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機械戰士的靈與肉——日本機器人科幻動漫簡述
    來源:《世界科幻動態》 | 龍芋竹  2023年01月20日07:50

    伴隨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黑白電視機里,機器人小男孩阿童木緩緩睜開了他的眼睛——日本第一部電視連載動畫《鐵臂阿童木》開播了。無論是內容還是制作技術上,《鐵臂阿童木》的誕生,都宣告了日本動漫產業從此開啟了全新篇章,也讓漫畫、動畫以及科幻三條原本各自發光的線條終于相交。此后,三者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科幻成為日本動漫里出現最多的題材,動漫也成為日本科幻創作和傳播最主要的載體。細數日本動漫發展史,科幻題材都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其中,機甲、機器人等機械戰士的題材占據了半壁江山。

    從《鐵臂阿童木》到《機動戰士高達》再到《攻殼機動隊》,機械戰士的形態層出不窮,獨立思考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形似武士甲胄的戰斗機甲、完美取代肉身的鋼筋鐵骨,這些似人非人的生命體誕生于日本獨一無二的歷史環境。

    作為曾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摧毀性的打擊使日本對科技的思考蒙上一層死亡陰影。戰后日本的文化產業受到GHQ1的管制,為避免軍國主義思想再次抬頭,GHQ下令廢除日本的國家神道,禁止討論昔日神話與天皇統治的歷史,文化創作需回避歷史向前看[1]。戰后最早一批創作者們身處戰爭的廢墟之中,不能回頭,只能望向虛空的未來,機械就是他們最初承載想象力的載體。這些作品反映了機械時代下后人類主義的興起以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沖擊,也體現了戰后日本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歷程,具有難以模仿和超越的特殊性。

    一、奠定基調的開山之作

    整個日本動漫界的先驅、《鐵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蟲(てづかおさむ)自身就是一位資深科幻迷,他自述時稱,將他指引到科幻漫畫這條道路上的是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apek)2。其代表作《羅姆素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講述了服務于人類的機器人反抗人類,最終導致人類滅亡的故事。

    盡管手冢治蟲最初看到的機器人是邪惡的,但他自己創造的機器人卻是善良正義的。阿童木的名字是Atom(原子),外表形象是一個小男孩。雖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顆落在日本國土上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2],但與原子彈的兇殘可怕相反,阿童木為使人類免受滅頂之災,最終抱著原子彈獨自飛向太陽,可以說是維護人類和平的現代版“匹諾曹”[3]?!惰F臂阿童木》漫畫于1952年開始連載,后改編成電視動畫片于1963年播出,是戰后日本國內反核反戰思潮與重視科技發展的社會主基調的共同產物。戰敗讓整個日本社會反思,而戰爭招致的核打擊也給日本帶來了長期性的群體心理創傷。這時,以核反應堆為動力源卻化身和平大使的阿童木的出現,在心理層面上滿足了日本國民急于擺脫戰爭陰影,投入戰后重建的迫切愿望。

    同時期出現的還有橫山光輝(よこやまみつてる)創作的漫畫《鐵人28號》(『鉄人28號』,1956年),與阿童木一樣改編成電視動畫片,也在1963年同年播出。與擁有獨立自主意識的阿童木不同,鐵人28號是一個需要人類遙控的機器人,他的遙控器掌握在主角金田正太郎(かねだしょうたろう)手里,被用于打擊各類犯罪。除此之外,外形也與阿童木截然不同,鐵人28號高達10米,重達30噸。這一設定打破了自主型等身機器人的先例,開創了操控型巨大機器人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魔神Z》(『マジンガーZ』)、“機動戰士高達”系列等,都是巨大無比且需要人為操控的機械戰士,這種大型機器人的設定在日后變得更加常見。其他類型的科幻動漫也深受其影響,例如20世紀80年代大友克洋(おおともかつひろ)在創作《阿基拉》(AKIRA,1988年)時,為兩位男主角取了與《鐵人28號》中男主角及其好友一樣的名字——金田正太郎和鐵雄(てつお),而威力巨大的阿基拉編號也恰恰為28號。

