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群像刻畫與文學敘事 ——王松《熱雪》讀札
內容提要:小說《熱雪》是天津作家王松的一部關于鄉村振興的作品,在小說中以戲中戲的方式講述了戲窩子——趙家坳村大劇院舞臺上饒有趣味的人生大戲??梢哉f,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人人都是角兒,小說《熱雪》以其韻律感十足的言語和鄉村俚語、俗語、方言、朗朗上口的戲語,以其清晰的主流價值訴求,塑造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中堅人物與鄉村振興的領頭羊,散點透視的文本結構,展示了一幅新時代鄉村巨變視野中的人間畫卷?!稛嵫纷鳛楫斚乱徊坑写硇缘淖髌罚谛聲r代鄉村美學敘事、新鄉土小說的審美話語建構以及社會主義新村民的成長等方面,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關鍵詞:王松 《熱雪》 新時代 鄉村振興 時代舞臺
小說《熱雪》是天津作家王松講述的一部關于鄉村振興的故事,在小說中以戲中戲的方式講述了戲窩子——趙家坳村大劇院舞臺上饒有趣味的人生大戲??梢哉f,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人人都是角兒。小說《熱雪》以其韻律感十足的言語和鄉村俚語、俗語、方言、朗朗上口的戲語,以其清晰的主流價值訴求,塑造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活躍的中堅人物與鄉村振興的領頭羊。散點透視的文本結構,展示了一幅新時代鄉村巨變視野中的人間畫卷。鄉土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的極富成就的一個類型,是展示時代變遷和把握時代精神文學敘事,形成了一系列有著時代特點的文藝理論命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如何進行鄉村文學敘事、創作新時代的鄉土小說,是中國作協開啟新時代鄉村巨變文學創作計劃的訴求之一,如何在把握時代的變與不變的張力中寫出新時代之新的意味,是對作家理解時代語境中鄉村生活,特別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洞察力與審美想象力的考驗,并在原有鄉村敘事經驗和審美話語基礎上型構新的鄉村敘事美學,同時也是對作家和評論家文學創作能力、理論批評能力的考驗。無疑,《熱雪》作為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新時代鄉村美學敘事、新鄉土小說的審美話語建構以及社會主義新村民的成長等方面,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何謂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在新的考驗和挑戰中創造光明未來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拼搏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雹偎^新時代不單是歷史的時間的概念,更是一個價值的政治的判斷,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藝術把捉。究其根本,新時代和鄉村振興是新鄉土小說創作的歷史方位,要想取得超越歷史的文學成就,必然要在立足新方位中緊緊抓住時代,以文學的藝術性表達彰顯新時代特點,以文學的如椽之筆描繪出時代之變,塑造出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建構具有時代特點的鄉村審美話語。尤其要揭示出鄉村審美話語背后的內在邏輯:鄉村是大有希望的、大有可為的,鄉村現代化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托舉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要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堅定鄉土社會的文明復興和文化創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物質上的絕對貧窮,從根本上解決溫飽問題和鄉村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且是極大地煥發了鄉村貧困人口的精神力量,使他們有了尊嚴和精神成長,有了追求人生幸福的精神意志,精神生活的富足是鄉村振興濃彩重墨的一筆。正是在此意義上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熱雪》寫出了一種鄉村振興中的精神文化力量,一種鄉村戲曲的興味,一種精神力量的激蕩和新人的成長,揭示了新時代鄉村變化的主導邏輯與人物群像的刻畫,為新鄉土小說審美話語建構提供了創作經驗。
總體上看,《熱雪》是一部音律感很強的小說,讀起來語言詼諧,很有戲曲味,人物性格的矛盾沖突猶如捧角兒。小說的主線卻是擺脫貧困后的鄉村振興,從個體致富的“驢頭村”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公司化運營。小說寫得樸實流暢,很有故事性!是一個有根(關注產業振興與農業現代化)有魂(人的現代化與新人的成長)的扎實力作,令人在戲中戲的復線結構中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的彌漫,充溢著對鄉村振興的信心!整個小說講述縣劇團主創張三寶在趙家坳采風,創作一臺鄉村能人戲,題眼乃是戲中戲的創意,縣評劇團的舞臺又是趙家坳的鄉村振興舞臺,在舞臺上人人都是角兒。雖然有著主流價值觀的融入,但小說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很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整部小說創作是貼著地面飛翔。真正實現了文藝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字里行間是噴薄而出的泥土氣息,在生動詼諧的方言與活靈活現的言語表達中,展現了一幅新時代鄉村變化的藝術演藝,實現了文學創作的地方表達與普遍價值訴求的統一。細細品味每個角色都很出彩都有戲,體現出作者很強的文學敘事和駕馭語言的能力?!稛嵫穯⑹疚覀?,新鄉土小說創作離泥土有多近,就和人民有多近,就會有多深厚的泥土味!
