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女性題材劇植根現實生活
近期,電視劇《風吹半夏》以高分口碑收官,劇中主角女商人許半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從收廢品開始,白手起家,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摸爬滾打,終于破繭成蝶,在男性主導的鋼鐵行業中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使這一女性形象在熒屏上格外引人注目。
在國產電視劇市場中,女性題材劇可謂方興未艾。它們以女性視角表現女性的成長、處境和情感,張揚女性的價值和力量,顯示出社會對女性群體的關切?!稓g樂頌》《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星辰大?!返葎〖家欢瘸蔀橛^眾熱議的話題。這些作品突破了在家庭關系中塑造女性形象的傳統敘事,尊重她們面對愛情和婚姻的多種可能性,在職場和社會中拓展女性的生命意義。一些作品告別了男性拯救女性的陳舊敘事,表現出觀念上的更新和藝術上的開拓。
但隨著女性題材劇的大量涌現,其局限性也日益明顯。在內容上,它們主要描摹當代都市年輕白領女性的職場和情感生活,視野較為狹窄。優雅的辦公環境、舒適的生活條件、精英如云的社交圈,排斥了對更多階層、年齡、職業的女性生存狀態的描繪,遠離了普通大眾的生活。劇情模式化、人物同質化的傾向也增加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有些劇集陷入對瑣碎生活的描摹,刻意構建性別對立,渲染性別焦慮,引發消極情緒。
綜觀二十多年來的多部“爆款”女性題材劇,不難發現,要想在不斷更新迭代的電視劇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既要充分利用大眾對女性問題的關注,抓住社會痛點,呈現女性成就自我的困境,又要憑借對時代特征的敏銳感知、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精準預判和對人物精神的深度挖掘,將女性的人生和命運置于時代變革的風云中,在真實可感的特定環境中,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塑造出扎根于現實、忠實于生活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見證歷史發展的軌跡。
曾經熱播的《外來妹》聚焦于一群到珠三角打工的農村女青年的遭遇,反映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青年人價值觀念的變化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風吹半夏》則以貼合時代的服飾、音樂和場景,還原人物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并通過對鋼鐵行業政策和結構變化的梳理,將人物的創業經歷與重要歷史節點相結合,生動勾畫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鋼鐵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民營企業家搏風擊浪的奮斗史。而《理想之城》描繪了建筑行業的職場生態,從造價師的職業視角對接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時代脈動。這些劇集以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觀照社會變遷和歷史進步,既有現實的溫度,也有歷史的厚度。
對女性價值和力量的傳達,需要擺脫悲情敘事的套路,跳出性別對立和性別依附的思維陷阱,既不回避女性在自我實現中遇到的問題,也要以發展的眼光表現女性完善自我、改變環境的努力。《幸福到萬家》通過何幸?!胺彩露家v個理”的抗爭,描畫其爭取自身權益并帶領家鄉走上法治文明、生態文明道路的歷程,彰顯了女性在建設美好新生活中的強大力量?!讹L吹半夏》中,許半夏與鋼鐵行業一起“野蠻生長”,傳遞出敢想敢拼、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而她們的反思和自我救贖,也為劇集注入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
當下女性題材劇對類型與題材框架的不斷突破,既具有藝術創新的價值,也承載著性別平等和文明進步的社會意義。期待更多的女性題材劇能夠植根現實生活,放眼各行各業,塑造與時代浪潮共起伏的女性形象,讓這些形象成為社會前行的旗幟和動力。
(作者:呂珍珍,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