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能好》:“一個”與“一群”
    來源:文藝報 |   2023年01月18日09:14
    關鍵詞:《王能好》

    新世紀文學讀書會由山東大學文學院馬兵教授于2019年春天發起成立。讀書會以21世紀以來產生重要影響的長篇敘事作品為主要研讀對象,也關注非虛構、詩歌和散文領域的“現象”作品。讀書會鼓勵明察紋理、穿幽入仄的文本細讀,也希望參與者能在文學史的框架和時代語境中看待作品,以獲得更縱深或開闊的理解。讀書會成立四年多來,共集體閱讀討論新世紀各類文學作品三十余部(篇),多次邀請作家到場參與,參與討論的師生達600多人。

    @高永淳:《王能好》是魏思孝繼《余事勿取》之后又一部鄉土題材的長篇力作,其有力之處并不體現于厚重開闊、史詩性等這些評價鄉土長篇小說慣有的風格,而在于它輕逸的敘事對當下鄉土之魂的攝取。說它“輕逸”,并非指想象、虛構的輕逸,或“通過鏡面的反射”去展開敘事的輕逸。《王能好》當然是一部從正面觀察鄉土的作品,它的輕逸呈現于以輕寫重,借王能好這個饒舌、自夸的鄉村游蕩者的眼睛去看世界也被世界觀看,嘲笑別人更被別人嘲笑,他像阿Q一樣的自尊和潦草的一生,讓他見證和親歷的淚與笑、生與死獲得了與莊重、嚴肅同等的效力。在鄉村生活被私人空間分割后,如何在敘述“私人”的同時反映更為普遍的社會現實,如何在盡可能多地囊括書寫對象的同時又能夠從中穿插一條引線連通幾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單元,是魏思孝在“鄉村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中力圖解決的問題。而王能好的出現,似乎讓魏思孝一下子解決了在《余事勿取》和《都是人民群眾》中沒能很好解決的敘事層面的矛盾。王能好既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回到農村,又拒絕履行長子身份賦予他的家庭責任。他不負責的游蕩行為給予了他一個自我間離的空間,也為鄉村的“發現”打開一個缺口。《王能好》中的一個個故事單元就像是一個個人物的“葬禮”,它把所有與“死者”有關的人們聚在一起,而王能好就是那個在人堆里探頭探腦卻不一定能夠讓主家一下子想起是誰的人,他是死者親戚、朋友,或是親戚的親戚,是朋友的朋友,亦或壓根兒就是一個來看熱鬧的路人。總之,在故事的某個節點或者就是在故事結束的那一刻,王能好都在其中露過一面。這就是為什么雖然每個故事單元都有不同的發生時間,而且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主人公,但是《王能好》的敘事模式并不會給人們一種奇譎詭異之感,讀者也不用像閱讀先鋒文學那樣絞盡腦汁,從撲朔迷離的敘事中清理出事件的發展脈絡。與此同時,《王能好》的寫作應該看作是魏思孝把被劃歸為“底層”的“王能好”們解救出來的一次嘗試,在他的筆下,“王能好”們不再只是“父親”“母親”“父輩”“祖輩”,也不再因為社會生產的分工而被劃歸進“農民”“民工”之類的社群。他們由于生計所迫或一時興起,也曾改換過不同的職業,如今貧窮的也曾富有,如今富有的也曾一貧如洗,能夠指代他們的除了他們正在使用的名字,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名詞。