在筆者看來,《熱雪》在新鄉土小說的審美敘事探索上有四個鮮明特點。
一是散點敘事(如中國畫很講究散點透視)的文藝民主化追求。小說以十二樂律結構全篇,契合其樂律的特點,每一章都有鮮活生動的人物出場,以一種平等的互看心態塑造了新時代鄉村振興舞臺上的人物群像。人物形象眾多,人物性格有成長,戲劇性很強,有人物塑造的生成性,如村主任趙老柱、張三寶、肖天行(肖大鑼)、幺蛾子等。更是不回避矛盾沖突,既有老一輩如趙碌碡—生產隊長/趙五—張久陽老先生的徒弟之間的情感糾葛,也有中年人趙老柱—村主任/十三幺兒—太極酒樓老板之間的矛盾,更有圍繞農民的命根兒——土地流轉的多方矛盾——十三幺兒、曹廣林、蔫有準兒、崔書林、村委會(三河口公司)。在矛盾沖突的舞臺上,十三幺兒是多種矛盾沖突的焦點,真是各種情感沖突跌宕起伏,好戲連臺。用小說中的話來講:田鎮長睿智沉穩,雖然年輕,但思想深刻想事兒有穿透力;肖大鑼審時度勢,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總能想在別人前頭,是個既有本事又有能力的人(聰明人、明白人);紅鼻子崔書林粗中有細,杠頭做事一門心思;就是這十三幺兒,趙老柱也承認,他的轉軸兒別說在趙家坳,就是在三河口一帶也很少有人能比。曹廣林是個很獨特的人,如果換個說法,也就是適應能力很強。趙老柱真正佩服的人,還是張三寶。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活躍的是一個激情澎湃有著足夠戲份的群體。
民主化的文學敘事,使得小說刻畫的眾多人物呈現群像共舞,幾乎每一章都有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出場,以有著泥土氣息的戲曲音樂十二律來結構全篇,文字中充滿著音樂感、韻律感,從而成為小說的一個特點。
《呂氏春秋·音律》有言:天地之風氣正,則十二律定矣。按照音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
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在文中顯現出一種結構的美,以及契合人物性格的審美意味。
小說的名字耐人尋味,直到接近尾聲才亮出謎底——既是紛飛的大雪對冬小麥的覆蓋,也是冬小麥豐收的意象呈現,更是舞臺演藝的現代評劇《熱雪》和戲中戲的審美創造。小說中的人物肖圓圓說,所謂“熱雪”,指的不是雪,而是冬小麥。牛副縣長說,我覺得叫《熱雪》,比原來的《鬧冬雪》更有意味了。可見,小說《熱雪》很有故事性、情趣性、畫面感,很適合拍影視劇。同時,也表明《熱雪》很接地氣,有泥土氣息,土味很濃。
二是小說以其言語詼諧幽默的音律感,調動了言語參與文學敘事的能動性。小說中的語言和話語耐人尋味,很有特點,很多俚語、俗語、方言、戲曲語言等,如“三不著兩”“鷹嘴鴨子爪”、大餅夾手指頭——自己吃自己、刮鋼繞脖子、纏頭裹腦、黑不提白不提,等等。這些地方性色彩濃厚的言語既推動著小說情節的發展,也參與了小說的文學敘事,頗有特點。
小說言語之精彩,并不喧賓奪主,而是圍繞主導敘事展開,在融入情節中參與文學敘事。所謂評劇之鄉,說的是評劇作為一個特定劇種,在某個地域的發展歷史和普及狀態,而評戲窩子的內涵就更豐富了,它不僅體現普及范圍和文化積淀,還表現一種風俗乃至民俗的文化形態,這幾方面綜合起來,甚至會影響本區域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如小說中幺蛾子與曹廣林打架一段寫得活靈活現與其言語參與文學敘事不無關聯。再如,小說寫活了農民的命根——土地——鄉村產業振興、農業現代化的要害。如文中趙老柱瞇眼笑著說,“三寶說過一句話,村集體,得掙有根兒的錢”。小說中有小戲叫《鬧冬雪》,雖是正劇,也很有喜劇色彩。說的是青山腳下一戶人家的故事。說的是當初村里的一個村民去外面打拼,現在已成為很有實力的農民企業家,要回村投資,發展有機農業。這個小戲風趣幽默,內容新穎,又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在唱腔設計上還借鑒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傳統唱腔和流行歌曲的元素,讓人聽了既熟悉又親切。把文化廣場的戲臺再搭起來,從現在開始,每天晚上演這出叫《熱雪》的小戲,這一次,戲里的人物,全由咱趙家坳的人自己來演,而且誰演都可以,想演哪個人物,自愿報名,只要有戲癮的,都可以上臺”。語言詼諧、縱橫捭闔、自有一種氣勢、一種氣象生成!
