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意識,繁榮新時代民族文學
黨的二十大精神猶如火炬,照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指引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美好新生活而不斷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見文化自信之重要性,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學是文化中最能深入人心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力量自然不言而喻。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甚至會影響到幾代人的命運,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對整個民族起到培根鑄魂的作用。而決定文學作品優劣的關鍵在于寫作者,其價值觀和道德品性會被帶入作品中,會直接傳遞給讀者,這也是我們要不斷提升自我的原因。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進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實踐,不斷守正創新,我們才能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少數民族寫作者在文學創作隊伍中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他們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無論是從作家作品的數量上來看,還是從作品在讀者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比如流傳范圍、喜愛程度等)來看,都是值得稱道的。另外,少數民族文學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有著重大作用和深遠意義,通過作品的橋梁,讓各民族的心走得更近,能聽到彼此的心聲,從而同心協力創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封閉落后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當下,交通的便捷,信息的發達,已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線。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少數民族寫作者,認清這個形勢非常重要。我們在作品中展現什么、表達什么、宣揚什么都應該正確和明了,要符合時代要求,要有大局意識,要順應社會走向。少數民族寫作者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創作中,給讀者奉獻出具有大格局、大境界的作品,給讀者的心靈注入溫暖和光明。
我幾年前在重走茶馬古道,創作長詩《茶馬古道記》時,發現這條古道不僅連通各民族的生活和心靈,還把各民族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從而譜寫出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樂章。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西南地區很多重要的交通要道被炸斷,而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各民族馬幫,不顧個人安危,積極勇敢地參與抗戰,通過較為隱秘的古道,為抗戰運輸物資和武器。因此,我在作品中極力呈現這種可歌可泣的閃光精神。
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是文學創作的富礦,為我們的寫作者提供了得天獨厚和源源不斷的素材、題材和靈感。但素材和題材優勢并不一定就是創作優勢,少數民族文學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縱觀全國少數民族寫作者近年來的創作成果,會發現數量雖然可觀,名家和新人的新作不斷,但真正能夠能深入和觸動廣大讀者心靈、能夠傳世的大作品卻屈指可數。有些作品盡管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和推廣,取得一定的效果,掀起一些波瀾,但一陣喧嘩過后又歸于沉寂,說明作品還不夠扎實,還沒有寫到位,離經典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樣的局限,與我們少數民族寫作者的眼界、格局、思想、境界、覺悟、技能等不無關系。
如何使少數民族文學從峽谷走向遼闊之地,從高原走向高峰,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以前經常聽說,某某作家或詩人是自己民族的代言人,這樣的評價是一種極高的贊譽,也無可厚非,寫作者為自己的民族代言,也理當如此,只是作為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寫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應該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遠,看到更多的人和事,不能囿于狹隘的一面。當然,對那些目無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卑,一味地崇洋媚外的少數民族寫作者,我們也無法認同。失去根脈的寫作是需要警惕的,這會讓人迷失自我,寫出的作品也就缺乏應有的生命力。可見,少數民族寫作者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找到屬于或者說適合自己的創作路徑,不能坐井觀天,也不能在虛空中飄蕩。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然后突破自我、走出困境、鋪開更加廣闊的文學藍圖。
至于我們少數民族寫作者怎樣才能寫出更有高度或深度的文學作品,這要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認知、閱歷、思維、性情等都不一樣。另外,文無定法,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光芒四射,之所以能夠影響著無數人,也正是源于此,如果總是一個調子、一種臉譜、一塊模板,那它早就被讀者棄之一邊,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表現手法去創作。以往有些少數民族寫作者,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有好的素材、題材,卻寫得一點都不出彩,寫法老套、內容不懂得取舍、表現方式過于簡單等,寫出的作品讀來如同嚼蠟。當然,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寫作者已沖破創作局限,站位更高了,眼界更開闊了,觀察事物和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樣了,最主要的是還掌握了不少新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他們還自覺扭轉思想觀念,將自己置于時代的大潮流之中,其筆端呈現的是萬物眾生和世間景象。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和借鑒的。
群峰往上走,抵達天空之藍;江河向遠方流,抵達大海之藍。可謂海天一色,也終將海天相連,無論怎么走,群峰和江河都會抵達同一片遼闊之藍。同樣的道理,我們各個民族,包括各個民族的作家,生命的走向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在書寫生活、講述時代、拷問靈魂的時候,要有堅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每一個少數民族寫作者都應該牢記的,都應該積極地在作品中給予體現,以創作出獨具魅力、帶有溫度、能凈化心靈的優秀作品,為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