    @韓佳慧:小說在出版宣傳方面或多或少強調主人公王能好身上存在的一些異質的邊緣化的屬性,王能好從農民轉變為農民工。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也分析過,農民工離開農村務工,要么是為了更好地回到農村,要么是為了更好地離開農村。回到作品中,王能好的務工無法被歸于這二者中;這也不完全是由于外界的因素,因為王能好背井離鄉打工的首要目的就不是為了財富的積累,而是“眼下的生活讓他失望,缺少新鮮”。在書中,王能好“特殊”的農民工身份的完整建構,也恰恰不是通過描寫他去上海、北京打工而實現的。邊緣化的理論原本屬于社會學范疇,邊緣和核心是相對的概念。如果把市民當作核心,那么還沒有順利完成市民化的農民工就是外圍群體,邊緣化產生于核心位置群體對外圍群體的排斥。很明顯,王能好并不屬于這類群體。不僅因為他的市民化過程過于短暫,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自我認知里沒有認同城市的價值結構,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是為他所不齒的。因此,如果依舊以市民群體為核心參照的話,王能好這個農民工實際上是一個“邊緣的邊緣”的存在。當我們進一步拆解“邊緣的邊緣”,會發現將王能好的個性抽離出來安置在城市人身上,似乎更容易被接受。他拒絕承擔那些傳統、道德、家庭賦予他的責任,我行我素,毫不掩飾地表達自我,這種性格放置在市民群體中好像沒有那么突兀。城鄉不同的價值結構會影響人被賦予的價值判斷,鄉鎮的穩定、固化與城市的多變、流動會強化與消解個體的異質性,這也提醒我們人在城市與鄉村中所面臨的不同困境。

    @曹鑫源:“二〇一四年,時年四十五歲的王能好,決定去外面打工。”在小說《王能好》的開篇,作者設置了一個看似簡單的陳述句,引出主人公王能好與小說的事件之一:外出打工。陳述句的背后隱藏著諸多情緒與謎題,譬如誰是王能好,王能好為何要外出打工等等。小說第一章《前言》對謎題進行了回應,簡要地介紹了王能好第一次外出打工的緣由及遭遇。小說的重心,則放在農民王能好第一次外出打工,因家庭變故返鄉在老家的七天生活。小說共十章,除第一章《前言》、第四章《遺產》與第九章《結局》、第十章《墓志銘》之外,其余各章標題皆是動詞:《返鄉》《下葬》《出工》《賣狗》《幫忙》《離鄉》。作者借七天、四個名詞、六個動詞,串聯起農民王能好的一生,書寫了千千萬萬個王能好的群像:默默無聞出生、生活、死去,完成在這世間的返鄉與離鄉。與《作家》雜志發表的一版相較,《王能好》的書稿版在字詞、結構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字詞方面主要體現為刪節與替換,譬如“急需”改為“亟須”等。結構方面則主要是增添了第十章《墓志銘》,以王能好的墓志銘作結,既呼應了貫穿小說始終的小人物們的死亡,也豐富了小說的層次。兩版之間的改動也體現出魏思孝對于小說“經營”的苦心。非線性敘事、說書人腔調、穿插的人物小傳等等,都被作者自然地融于故事情節之內。小說的可貴之處并不僅僅在于那些嫻熟的寫作技巧,還有魏思孝所提供的視角。不同于一些青年作家書寫鄉村中的回憶性視角或想象性描繪,魏思孝的鄉鎮是在地的,故事發生于此時此刻,鋪開了中國鄉鎮生活的真實圖景。這份在地性背后體現著魏思孝寫作的責任感:記錄變化中的鄉鎮,為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寫史。

    @紀水苗:《王能好》是魏思孝“農村三部曲”的終結之作,是一部風格明確、技巧成熟的鄉村題材小說。從寫一個事件的《余事勿取》到寫一群人的《都是人民群眾》,再到通過一個人串起鄉村中的人和事的《王能好》,作家顯示了對鄉村個體命運的觀照以及“為農民群像”立傳的創作自覺。在《王能好》中,作家采取了“非人格化的敘述”,以近乎“零度敘述”的方式講述了王能好的出走、回歸、再出走、再回歸及其最終的意外死亡,以一種攝像機的視角不動聲色地展示鄉村的風情與世故,以非常克制或者說是抑制的情感傾向敘述鄉村生命的衰落、鄉村倫理的崩潰以及鄉村生活的消亡。此外,《王能好》凸顯了一種強烈的宿命感,作家試圖通過王能好表現鄉村農民在現實面前一敗涂地的生存窘境和精神困境。從文學史的脈絡上來看,無論是魯迅筆下的閏土或茅盾筆下的老通寶,還是趙樹理筆下的李有才或柳青筆下的梁三老漢,再或是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他們作為文學中的農民形象,都代表了某個歷史階段、某個社會語境中農民普遍的生存處境和精神困境。

