通電話,終于找到了抽空柴米油鹽充滿詩意的古老愛情,以至于外婆赴臺尋夫,重溫往日情分,兩人終得圓滿,包括2009年田莊母親赴臺奔喪,這些情節無形之中對當下現實有不凡寓意,如此重大話題不能不說寄寓了作家魏微的縝密心思。
父系一族傳承流。田家祖籍李莊,祖上佃農,爺爺十五歲當兵,轉業分配江城成為高干,因三個兒女上山下鄉,自然十分寵愛承歡膝下的田莊,給田莊留下了美好記憶。老頭歿于九十年代,落葉歸根,下葬李莊;奶奶歿于2001年,亦回李莊,與夫合墳。當兵的叔叔轉業成親,上山下鄉內蒙的姑姑托病回家招工,出嫁父親的同學李勇,這位當年的紅衛兵小將,滿懷愧疚地承擔并吞咽下了時代陣痛。老大前有敘述。兄妹仨人各過各的日子,各念各的經。2003年后“頹勢四起,有所敗落,是人事,也是命數,更是運勢”,正如作者所言“雪山崩塌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文化世俗風情流。樣板戲、文革遺風、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等成為七十年代最鮮明的時代特征。燙頭、牛仔喇叭褲、騎腳踏車,甚至嚴打,人人想追回十年逝去時光的學習成風,文化生活需求四處爆裂,《在希望的田野上》《萬里長城永不倒》等歌曲和《天云山傳奇》《第二次握手》《廬山戀》等電影話劇風靡一時,西方的一些文化開始刮進中國,成為八十年代的時代標志。而九十年代是熱烈而動感十足的年代,以崔健為典范的搖滾音樂風靡了整個中華大地。不知是搖滾催化了躁,還是躁引發了搖滾,反正是相互需要,相互匹配,相互誘發,還有李玲玉演唱的《紅太陽》,竟成了九十年代一道靚麗的時代風景線。進入二十一世紀,羅大佑、劉德華等港臺明星演唱會時不時吸人眼球,廣州進一步開放,成為包容性極強的大城市,現代感日漸爆棚。
三
一呼一吸間,中間是活法,就像魏微所言,“無數的人們一頭連著輝煌,一頭牽著生死,中間就是生活”。以上幾大水系匯成日常生活流,在魏微筆下成浩蕩之勢。這種浩蕩之勢決定了該文本的結構取勢和布局匠心。
布局見匠心,結構見功力。長篇小說的結構,猶如河床,是由水流水系的寬闊度塑造人物的深廣度所決定的。事實確實如此,《煙霞里》在整個編年體文本鋪陳中,魏微或以“李莊(祖籍)、清浦(出生地)、江城(祖父母所在地)”,或以“清浦、江城、廣州(田莊工作生活地)”,間或插入臺北(前外公落腳處),形成三足鼎立式敘述結構。而支撐充填甚至或縈繞彌漫,使這種結構變得最有血有肉,最有滋有味的,恰恰是一股濃濃的揮之不去的鄉愁霜華。
田莊的父母相遇相戀在李莊。以李莊為代表的那個時期的江南水鄉,“其時已近黃昏,夕照下的河面,光影蕩漾,一浪一浪向前涌去。兩人坐在河邊,不合時宜地想句唐詩”,或者“騎個腳踏車,把清浦縣的城鄉逛個遍,溜個公園,看場電影,出來以后很滿足,接連嘆氣‘這才是人的生活!’”田莊父母感情算好的,父親周末回家,倘若天色還早,晚飯后沒事,夫妻倆在眾目睽睽下會在河邊走一走,村里人無不羨慕,都說那是知識分子結婚以后還戀愛,這在田莊小孩子眼里是美的,是充滿詩意的和自豪感的。一家人有了進縣城生活的盼頭,她母親這位李莊小學的民辦教師孫月華就會“帶著她的一雙兒女,來縣城度周末。鍋碗瓢盆置辦起來,又挎著菜籃子,搖搖走向菜市場,一邊挑挑揀揀,一邊說說笑笑,別提有多愜意,等于是提前演練城市生活,先適應適應”。