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豬妖太嚇人,還是家長玻璃心?
國產動畫劇集《中國奇譚》,收獲極高口碑和關注度的同時,這幾天也引發爭議:有家長發帖稱孩子看第一集被嚇哭,“家長炮轟中國奇譚”一度登上熱搜。
“我們看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真空無菌的精神世界,實則最終可能培養出的是巨嬰。”1月12日,在上海“兩會”上,市政協委員葛菁也表示,放任不管和過度防護都不可取,“我們既要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同時也要為創作者松綁。”葛菁的發言引發滿場掌聲。
《中國奇譚》嚇哭孩子?這個“指控”不可謂不嚴重。孩子的感受要尊重,但也得追問一句,孩子幾歲、當時為什么哭?如果是學齡前兒童,別說看到小豬妖,就是家里來了陌生親戚,也有被“嚇哭”的呢。
《中國奇譚》目前已更新三集,豆瓣評分高達9.5,這樣一部廣受好評的作品被指“孩子看了絕對童年陰影”,未必令人信服。
正如很多網友分析,這名家長可能對動畫片存在誤讀。首先,動畫片不是天然只是給孩子看的,動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不代表低齡和幼稚。動畫的存在本身也是屬于成年人的,這一次,《中國奇譚》就引發了很多“打工人”共情。
從家長的角度講,也不能以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為中心,動輒對文藝作品做出絕對化的評定。在給孩子看之前,其實家長也有責任做好篩選,可以結合孩子的年齡、性格、興趣,考慮要不要給他(她)看、看哪一集。從網友留言來看,孩子從小豬妖的故事中,或許也可以體會到比《西游記》更多的東西。
事實上,從孩子的立場來講,也不能總是讓他們的精神世界處于一個“無刺”的、柔軟的、棉花糖般的狀態,甚至連動畫片里的反派都必須憨傻呆萌、人畜無害,這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小豬并不都像佩奇那么可愛,真實世界的野豬還長著獠牙。
文藝創作環境和營商環境一樣,需要呵護、用心培養。這一次,無論是《中國奇譚》充滿古風寫意的畫面,還是講故事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觀察與表達,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值得更多鼓勵。當然,提前做好適齡提示,也是動畫片制作應該注意的方面。
對一部文藝作品,不論是書籍還是電影,眾口難調的情況很常見,觀眾始終有正常批評的權利。但批評不是討伐,更沒必要上綱上線,動輒上升到“毀童年”“該禁”的地步。
這次《中國奇譚》的爭議,看似是動畫片畫面或尺度問題,實則也關乎孩子的教育成長、文藝的創作環境。社會應該給文藝創作多些空間、多些包容,不能讓創作者動輒得咎、束手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