三是小說文學敘事的復線結構——戲中戲的敘事,形構了情節發展的自主性,展示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現世畫卷。小說以張三寶創作劇本為主線——戲中戲,以趙家坳村致富從驢頭村到發展集體經濟為復線——三河口投資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在趙家坳的投資經營等,展示了鄉村振興的世俗畫卷。小說中的趙家坳(戲窩子、能人窩)是個小地方,卻是一個大舞臺,人人都是角兒,都有故事。就此而言,《熱雪》可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之作。一定意義上,其文學敘事達到了小事不拘的藝術鋪張、大事不虛的歷史定力。如村民對白玉香團長的崇拜之情(請吃飯、捧角兒)、打擂——小戲《鬧冬雪》的轟動效應,在調演時改為《熱雪》的戲中戲等,可謂趣味橫生——不拘一格,在細節的真實中透出濃濃的泥土氣息;而在鄉村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簽約等大事上,尤其是“土地流轉”上又寫得很扎實——可謂矛盾重重、精彩紛呈——揭示出歷史的趨勢,可謂大事不虛。小說中寫道:“這個疙瘩說到底,就系在十三幺兒這兒。現在系在十三幺兒這里的實際是兩個疙瘩,關鍵還不是村東這幾塊‘斜尖子’,而是蔫有準兒在村南的這塊地。這邊的疙瘩不解開,那邊的疙瘩也就沒法兒解。一個要搞有機農業,一個要搞果木種植,在趙家坳這塊地界兒就杠上了?!?/p>
此外,小說中以鄉村振興的新標識:從“望煤崖”到“望糧崖”展現了新時代的鄉村巨變,回應了時代的聲音,農民姓農,還要以農為本,從中提煉出新時代鄉土小說審美話語建構的新符號新標識。
四是小說話語表達的接地性與價值訴求的主旋律,使其在貼著地面飛翔中凝煉了小說文藝人民性的哲思內核。小說創作介入現實的著力點之一,就是找到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產業振興——有機農業“金旺2號”的產業化——生產加工一體化發展——大農業——鄉村現代化、工業化,把全村人都帶入現代化新圖景。小說揭示出鄉村振興:既要有個體脫貧致富(驢頭村),更要實現共同富裕(村集體經濟),既要富和尚,也要富廟;還要由物質上的富裕兼顧人的精神上的富足。正如青山鎮田鎮長說,“趙家坳終于邁出了一大步”。說著又一拍趙老柱,“你這個臺,才是真正搭對了!”肖圓圓(鄉村二代企業家、現代企業家、社會主義新人,有著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與國際視野)與肖大鑼(第一代農民企業家、創業者)的接續創業,表征著鄉村振興走出了小農經濟的老路,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公司化經營、產業現代化。肖圓圓宣布注冊一個新的企業,名字就叫“梧桐灣有機農業發展股份+”。后面的這個所謂“+”,就是說,這個企業的模式會隨著發展不斷變化,股東也會不斷增加。目前初步意向的股東有兩家:一是天行健集團,以三河口投資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參股;另一家,就是趙家坳村委會。天行健集團總部已經正式同意,在她準備注冊的這個“梧桐灣有機農業發展股份+”以三河口投資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參股。這樣一來,三河口公司現有的所有資源,“股份+”企業也都可以利用。第二件事,如果趙家坳村委會正式決定參股了,也可以鼓勵村民來投資,或以搞各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形式來參股。趙老柱覺得,這回村里的集體經濟終于要上軌道了。不僅是簡單的大面積種植,還要搞一系列的農用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而且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現代農業科技的產業鏈。
立春這天,卻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一夜間,像從天上飄下一床巨大的無邊無際的棉被,把趙家坳和整座青山都暖暖和和又厚厚實實地蓋起來。葫蘆爺仰頭望著仍在飄下的雪花,喃喃地說,“活一百多年了,還沒見過這么大的雪”。又感嘆說,“這熱氣騰騰的大雪,今年種下的小麥,就等著明年收白面吧”。也就在這天,趙家坳的天行健大劇院落成了。張三寶老師最新創作、縣評劇團排演的六場原創現代評劇《熱雪》首演?!拔嗤秤袡C農業發展股份+”已經正式開始運作,歡迎大家以各種方式來參股。
正是鄉村現代化把村民帶入了歷史的新圖景,也使文藝的人民性扎根鄉村現代化的沃土,以現代文明的價值取向凝練了小說的哲思內核。就新鄉土小說的文學敘事來看,盡管《熱雪》的戲味很濃,泥土氣息濃郁,但在新鄉土生活的細節之新和時代性特點的開掘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支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振興的探索和描繪上還缺乏深刻性和思想力度,有些敘事空泛化和膚淺化,導致小說的根基堅實性不足。此外,就文學敘事的審美創造性而言,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人物和引導者,特別是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如何在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為新時代貢獻典范性人物形象,還有進一步豐富和提升的空間。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頁。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王 昉]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