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佺長篇兒童小說《螢火蟲之約》:逃離鄉村抑或守望家園
羅大佺的長篇兒童小說《螢火蟲之約》已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讀后給我帶來了驚喜和震撼。作家羅偉章評論作者:“在不長的篇幅里,既寫出了鄉村的艱難,又寫出了鄉村的希望,值得廣大讀者一讀。”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也稱:“語言樸實,人物形像鮮活,鄉土氣息濃厚,故事催人淚下,是近年來反映農村生活的一部好作品。”我個人認為,這些評論恰如其分地評介了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螢火蟲之約》主要講述西南地區犍州市(縣級市)藥王谷鎮三瓢水村留守兒童、問題少年斑鳩歷經生活磨難,在班主任老師羊一莊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改正自身缺點,克服家庭困難,考上了重點大學,學有所成后選擇回到故鄉,建設美麗家園的故事。小說涉及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存在的留守兒童、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等諸多問題,極為引人深思;小說描寫的愛心相助故事,極為感人肺腑。我個人認為,這是近年來出現的聚焦農村現實狀況,表述農民在社會轉型時期付出的艱辛,展望鄉村振興未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
故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的3月,這是一個寓意豐富的時間點——春日降臨,萬物復蘇,希望隨之而來。羊一莊這個重點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來到了偏僻的藥王谷中學,擔任高中一年級一班的班主任教師。任職伊始,羊一莊就遭遇問題學生斑鳩和同學打架。小說以斑鳩為引子,開始緩緩展開了故事的敘述。
由于農村經濟落后,加之受到外出打工潮的影響,斑鳩的父母迅速被卷入了進城務工的洪流。但斑鳩的父母以及鄰居到城市后,體會到的卻是巨大的落差——和在農村種田相比,除了能多掙點錢外,不僅工作辛苦,而且不斷遭受各種歧視。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權益有時還無法得到根本性的保障。這是90年代以來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務工后,經濟狀況得以改善,個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也承受壓力、做出犧牲的時代縮影。
在了解斑鳩的家庭背景之后,讀者就能理解斑鳩為何會成為問題少年。他是一個留守兒童,父親在打工時意外去世,母親下落不明。斑鳩不單心靈上無依無靠,生活上還需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和幼小的妹妹,學習成績因此下滑也在預料之中。但因此在學校遭受班主任老師章曲溪的嚴重體罰和同學兔子、冬狗的無情嘲諷。繁重的生活,讓斑鳩本應不諳世事的童年變得繁瑣而沉重,看著別人能夠享受父母的慈愛和溫暖,而他卻只能獨自承擔生活的痛苦和煩惱,斑鳩漸漸感到了命運捉弄人,生活不公平。于是一向溫順可愛的小斑鳩,變成了一只齜牙咧嘴的大狼狗,誰要看他不順眼,他就看誰不順眼。誰要惹著他,他就咬誰一口,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斑鳩宣泄不滿的替代品。一個山村少年,由此成為問題學生。應該說,這也是社會轉型時期農民離開土地進城打工后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具有一定的鄉村代表性。幸運的是,斑鳩遇到了羊一莊,一位熱愛教育、對學生高度負責的青年教師。經由他的耐心引導、鼓勵,斑鳩終于轉變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最后考上了重點大學,成為三瓢水村和藥王谷中學校的驕傲。
小說最有意味之處在于結尾處斑鳩畢業后的選擇。他和羊一莊一樣,選擇回到家鄉,成為家鄉發展的一份子。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帶領三瓢水的老鄉,成功踏上致富之路。
在小說的開頭,羊一莊同樣面臨抉擇:是留在生活優越的城市,還是返回條件艱苦的鄉村?最終他毅然奔赴鄉村,這樣的選擇也收獲了預想中的效果——他給鄉村的小孩帶來了希望,一些如斑鳩這樣的同學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小說呈現了“出走鄉村—回歸故鄉”這一引人深思的結構。
小說中村里人出走的原因有兩種:務工和求學。外出求學的人,憑借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扮演著拯救鄉村的重要角色,羊一莊和斑鳩就是其中的代表。外出務工者則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有人勤勤懇懇,日益發達;有人悄無聲息,一無所獲。斑鳩的父親屬于后者。此番設置別有深意,作者篤信唯有知識能真正改變命運。斑鳩和羊一莊回歸家鄉、建設家園,這樣的設定呈現了作者對鄉村深沉的愛。他向我們拋出提問:有才的農村青年應當何為?是否必須逃離農村?他也在作品中給出了一個較為折中的辦法:青年學以致用,讓“村莊”走出困境,在建設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實現集體與個體的“雙向奔赴”。
此外,小說開篇關于保留還是撤掉“藥王谷中學校”的問題也值得思考。其實,他影射的就是當下鄉村的教育問題:是撤鄉并鎮,讓村里的小孩都去城里上學?還是保留鄉村學校,讓教育資源適當向鄉村傾斜——正如小說中所寫的那樣,調撥優質的教師去鄉村教書?實際上,時至今日,很多鄉村的學校被撤換,村民為了孩子的發展,只能去城里租房、買房。但這樣的情形又難免會產生諸多社會問題。如此,這種生活方式是否真的適合廣大農民,適合他們的孩子?小說中,藥王谷中學校得以保留,這更適合鄉村的發展,也更契合自然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
最后,小說還涉及鄉村的生態問題。羊一莊的家鄉本來山清水秀,后來污染嚴重,斑鳩則選擇生態旅游帶領鄉親致富。這些都表明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絕不可取。雖然城市化趨勢難以逆轉,但作者并不采取簡單的抵抗態度,而是嘗試為鄉村和村民找出路,這和鄉村振興的精神是不謀而合的。另外,小說以螢火蟲的故事開始,文中也多次出現螢火蟲的傳說。這樣的安排不僅僅是為了讓小說具備童話色彩,其實,小說中的“螢火蟲”也是生態和諧的象征,小說的名字“螢火蟲之約”則顯現出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
小說的作者羅大佺從小在鄉村長大,離開校園回去當了將近10年農民。他了解鄉村環境,熟悉鄉村生活,了解鄉村需求。一直以來,他都以文學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鄉村命運真誠的關切,《螢火蟲之約》就是他為鄉村吟唱的一曲飽含憂思和期盼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