等到有了田莊姐弟仨,小孩子成了愛的主體,他們“渾身被愛充滿,有時喜悅,有時寬宏,有時帶勁兒、有力量,有時又軟弱,變得多愁善感。有時,她覺得自己仿佛亮了,發出光來——身體當然不會發光,那一定是心里,俗話說,心里有明燈閃耀”。在她家院子里,視野變得開闊,能看見藍天白云,而站在某個高點,能看到她的故鄉小山村,此情此景,叫人心里涌起的無不是愛與浪漫、溫馨與甜美。而這種感覺只有在那個慢時代、那個沒有被“時間和效率還有金錢”破壞了的鄉村才有。而等到田莊被送爺爺奶奶家,從爺爺奶奶家再由姑姑帶到父母身邊,一個小姑娘在鄉村與縣城與江城之間來回游離,形成別具一格記憶上的恍惚,精神上的豐實,這種寫法也罷,感覺也好,實則形成了一種洄游和探測,是符合中國當時社會結構與民眾心理的,作家魏微以此早早撐起了一片文本天地,無形拓寬并豐滿了文本內涵。在魏微筆下,青山綠水間的李莊,霧氣繚繞,江河湖泊連成一片,小村莊星羅棋布,兩三步之外,聽聞人聲,不見人影,人穿行霧中,有種神秘之感。人們傍河而居,打魚是副業,“種田才是他們的心頭好,命根子。這里的田是水田,也是大片大片的,溝溝渠渠,歸攏得很清楚。也有梯田,占滿了整個山坡,緩緩地下來,與平地連成一片,稻麥輪種,一年兩熟,百十戶人家,五六百口人,點綴于山水間,都是破房子,窮人”。哪怕是苦和窮,還有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呢”。人們將去縣城叫“上”,他們自視很低,“他們的低,是可以低到泥土里,只有沾泥帶土,他們才安生”,“除了爸媽,還有弟弟,還有她家的小院子,堂屋、鍋屋、灶臺、豁嘴碗、拉風箱的聲音、灶膛里的火燒得旺旺的,有炸裂聲。父親劈柴的聲音。院門口的小園地里,種著青椒、西紅柿、青菜、蘿卜、黃瓜。還有清晨和傍晚,點燈時分她最高興,煤油燈的氣味好聞極了”,還有那些住了多少年的街坊鄰居。甚至,“‘小難逃城,大難逃鄉’,沒處去,就往鄉下去。那里天寬地廣,有容乃大,最安全”。在魏微筆下,這才是真正的故鄉,是聞到煙火氣的故鄉,這才是真正的家,溫暖又憂傷,憂傷又明亮,是明亮的憂傷,所以家和“故鄉是用來離開的,也是用來回來的”,要我說,“更是用來回憶和追憶的,供作家來抒寫的”。加上魏微的敘述淡定、從容、有力,語言干凈純明,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稍稍帶些方言俚語,使她筆下的鄉愁更接地氣,更得勁兒,更有水靈氣兒。至此,我們或許就會對主人公“田莊”和小說名《煙霞里》命名的由來發出會心一笑,是煙火氣浸入“霞”的煙火氣,是“霞”插入煙火氣里的“霞”,是人生全部希望的孕育地。每每讀到此處,我們都會為魏微的筆調細膩,氣氛氤氳、情感調動、細節鋪陳、語言拿捏、語調張馳、文字氣場而擊節叫好,為這種經過長時間醞釀咀嚼過的鄉愁,既憂傷又感懷,叫人心頭籠起朦朦的霧靄,叫人熱刺刺地眼圈發紅,誰沒故鄉?誰不懷鄉?誰不在無時無刻回望故鄉!誰又不是從故鄉中走出來何嘗又回得去的游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長篇,魏微為無數七十年代生人,由鄉村里走出來的人們,唱出了一曲回望田園牧歌式挽歌,寫出了溫暖感傷令人心旌搖蕩真正的霜華鄉愁!