    不管是阿童木還是鐵人28號,他們都象征著影響人類世界的巨大科技力量,同時他們本身也是人類的伙伴,為了守護人類世界寧愿選擇自我犧牲。這種設定從一開始就奠定了日后各類動漫作品中機械角色的正向地位,他們要么是像阿童木這類擁有獨立意識的機器人,例如藤子·F·不二雄(ふじこ·F·ふじお)創作的“哆啦A夢”〔源自1969年的漫畫《哆啦A夢》(『ドラえもん』)〕以及鳥山明(とりやまあきら)筆下的“阿拉蕾”(アラレちゃん)〔源自1980年的漫畫《阿拉蕾》(『Dr.スランプ』)〕,往往充滿人性,具有鮮活有趣的人格,會主動幫助人類;亦或是像《夏娃的時間》(『イヴの時間』,網絡動畫片,2008年)中雖沒有太多個性,表面卻與人類別無二致,并與人類友好相處的家用機器人;要么是像鐵人28號這樣的巨大人形戰斗兵器,為人類驅使,用于保衛和平,例如《機動警察》(『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漫畫,1988年)中幫助警察維護社會治安的大型機甲。這些機械戰士作為科技的化身,幾乎總是正義友好的形象。

    最初一代創作者親歷過戰爭,也少有接受過系統性的藝術教育,所以他們的作品畫風往往看起來更加拙樸,但作品的內涵卻更加注重影射現實,有深刻的思想內核,更具批判性與教化性[4]。長達193集的《阿童木》在不同故事單元里就深入地探討了人、科技與自然的多方關系。這種內核正是日本動漫產業日后能夠走向世界并占據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二、機甲浪潮襲來

    如果說阿童木和鐵人28號為戰后的陰霾中點亮了一盞燈,那后來出現的機甲戰士們則是劃破蒼穹的烈焰,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大討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動漫作品如雨后春筍,其中科幻題材尤其多,單是手冢治蟲創作的科幻題材作品就逾百部3。因此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動漫界的科幻土壤已慢慢形成,這一時代出生的動漫創作者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與穩定向上的社會環境成長起來。他們不曾經歷過戰爭,且衣食無憂,思想觀念和精神文化需求早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相比早期面向兒童的低幼風格,創作者與受眾都開始追求更加成熟的故事人物和背景設定,以及更具有沖擊性的審美風格,單純的機器人已無法再滿足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口味,因此機器人逐漸演化成機甲戰士。

    點燃機甲熱潮的第一把火就是漫畫家永井豪(ながいごう)在20世紀70年代創作的《魔神Z》(漫畫,1972年)?!赌馴》中首次出現了需要人駕駛的巨大機器人,同時期的《蓋特機器人》(『ゲッターロボ』,電視動畫片,1974年)也使用了同樣的設定。此時的機甲戰士擁有超能力般的戰斗力,被稱為“超級系”機甲4,永井豪的另一部作品《鋼鐵吉克》(『鋼鉄ジーグ』,電視動畫片,1975年)則是直接變身成為鐵甲人。與之相對的則是嚴格遵循科學幻想原則的“真實系”機甲,例如風靡全球、經久不衰的《機動戰士高達》(1979年首播)電視動畫片系列。

    相比以阿童木為代表的初代機器人,20世紀70年代后誕生的機甲,其機體設計更加復雜與真實,也更加科學。極度細節的刻畫衍生出了眾多精良的實體模型玩具,讓科學幻想與現實有了連接點,即使漫畫連載結束,動畫片完結,機甲戰士們也不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高人氣角色模型的大賣還會反過來催生出新的故事情節與角色設定,這也是人們癡迷機甲的原因之一。例如“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在40年間不斷有新的衍生續集出現,這離不開市場的推動,玩具廠商的前期投資。在故事背景上,機甲動漫中的世界觀更加龐大,從打擊地球上的邪惡力量轉換為宇宙太空間的勢力角逐,正邪善惡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政治要素開始登場。反戰的主題也更加鮮明,戰爭場面以及人物面對戰爭時的心理刻畫甚至更多,因為宏大的場面和刺激的視覺沖擊更能凸顯戰爭的殘酷性[5]。另一方面,駕駛機甲的少年們則清一色的具有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人物性格往往都是正義且勇敢,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民族自信的逐步回升以及朝氣蓬勃的社會環境[6]。

