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寫書”是個輪回 ——訪網絡文學作家血紅
血紅,本名劉煒,苗族,湖南湘西人。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于吉首大學哲學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網絡作家協會會長。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2003年開始網絡文學創作,至今已創作18部長篇小說,類型含括玄幻、奇幻、仙俠、都市等,總字數近6000萬字,代表作有《巫頌》《邪風曲》《巫神紀》等。
2022年底,筆者和血紅發訊息,關切之下,得知他前段時間大病一場,住院半月。期間,自身體驗以及身邊“病友”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讓他有了很多感悟,對于生命更加敬畏,對于創作和人生也有了更加通透的想法。于自己而言,要用更強烈的愛去擁抱世界以及身邊關心、愛護、惦記自己的人。于創作而言,對于書中人物的命運會有更加深刻的領悟,力求刻畫得更加真實、真切。這種全新的體悟和視角對創作無疑是有益的。我們的訪談就帶著這些感悟和內省開始了。
“唯有對創作的虔誠,才能讓無數網文作者寫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
張小童:可以介紹下您筆名的由來嗎?您作為網絡文學作家圈里的“碼字勞模”,目前為止共創作了多少篇幅?
血 紅:我最早的筆名是一個很長的英文字串,是我讀書時在一些論壇上用的賬號。后來我的書在中國臺灣出版,那邊的版面是豎排,英文筆名印刷上去不甚美觀,所以就起了一個中文筆名。那天正好看到一個BBS上的一篇文章名中有“雪白、血紅”,感覺“血紅”這個詞很不錯,于是筆名就成了血紅。
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寫作的文字估算應有將近6000萬字了。創作的十七八部長篇小說平均每部都在300萬字以上,最長的《光明紀元》有700余萬字?!傲骼说母蝮 痹浽谥跎蠈⒕W絡文學圈“內卷”的源頭歸結于我,說我“憑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網文生態”,說起來也是有點小尷尬。我入行前,國內互聯網上幾乎還沒有專職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作者,所以很多作者都是一兩周才更新一章,一章一兩千字。那時相對能穩定更新的是臺灣的一批早期職業化作者,他們和出版社簽署了固定的出版合同,大約一個月出一本書,一本6萬字,平均每天寫2000字。我入行后,因為除了碼字和看書沒什么別的愛好,加上在學校編程寫程序帶來的手速以及理科生特有的邏輯能力和中學時“文山題?!别B成的快速解題能力,我每天平均能更新一兩萬字,最多的一天寫了9萬多字,直到現在,每天也都還能創作一萬字左右,所以后來很多作者都說,是我帶起了網文“日更”以及“日更一萬”的風氣,讓后來的網文作者都習慣了每天勤勉寫作。
張小童:您寫作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是什么?對質量會有所擔心嗎?
血 紅:網文作者圈里整體的閱讀量都是很大的,我們需要不斷看名家名著,不斷搜集各種資料,閱讀的內容估計也是最雜的。比如說寫一個歷史文、穿越文,那么煉鋼鐵、煉化肥、造火藥的技術要會,從廁所的糞土中提煉芒硝的技術也要會,等等。我們的知識掌握可能不夠深,但知識面非常廣,由此帶來的靈感刺激也就越多。每天看書,自然而然就有無數的素材會積累起來?,F在,我每天還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看各種有助于寫作的書,比如《王安石全集》、唐詩宋詞等,每天要讀一讀里面的句子。我會根據詩歌描繪出那一片世界、一片山水,把那種很美的東西直接用到我的書里去。
我們很多網絡文學作者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當進入創作的高潮階段時有一種口吃甘香、無法停手的快慰感,腦海中有無數的念頭同時冒出來,感到所有的情節發展、人物對話,所有的場景變幻都會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眼前”。那是一種宛如天成的創作狀態,而每當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創作的情節也會格外吸引人。網文作品今天能獲得這么多讀者的喜愛,就證明了其本身有很大的優點。當然,高速寫作會有錯別字,會有措辭用句上的一些漏失等,但這都是瑕不掩瑜的小問題。解決了世界架構、故事大綱、情節主線、人物設定等主要問題后,其他可以通過仔細雕琢來完成。當然,文字久經打磨后會更加精美耐看,但高速的寫作同樣也代表了作者的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強大。