四
于長篇小說而言,如果將作者的結構力比作硬功力硬實力,那審美力無疑就是軟功力軟實力。孫犁先生說:任何藝術都要基于“天然”,“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能“人力穿鑿,扭捏而成”,因為,“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我們知道:小說的結構來自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來自人物的思想行動,這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符合生活的發展規律,才能形成的。
誠然如是。如果將魏微這部長篇僅僅定位在浩蕩日常與霜華鄉愁兩個維度上來解讀,而忽略其充滿哲學思考與辯證的高度與深度,那就將它解讀得淺顯,就辜負了魏微一片苦心創作。
魏微出名很早,小說以細膩幽微見長,尤其擅長刻畫男女主人公人物幽微內心,那叫一個入木三分。在這部長篇中,魏微并不刻意美化生活,既不仰視也不俯視,她依然以現實主義為操守,緊貼大地與生活本真作飛翔姿態,她筆下的人物,無不透著一種原生態的真,一種樸素的美,一種天然的凈,一種不帶自亮的光。他們就像你身邊的熟人,但常常被你忽略的人,他們從你身邊走過,你也未必能注意到他們。可魏微就有一種神力,她讓他們一閃一閃就走到你面前來了,一涌一涌就推到你身邊來了,于是他們的美、樸素和亮光,就閃到你的臉上來了,就涌到你的眼睛里來了。讓你自然嘆服道:哦,原來他們就是這么真,這么美,這么亮,這么光,致使你不能忽略他們,不能不正視他們,不能不為他們震撼驚嘆。
在《煙霞里》這部長篇中,魏微極盡所能,寫盡了國之宏闊,家之概念,時代之微灼狂瀾。任何時代,沒有國就沒有家,國是家的聯合體,是一個疊加起來的陣營,沒有家就沒有國,家是國的最小組成單位。魏微視角轉換雍容,筆力樸健老到。于家,她筆力最雄最奢最宏最闊,給予了最平凡最有力最扎心而又最溫暖的注解,潑灑的是似水流年里的煙火氣息,日常生活下的家長俚短、瑣瑣碎碎和細水長流。還有職場種種,承載世道人心,時代變遷,映證人情冷暖。有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尷尬和心酸,有渴望溫情和柔順的心心念念,有進出入回變與不變的創世意味,有迭宕起伏興衰有定滄桑滿懷的了然頓悟,歲月輪回,歷史重演,無論是煙火歲月,還是似水流年,說的無不是人,活生生的人,鮮靈靈的人,熱撲撲的人,堅韌韌的人。
而只要是人,無人不都在守護多年積淀在心頭照亮人生路的那點微光,那份力量,那份不屈,那份果敢,魏微正是通過《煙霞里》這部長篇,傳遞給無數讀者的正是這種不屈不衰不竭不滅的力量和微光,這種由文學和人性匯集起來的微芒和力量,這種由哲學意味和審美取向檢驗過的微芒和力量,必將穿透時代與歷史塵埃,像古老的燈塔,聳立遠方,熠熠發光。行文至此,忽然憶及早在多年前,曾將魏微的《大老鄭的女人》和《一個人的微湖閘》推薦給上初中的女兒讀,當人文社直播《煙霞里》新書發布會,女兒走過來一看,脫口就是《大老鄭的女人》。我想,任何一位作家,聞之莫不欣慰。您想,《煙霞里》豈能不再推薦給這位小姑娘和身邊的朋友們!
我想,如果這部長篇,能將田莊廣州生活三十五歲以后幾節,變得有些淺窄了的河流,加一點像唐穎《通往魔法之地》七大洲四大洋式的時空跨度和他國體驗,然后再回歸,形成一個更大的循環,是不是就更好了。畢竟幾十年磨一劍打造一部心力之作不容易。智性加知性見長的魏微,以區塊鏈形式,以意識流手法,視角嫻熟轉換,推進情節,轉換場景,呼喚人物,像“洪湖水來浪打浪”,不斷吸聚支流匯水,海納百川,往前推進長河大江,但在推進過程中,在末梢處,往往會走三步退兩步,像不期然殺出一個回馬槍,像不期然美人來個回眸,也就是人文社為《煙霞里》作新書發布會上,賀紹俊先生說的,“用盡了順敘、倒敘和插敘”,像極了河浪那一涌一涌的洄溯,是平平淡淡不動聲色下的回環往復,是靜極了的熱鬧,是熱鬧極了的靜寂,是實實在在下冷不丁來一下下的虛空和抽離,是熱望滿懷下的靜思咀嚼,于智者而言,是只字道盡天機;于高手而言,是不著一字的風流,是大愛下的大靜,是大音下的無聲,無不給人以哲思與反觀,既是瞬息萬變,又是地久天長,既是道路且阻,又總心生指望。這樣一來,使整個文本,大氣中透顯從容,從容中不乏洗練,洗練中寫滿波瀾起伏,波瀾起伏里俯拾皆是細節浪花,細節浪花里滲透生活情趣與人生況味,家長俚短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里,濃縮霜華鄉愁,使文本多層次多維度審美的抵達成為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