    有了前人打下的堅實基礎,加上日本經濟的空前膨脹,到了20世紀80年代,機器人、機甲相關的動畫和漫畫更是百花齊放,出現了更多新奇的元素和更富有哲學意味的故事設定。由日本機甲之父富野由悠季(とみのよしゆき)執導的動畫片《傳說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1980年)就打破了既有傳統,故事風格黑暗深沉,劇情冗長,設定復雜,講述了人類與其他星際種族因相互猜疑陷入長期戰爭,不斷滋生仇恨與矛盾,形成惡性循環的故事,堪稱一項針對人類社會的思想實驗。這種風格對后來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等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緊隨其后的《超時空要塞》(『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電視動畫片,1982年)更是融入了偶像、三角戀等元素。在故事的最后,終結戰爭靠的不是武力,竟是少女甜美的歌聲??茖W幻想的世界變得更加富有人文情懷,人物情感也更加豐富。同時期出現的機甲動畫片還有太空機戰題材《太陽之牙達格拉姆》(『太陽の牙ダグラム』,電視動畫片,1981年)、首個制作續篇故事OVA5的《銀河飄流華爾分》(『銀河漂流バイファム』,電視動畫片,1983年)、首次為機甲搭載AI系統的《蒼之流星》(『蒼き流星SPTレイズナー』,電視動畫片,1985年),以及首部以女性作為主角駕駛機甲的《飛躍巔峰》(『トップをねらえ!』,電視動畫片,1988年)。

    《飛躍巔峰》是庵野秀明(あんのひであき)的處女作,其另一部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電視動畫片,1995年)播放之后引發了現象級討論,至今仍具有極高的話題度。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仿佛是在日本一路高歌向前的道路上投下了一顆巨大隕石,經濟、思想、文化,所有的一切都受到極大震動,且難以繼續向前[6]。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一改勇敢正直的傳統主角人設,反而塑造了一個膽小怯懦、舉棋不定、不愿意戰斗的真實形象。這正是當時大部分準備投身社會卻發現眼前只剩殘垣斷壁的日本年輕人的縮影,巨大的異形身軀賦予主角力量,也重新拼湊起人們破碎的心。機甲作為一種“自我神格化的道具”[4],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得到了極致體現,這里的機甲并非以往的鋼鐵機器人,而是一種外星生命體,駕駛機甲的人通過意識連接機甲來進行操控。這種讓人耳目一新的設定,加上神秘的宗教色彩、深刻的哲學思考以及時代的共情讓該作品成為日本機甲動漫的絕唱[7]。

    21世紀后的科幻動漫作品中,機甲漸漸變成動漫創作中的一種元素,視線開始回歸主角們自身的成長與抉擇。例如電視動畫片《反叛的魯路修》(『コードギアス反逆のルルーシュ』,2006年),探討了主角魯路修(ルルーシュ)面臨著是利用魔女之力從外部發動革命暴力推翻集權統治,還是與愛好和平的好友攜手從內部發起改革的道德困境,機甲本身不再是最受矚目的存在。在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動畫片《地球防衛少年》(『ぼくらの』,2007年)中,15個少男少女必須輪番駕駛巨大機甲,敢于犧牲自我與怪物戰斗保衛地球,在力量以及死亡面前,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黑暗在機甲的外衣下一覽無余。

    而由輕小說改編的電視動畫片《全金屬狂潮》(『フルメタル?パニック!』,2002年)中,嚴肅的機甲戰斗之下卻是搞笑輕松的校園日常生活,機甲在此時成為了配角。其后一些作品在進行創新時甚至脫離了機甲的基本設定,例如在《創圣的大天使》(『創聖のアクエリオン』,電視動畫片,2005年)和《革命機valvrave》(『革命機ヴァルヴレイヴ』,電視動畫片,2013年)中,機甲駕駛員已不再是普通人,而是擁有超能力的特殊人類。漫畫《希德尼婭的騎士》(『シドニアの騎士』,2009年)則創造了一種用外星生命體制造的巨型戰斗兵器,與EVA6相似,卻具有自我意識和人類情感,且無需人為操控。雖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甲,但本質上仍是投射了人類情感的巨大戰斗兵器,可以說是機甲的一種新形態。還有將機甲與格斗相結合的電視動畫片《機甲拳擊》(『メガロボクス』,2018年),主人公們在上半身佩戴動力機械裝置,提升爆發力與速度,并且通過一次次血肉搏擊將生命燃燒殆盡,具有沖擊力的畫面更讓人感受到獨特的機械美學。