張小童:您的作品不僅數量多,創作類型也很多元,為什么要做這么多不同類型的嘗試?您認為一部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血 紅:我的十幾部長篇作品大概涉及七八個不同的類型,都市、歷史、仙俠、玄幻、奇幻、科幻等類型我都寫過。與很多作者專事一個類型的寫作不同,我喜歡嘗試各種不同類型,這樣可以帶來更多新奇感。當年之所以進入網文寫作領域,也是因為那時在網上找不到想讀的書了。我喜歡閱讀新奇的作品,創作也是如此。況且一個作者本來就應該不斷求變求新,所以未來我還會嘗試更多更有趣的類型。我的目標是想在65歲退休前寫滿一億字。今年我43歲,還有20年時間,任務還是蠻有希望完成的。
目前我正在創作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大概的構思是寫快速發展的大都會和出身郊區鄉鎮青年的命運糾葛。如果將大都會比喻成一塊光怪陸離的鏡子,那么青年站在鏡子前會看到什么?總之,這是一部講述當代青年在鄉土和大都會之間掙扎、游離以及創業、建業的故事。在我看來,現實題材創作一定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入現實中的各行各業。書中的每個角色在現實中都應該有原型,每個故事都能在現實中找到錨點?,F在的網絡文學作品不缺故事,不缺情節,在世界架構、背景設定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和特點。在人物刻畫上,不少作品也已經做得很不錯,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人以極深的印象。從作品本身來說,一部分網絡文學佳作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因為類型創作的原因,不少作品的故事主線、矛盾沖突等更多地糾結在主角個人的恩怨情仇上,在立意、導向上還不是很積極向上。一個好的故事,幾個好的人物如果還能配以勸人上進的有更多教育意義的立意導向,我想這樣的作品會更受讀者的喜歡,也會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期待。
張小童:在您看來,如何創作出高質量的網絡文學作品?
血 紅:我有一點個人見解和心得。其一就是初心。最早的網絡文學寫作是沒有經濟收入、沒有稿費的。網絡文學誕生的初心是作者對文字的熱情、對創作的激情,是一群“小眾”網友因為對小說的熱愛聚集在一起創作,由此自然誕生的一種基于互聯網傳播的文學樣式。因此,網絡文學的初心是對創作的虔誠。也唯有此虔誠,才能讓無數作者寫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也唯此虔誠,才能讓這群網絡作者當中的一小部分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文字底蘊的逐漸雄厚,不斷追求作品中人文情懷和文學價值的提升。也正是這一小部分網絡文學作者,他們其實已經超越了對作品衍生的經濟利益的追求,而去追求作品本身更高的內在價值。所以,對他們而言,初心已經變成了一種情懷,他們正在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好地讓自己和書友更滿意的作品。這是值得期待的。
其二,就是傳承和創新。網文作品中的很多元素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在書中我們可以盡情地謳歌從先祖那里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如仁義禮智信,以及由此衍生、醞釀出來的厚重而有人情味的、秩序井然的社會倫理等。這些傳統美德會讓我們的作品更有感染力,更有情感力量。我們這些作者更要傳承網絡文學已經由創造而生的一些特性。比如網文的各種類型,以及讓各種故事更動人、更有吸引力的寫作手法等。這些網絡文學的好東西我們要傳承下去。而創新則要求我們所有作者、編輯及周邊從業人員要警惕固步自封。我們需要創造新的類型、模式,新的寫作手法、結構邏輯等,我們要抵制廣被詬病的諸如套路文、千篇一律、相互“模仿”之類的創作問題,每個作者都應當力求創新、開拓,發揮自己的天賦,創作出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們要虔誠地對待創作,傳承好的基因,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創新。
“讓更多的海外讀者通過我們的作品,明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和精彩?!?/strong>
張小童:您的一些作品,比如《巫頌》《巫神紀》在海外也很受歡迎,您如何看待“網文出?!??
