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好為—— 每一個鏡頭,都是生活的饋贈
王好為(右)正在拍攝《哦,香雪》。
王好為供圖
她今年82歲,從影60年,獨立執(zhí)導了15部故事片以及多部電視劇。她與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等導演共同構成了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道絢麗奪目的光影。她叫王好為,在第三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獲得“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的榮譽表彰。
翻開“王好為創(chuàng)作年表”,可以看到一部部熟悉的片名:喜劇片《瞧這一家子》、濃濃北京味的《夕照街》、散文詩一般的《哦,香雪》、戲曲電影《生死擂》等。這些影片類型各異、風格不一,卻都在電影長廊中有一席之地,長久留在一代代觀眾心間。
王好為與電影結緣,是從看“拍電影”開始的。出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王好為,父母是中共地下黨員,童年時隨父母移居多地,其中幾年與同為地下黨員的姨媽張瑞芳共同生活。她那時常去攝影棚看張瑞芳拍《松花江上》,留下了“拍電影”的最初印象。《松花江上》也成為她平生看到的第一部電影。
王好為愛看小說、話劇、電影。“每當走進影院,就像步入圣殿。一種虔誠、激動使我喘不過氣來。” 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后,她進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師從著名導演凌子風、張水華、謝鐵驪、陳懷皚。
《瞧這一家子》是王好為第一次獨立執(zhí)導電影。劇本初稿來自業(yè)余作者林力,她看了十分喜歡,二人又深入采訪,六易其稿。初學乍練的他們埋頭苦干。那是1979年,《瞧這一家子》用喜劇手法,表現(xiàn)人們笑著同過去告別。上映后,觀眾反應熱烈得出乎意料。
不少人奇怪,不茍言笑的王好為怎么會去拍喜劇片?殊不知,她內(nèi)心有很強的幽默感。她喜歡卓別林的電影、侯寶林的相聲、馬克·吐溫的小說,還有京劇里的文丑武丑。王好為認為,“喜劇有兩個必要條件:一目了然和出乎意外”。在她的許多作品中,如表現(xiàn)精神文明建設的《迷人的樂隊》、反映農(nóng)村劇變的《失信的村莊》《金匾背后》《能人于四》、批評拜金傾向的《賺它一千萬》,也都不乏幽默筆觸和喜劇性格的人物。
王好為說:“幽默的作品我喜歡,淡雅的抒情的,我同樣喜歡。我愿意在樣式、風格上做多方面嘗試,只要本子能夠打動我,與我天性接近,我會有一種非拍不可的沖動。”
拍攝蘇叔陽的劇本《夕照街》便是她主動請纓。《夕照街》表現(xiàn)上世紀80年代北京拆遷區(qū)一條小胡同中的日常生活。其中有工人、教師、待業(yè)青年、醫(yī)生、街道干部等20多個人物,性格和遭遇各異。當時的北影廠廠長汪洋認為這個戲很難拍,“人物多,對話多,散”。
“群戲主要靠細節(jié)刻畫人物,一定要人各有貌”。王好為懂得,選演員要注重氣質(zhì)外貌、性格特征,角色造型要自然、生活化,表演要真實、個性化。為了在司空見慣中發(fā)現(xiàn)美,她騎自行車穿大街、走小巷采景,提取了大量富有性格特征的細節(jié)和元素,點染人物的神韻。她要求:“100分鐘的銀幕上,每一秒都不能言不及義。”
《哦,香雪》又是一個挑戰(zhàn)。根據(jù)鐵凝小說《哦,香雪》改編的電影劇本詩意盎然,短小而深邃。新修的鐵路在臺兒溝設立停車一分鐘的小站,香雪和伙伴們在勞動之余每天去看火車,新生活、新文化逐漸傳向?qū)庫o古老的山村。等到獲得拍攝權,王好為卻感到茫然和惶恐,“抓不住”自己向往已久的人物和生活。但以往的經(jīng)驗告訴她,每當出現(xiàn)困惑、緊張、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時,往往會得到更好的收獲。于是,她焦急又滿懷期望地到北京周圍山區(qū)生活、采景,與攝影師、制片主任跑了一個月,走鐵路、鉆隧洞、找小站、看山村……影片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畫面,以塤和鋼琴單純而有感染力的音樂,以人物質(zhì)樸真摯的表演,撫慰著觀眾的心靈。香雪的純潔、自尊、堅韌和奮進,平凡、美好,令人難忘。
《哦,香雪》受到中外觀眾喜愛。作家王蒙說:“看完了,仍覺得難分難舍難忘。久違了,真正的生活和藝術。”柏林電影節(jié)評委的評語是: “以很高的專業(yè)水平,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感情。以細膩的手法反映了中國一個偏遠鄉(xiāng)村同現(xiàn)代生活的聯(lián)系。”
王好為是個勤奮的勞作者。她拍攝表現(xiàn)當代青年愛情生活的《潛網(wǎng)》《北國紅豆》《村路帶我回家》,努力把常見情節(jié)轉(zhuǎn)化為濃郁詩情,表達了對時代狂飆中平凡生命的禮贊。她參與改編并導演的老舍名著《離婚》,充溢著濃厚的北京風情。她還導演了黃梅戲故事片《生死擂》和根據(jù)張派代表劇目改編的京劇電影《狀元媒》。尤其是《生死擂》較好地解決了虛實結合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銀幕上的詩、情、美,備受贊譽。
拍了一輩子電影,王好為認為電影終歸要走進人們的生活和心靈。她說:“我導演的所有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生活的饋贈,是攝制團隊集體智慧和辛勞的藝術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