    除此之外的機甲作品大多是前作的續作,僅“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從2010年至今就推出了逾20部續作及衍生作品7,但像20世紀那樣具有廣泛話題度的經典之作卻未再出現了。

    三、賽博格的靈魂探討

    當一部分人幻想著賦予機器人生命或走入鋼鐵機體化身巨神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則另辟蹊徑,嘗試解構人類的軀體與靈魂,用機械取代身體,去探尋那更深處的人類自我意義所在。20世紀60年代《鐵臂阿童木》播放的同一時期,《周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上開始連載平井和正(ひらいかずまさ)與桑田二郎(くわたじろう)創作的賽博格漫畫《8號超人》(1963年)。作品講述了一個因公殉職的刑警,其記憶和人格被植入電子腦因而變成超級戰斗機器人向惡勢力發起復仇的故事,不久后也被改編為電視動畫片。刑警復活后的身體相當于全身義體化,雖然像機器人,卻仍然有生命體的部分存在,可以說是最早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改造人,且十分具體形象。

    同時期還有石之森章太郎(いしのもりしょうたろう)創作的漫畫《賽博格009》(『サイボーグ009』,1964年),該漫畫通過9個改造人的故事和作品本身的名字直接對賽博格的概念進行了解讀。石之森章太郎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美國《生活》9雜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這一時期人們對外太空的探索引發了關于宇宙生活的無限暢想,這篇研究文章探討了如何對人體進行改造,使其能夠在無氧無重力的宇宙環境中生活[8]。人體改造的設定也出現在石之森章太郎的其他作品中,例如漫畫《假面騎士》(1971年),后來被改編成真人版,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特攝片系列。

    盡管已經出現了賽博格相關的動漫和小說等文藝作品,但賽博格一詞與改造人的概念在日本仍然鮮為人知。真正讓賽博格走進日本大眾視野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攻殼機動隊》(漫畫,1989年)。這一時期互聯網開始崛起,冷戰接近尾聲,世界日新月異,時代的巨浪淹沒了無數個體,人們關心世界大事,目光卻許久不曾向自身投射。而日本也仍沉浸在泡沫經濟的美夢中,經濟高速發展讓整個國家空前自信,也讓個體越發顯得微不足道。這樣缺乏自我審視的環境里,漫畫家士郎正宗(おしいまもる)創作的《攻殼機動隊》恰恰是一部回歸人類自身,探索人的主體性與自我認知的作品[9]。這部作品在漫畫連載期間就有較高的人氣,由押井守(しろうまさむね)改編成動畫電影搬上大熒幕后(1995年),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故事里人的“主體被各種微觀權力所塑造”[10],記憶可被篡改,但仍然擁有人的思考能力與自我意識,正如其英文名GhostintheShell,一個棲居于賽博格身體中的靈魂。而在最后,主角的意識與AI系統融為一體后,這樣的人類還是人類嗎?借由這一隱喻,士郎正宗對人類的定義發出了靈魂拷問。

    20世紀90年代初木城幸人的漫畫《銃夢》(『ガンム』,1991年,電影《阿麗塔:戰斗天使》的原作)中,人們生活在廢鐵鎮和薩雷姆兩個城市,天空之城薩雷姆通過一道通天管道向廢鐵鎮源源不斷傾瀉各類垃圾。天上和地下代表兩個階級,機甲、改造人、機器人都生活在這里,改造人女主角在滿是鋼鐵垃圾的廢鐵鎮找尋自我。不同于常見的打斗場景,《銃夢》中加入了“機動鐵球”比賽,在令人血脈噴張的搏斗中,各種類型的“人”為爭搶鐵球各自使出渾身解數,人與機器的界限被徹底模糊,仿佛是對未來人類社會的預言。