血 紅:“網文出?!睙o疑是一件好事。中國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網絡文學中東方玄幻、仙俠故事乃至都市、科幻等很多類型小說的創作源頭。我們有理由、有責任,讓中國的網絡文學作品走出去,讓更多海外讀者通過我們的作品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明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和“精彩”,進而愛上并尊敬我們的傳統文化。
為了寫《巫頌》《邪風曲》《巫神紀》這類作品,我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歷史和神話傳說書籍。研究《山海經》、研究道教,熟讀《道德經》,尤愛讀的是《封神演義》……我閱讀的書籍很多,題材也不盡相同,從世界名著到中國古典武俠小說,再到西方玄幻、魔幻類書籍,這些書籍對我的網文寫作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我的大多作品總是能給讀者構建出一個宏大的西方玄幻或者魔幻世界,同時在這些作品中又都能找到中國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張小童:在您看來,中國神話故事與西方神話的關聯是什么?您在作品中是怎么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的?
血 紅: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都體現了人類的祖先在抗爭大自然中的那種生命烙印。比如我們都有過大洪水的記憶,有過史前文明的傳說,無論是東方的中國神話還是西方的神話當中,都有過巨人,也都有過山嶺、海洋、湖泊、河流中各式各樣的神靈,證明人類在關于神話的文化脈絡中,其實是有很多共通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的神話可能在對大自然的抗爭中更多表現出一種奮斗的、不屈的精神。東方的神話故事可能是以一個又一個的神仙為個人體系,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個人的積極奮斗、不斷向上晉升的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類似于小草從地下長出來的澎湃的生命力。而西方的神話故事更多是以血脈論、天賦論為主,這是東西方神話故事在人文精神上的根本不同。
在故事創作中,中國的網絡文學早期汲取了不少西方魔幻小說的元素,代表著中國的網文作者有非常強烈的汲取外來營養然后化為己用的能力。到了網文發展的中后期,中國網絡文學無論是仙俠還是玄幻、奇幻,乃至于都市小說,更多元素則來自于中國的傳統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體現了中國故事博大精深的底蘊。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設定充滿了中國神話當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抗爭精神。比如追求大逍遙、大自在、大無畏的精神力量等。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融合方式。希望未來中國的網絡文學中能涌現出一批“出海”的精品之作去影響更多的海外讀者。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上的一個努力方向。
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更喜歡給主角賦予“雖然出身比較卑微,但是非常努力向上”的一種精神。其實這種精神在中國的許多歷史人物身上都可以尋到,比如那一句“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相比西方神話更多傳達的一種宿命感、宿命論,我們的主角積極向上,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拔高自己的奮斗精神其實要更加珍貴,這也是我在未來的創作當中會不斷堅持的一點。
張小童:作為一名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是什么樣的機緣巧合讓您推開了網絡文學創作的大門?
血 紅:我們這一代網絡文學作者普遍都受到過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作家的影響。我們崇拜俠客,崇尚中國最樸素、原始的俠義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俠客夢,一個熱血慷慨、男兒自強的俠客夢。比如我推崇的作家古龍,我羨慕他身上很多東西,總之可以說是一種“瀟灑”的生活態度。
1998年我考上了大學,讀的是那時熱門的計算機軟件專業。因為專業的要求,1999年就買了臺電腦,開始學著在網上找“資源”,其中一部分就是早期的網文。記得我最早看的網文作品是《星戰英雄》,是中國臺灣的作者寫的,在學校的BBS上有人上傳手打的連載,一個月更新一集。后來就有了《紫川》《風姿物語》這些連載小說,按照現在的歸類都是屬于玄幻類型的。稍微晚一點就有了大陸作者仿照寫的一些作品,但是都不成體系,作者也不出名,唯一記得的就是冰川伸的《咆哮七?!贰T僦螅陀辛司W友翻譯的外國魔幻小說,如《暗黑精靈三部曲》《龍槍》等。那時的感觸是,這些作者的想象力、對世界的架構都太了不起了。