    @劉華寧:外面的世界飛速發展,被甩出歷史軌道的王一村艱難追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步伐。在小說中,王能好時不時也會展現出個人意識的覺醒。他也會思考“過去的四十多年一晃而過,又有幾刻是為了自己,又都留下了什么?”王能好的一生唯一能為自己做的就是打工存錢。諷刺的是,王能好摳門了一輩子攢下來的錢,最后也沒能用在自己身上。同時,作家也沒有回避鄉村社會出現保守、狹隘的小農意識和權力崇拜、金錢本位的價值觀念的異化,這都體現出作者對鄉村現實真切的洞察,流露出一個作家必須堅守的良知和批判態度。處在城與鄉夾縫中的王能好,內心的缺失始終無處彌合,等待他的命運只能是死亡。作家以充滿象征意味的結局將這種密閉的窒息感推向了高潮,終結了王能好愛自由卻處處受困的一生。

    @鄭曉涵:小說表達出了王能好作為一個底層的小人物,對表達、傾訴和被傾聽、被尊重、得到精神溝通的極度渴望。底層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話語權,“他們”的歡樂和疼痛鮮有人關注。小說中的王能好就是一個典型的底層失語者,低落的經濟地位、沒有成家的狀況和現有家庭的冷漠都讓他在無聲世界中感到窒息。這種壓抑扭曲了他性格的健康發展,讓他展現出了阿Q一樣的精神病態,致使他心甘情愿被當作笑料,以得到眾人一刻的關注。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周圍的熟人都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沒有人正眼看他,更不要說和他談心、聽他訴說。作為一個人,他渴望通過交流得到精神安慰、釋放勞苦生活的壓力。現代精神分析心理學高度重視“宣泄”的作用,對煩惱的傾訴與表達讓王能好在現實中的精神壓抑得到了暫時的緩解。但事實上,王能好并沒有真正的聽眾,小說中的每個人對他無不是敷衍與搪塞。拜金時代的滾滾紅塵中,王能好永遠處于被無視與踐踏的狀態之中。

    @李侑珊:小說雖寫王能好,但實際上是以王能好這一人物作為一個引入視角,一方面通過王能好的眼睛對農村的變化進行速寫,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紐帶將更多居住在農村或者出走農村的人連接起來,彰顯出作者對農村生活一種“點到為止”的思考。農村的“貧瘠”和“落魄”更在于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從留在農村的人到出走農村的人,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苦衷和難處,循環往復。身為主人公的王能好亦是如此。因而小說對這樣的“情形”試圖作出回應和思考:農村個體的生活通過個人努力是否會有所改變,并且能夠改變。小說里寫王能好想要通過外出打工來改變現狀,這也間接表現出他對“希望”的一種追求。然而王能好兩次外出打工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后一次,在王能好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他渴望通過打工來改變生活狀態的希望徹底破滅,自己也徹底陷入一種頹唐里。小說以“王能好”的名字命名,“能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一種隱喻,有關農村個體的生活,有關農村整體發展等問題也值得思索。與此同時,小說在開篇提到:“王能好還是四十五歲,卻已經進入了暮年。”他活到五十歲,四十五歲確實是他人生的“暮年”;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人生沒有了追求和希望,從精神層面來說也算步入“暮年”。小說中對王能好的“早衰”給出一個解釋,假如王能好打工沒有失敗或者有其他經歷,那么是否還會“早衰”?是否還能構成“早衰”?四十五歲這個年齡是否也能劃入“早衰”,這也是王能好五十年的人生及《王能好》這本小說留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魏思孝:王能好這樣的一個人物,在當今的鄉村,既獨特又普遍存在。我生長于鄉村,對它熟悉而熱愛。這種感情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需要十幾年踏踏實實去做。一個人死了之后就像一滴水掉進池塘里,沒有留下任何名字,但作為一個寫作者還是有責任將這樣一群人的生活狀態記錄下來。因為我知道,我的身后站著一群鄉民。

    91精品国产色综久久|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七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99爱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臀|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91探花福利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乳摇在线播放|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91原创国产精品|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