    20年后,電視動畫片《心理測量者》(『PSYCHO-PASSサイコパス』,2012年)中對賽博格的探索卻夾雜了許多不安?!缎睦頊y量者》描繪了一個高度賽博格化的社會,不僅人類的肉體可被機械取代,連思維、情感、欲望也處于人工智能系統的監管之下10,人們必須保證自己的“犯罪指數”處于正常范圍,否則將被系統抹殺。當人類的價值觀與人工智能的價值觀產生碰撞,是非善惡的標尺扭曲變形,機器與人類就變成對立關系。而在類似設定的《全員惡玉》(『アクダマドライブ』,電視動畫片,2020年)中,AI則已經凌駕于人類之上,成為世界的絕對主導,在不摻雜一絲人性的AI統治下,普通人“惡玉”11們開始奮起反抗,試圖拿回人類的主導權和失去的自由。該片似乎想要印證無論科技多么發達,靈魂與人性始終只存在于人類之中。

    四、結語

    無論是機器人、機甲,還是賽博格,借助機械探尋人的核心所在,通過展現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言科技文明的未來走向,一直是日本機器人科幻動漫的立意之一。而由于歷史因素與社會環境,除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對技術社會的癥結進行挖掘,這些作品還呈現出日本獨特的民族性:戰爭的記憶、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人的神格化、對原子彈和地震等駭人力量的恐懼。正是這種民族性構筑起日本動漫作品中機械戰士的靈與肉,讓他們鮮活真實的科學幻想經久不衰。

    注釋:

    1GHQ: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二戰結束后,美軍在日本東京建立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接管對日本的軍事占領,麥克·阿瑟將軍擔任駐日盟軍總司令。

    2在回顧科幻對自身創作的影響時,手冢治蟲談及卡雷爾·恰佩克對自己的啟蒙。出自講談社1966年8月10日發行的『手塚治蟲エッセイ集3』(《手冢治蟲隨筆集3》)。

    3數據來源于手冢治蟲作品一覽網站:https://tezukaosamu.net/jp/manga/sf/。

    4五十嵐浩司(いがらしこうじ)在『ロボットアニメビジネス進化論』(《機器人動畫產業進化論》,2017)一書中將擁有超能力并通過大聲喊出招式名字發招的機甲定義為超級系機

    5OVA是指單獨發售的,脫離電視動畫片故事線的原創內容劇集,即番外,通常集數較少。

    6《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機甲名稱。

    7數據來源于高達官方網站:https://www.gundam.info。

    8該詞最早由曼菲德·克萊恩斯(Manfred Edward Clynes)和內森·克萊恩(Nathan Schellenberg Kline)在1960年創造,指生化人或半機器人,是控制論有機體(Cybernetic Organism)的簡稱,指擁有有機體(Organic)與生物機電一體化(Biomechatronic)的生物,又稱人機融合。

    9《生活》(Life)是一本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老牌周刊雜志。

    10片中名為西比拉系統,是一個對市民的心理數值進行測量,對其心理狀態及性格、職業適應性等進行診斷的全面性支援系統。

    11在AI系統統治下,犯罪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罪犯被稱為“惡玉”。

    參考文獻:

    [1] 新藤浩伸.占領期社會教育施策としての蕓術文化事業の展開―蕓術祭を中心に―[J].生涯學習?社會教育學研究,2004(29):95-102.

    [2] 加藤典洋.ゴジラとアトム——対性のゆくえ[J].慶應義塾大學學術情報リポジトリ,2012(20):8-32.

    [3]王秀梅.日本的科幻機器人與鐵臂阿童木[J].機器人技術與應用,1995(10):4-8.

    [4]劉健.日本科幻機甲動漫的文化主題探源[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4):66-72.

    [5]アルト?ヨアヒム.広島の原爆投下を語る戦爭アニメにおける変化[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nimation Studies,2019,20(1):31-41.

    [6]田中史郎.戦後70年日本経済の軌跡——日本経済の歩みとこれから[J].人文社會科學論叢,2016(3):54.

    [7]文屋敬.巨大ロボットアニメに見られる社會意識の変遷[J].福岡女學院大學紀要.2018(2):285-309.

    [8]學研パブリッシング.甦る!石ノ森ヒーローファイル[M].東京:學研出版社,2013.

    [9]楊宸.神話式賽博格與人工智能的“破鏡”——95版《攻殼機動隊》的兩種后人類“讀法”[J].藝術評論,2017(11):56-65.

    [10]袁強.后人類科幻電影中的人類主體性反思——以《攻殼機動隊》與《機械姬》為中心[J].電影新作,2020(3):105-110.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爽范冰冰|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精品大臿蕉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2020|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西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一|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97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