2003年,我在武漢和幾個玩得好的同學在大學門外的居民公寓內租了一間房。那段時間,我每天刷BBS找書看,但是在網上能找到的書基本都沒有結尾,很多作品寫上很精彩的十幾章二十幾章后就突然沒了,從作品到作者都消失不見了,無數情節故事、人物恩怨在我腦海中翻騰。終于有一天,我想注冊個賬號,把腦子里翻滾著的那些情節故事吐出來。于是就寫了第一本作品《林克》,一本“西幻”類的小說,現在看起來除了故事主線設計得還有點意思,其他的一切都糟糕透頂。但是想想,一個學計算機軟件的男生敢于下手寫東西,已經很大膽了。
張小童:目前為止您最喜歡自己的哪部作品?請介紹一下您的創作情況。
血 紅:我從2003年開始創作,今年就20年了。主要的代表作大致有《升龍道》《邪風曲》《巫頌》《巫神紀》《光明紀元》等。我擅長的主要是玄幻和仙俠,十七八部長篇,大抵上就是一年多一部的速度。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巫頌》。它在我所有的小說中也占據了“世界觀核心”的重要地位。其他的作品比如《升龍道》發于起點,應該是網文界最早的都市修仙文?!缎帮L曲》是古典仙俠文,應該也是網文界最早的假借歷史為背景的仙俠題材小說,同樣是發于起點中文網。《巫頌》首發于17K,確切地說應該也是最早以遠古歷史為背景,對遠古神話和早期文明做文學衍生的神話仙俠類作品。以上三本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后來的《巫神紀》《光明紀元》以及其他十幾本長篇各有特色,但是代表性不如這三本。我也出版了不少實體書,有的作品做成了游戲,業績不錯。這兩年有些作品還售出了影視劇版權,最近就剛剛有一個短篇作品的影視相關版權已經“落地”,希望未來能夠給大家帶來驚喜。
張小童:對于網絡小說中的人物設定您有哪些獨到見解?
血 紅:我可以做一些粗淺的闡述,但僅僅局限于比較傳統的網絡小說類型。傳統的網絡小說篇幅普遍較大,一本書幾乎涵蓋一個人物的一生。從主角的幼年、童年開始,有動輒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更加漫長的時間跨度。人物一生所經歷的一切就是作者要呈現給讀者的故事。篇幅如此之長,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是什么在吸引讀者不斷地追讀?毫無疑問是主角的奮斗與掙扎,是主角從微末崛起,一路戰天斗地不斷獲取成績、功勛和榮耀的經歷在支撐著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過去不少網絡小說中,作者對主角的設定都是出身較低微,層級不高,甚者孤身一人、貧苦無倚、身處絕境,時刻面臨滅頂之災。這樣的設定可以在情節處理上讓主角更迅速地進入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第一時間吸引讀者。而讀者也會對這些弱勢的有缺陷的、被各種外部壓力、危險包圍的主角的命運抱有一種焦慮和好奇。他們會如何扭轉命運?如何抗爭命運的壓力?如何從絕境中轉危為安?這一切都值得期盼。主角在一場場艱難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一點點補全缺陷、夯實基礎,一點點強大和提升自己。讀者也會在此過程中獲得足夠的代入感與滿足感。在配角的設定上,這類網絡小說往往喜歡將負面角色設定成高大上的類型,讓配角一出場就擁有足夠的力度迅速激化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催化主角的成長。同時這些超凡配角的出現,也會讓主角在成長旅途中擁有更大的可期待性,會讓整部作品的情節更加豐滿有趣,更有吸引力。
張小童: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學對網絡文學的滋養?對網絡文學的未來還有哪些期待?
血 紅:在我看來,所謂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只是載體和傳播渠道有了差異。網絡文學中比較流行的類型在古代的傳奇故事、神魔小說中也能找到對應的種類。比如還珠樓主先生的《蜀山劍俠傳》,又如衛斯理的系列小說等。如果將文學劃分為嚴肅文學和商業文學,或許是更加恰當的劃分方式,這是我個人的想法。網絡文學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概念,所謂的“網絡”與否,其實和文字本身的屬性沒有多大關系。因此保留原本網絡文學最原本的東西,仙俠也好,奇幻也好,各種類型都保留下來,然后在類型上進行擴大,容納吸收更多的主流的文學樣式,做大整個網絡文學的規模,讓更多的精英作者進入這個行當,產生更多的精品、經典,讓網絡文學成為下游產業的概念輸出源頭是當務之急。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網絡文學的從業者,從作者到編輯再到周邊的一些崗位,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網文作者更要充實自己,學更多,讀更多,走更多的路,見識更多的市井民情以寫出更高質量的作品。而編輯以及其他的相關崗位也會有類似的要求。這其中還包括職稱評定和職業道德審核、職業道德約束等問題?;蛘哒f,網絡文學下一步,應該在標準化、體系化,在評判標準、評判體系上做出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