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飯局,別樣的“滋味”
世人眼中的魯迅大多是嚴厲的,但其實他享受美味,樂于分享,是名副其實的“快樂干飯人”。
味覺與人情往往都是從故鄉開始的。細讀《魯迅的飯局》一書,你會發現紹興元素出現得非常多。魯迅與許氏兄弟情誼深厚,許壽裳是他留學日本的同學,魯迅進京的第一件事便是連夜拜訪許壽裳的兄長許銘伯,在許銘伯的關照下,魯迅住進了紹興會館,兩人成為鄰居,一同吃飯、一起飲酒,鄉誼日醇。
這些飯局不是在會館,就是在廣和居,少數幾次在杏花春、新豐樓。根據作者薛林榮的考證,魯迅是偏愛南味的,廣和居可以說是“北漂”魯迅的廚房,但“拿手好菜”他們是吃不起的,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湯,可以“送外賣”到家。此外,東興樓的醬爆雞丁、和記的炸蝦球、龍海軒的軟炸肝尖等都是魯迅比較喜歡的菜式。從這些菜式我們不難發現,魯迅雖偏愛南味,但口味并不清淡,還很快融入了北方生活。
生活中愛吃的魯迅,在作品中留下了很多痕跡。《狂人日記》中有一段借用蒸魚的諷刺描寫。“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是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可見魯迅觀察之細、感受之深了。還有《社戲》中爭搶的水世界里的呆子,每天努力掘蚯蚓,掘來穿在鋼絲做的鉤子上,伏在河沿上釣,不到半天就可以釣到一大碗。這樣描寫釣蝦,也定是以極細致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另有《端午節》里的主人公方玄綽,沒錢還要讓仆人去賒賬蓮花白,真讓人好奇這到底是何種美味。這道菜在民國時期的北京頗為流行,文人雅士皆認為秋天喝蓮花白、吃熏雁翅、聽秋雨,是人生一大妙境。更有以吃飯為主要場景的《風波》,“烏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雖然只是簡單的顏色描寫,卻莫名讓人生了十分的食欲。油豆腐辣醬、清蒸魚翅、熏魚頭、烏鴉肉炸醬面、炒米粥、芋梗湯……或帶著對鄉土美食深深的情懷,或帶著一絲神秘的獵奇色彩,讀魯迅作品時總是不免帶有幾分對書中美食的好奇。
閱讀“魯迅”,最遺憾的莫過于只閱其枝干,而遺漏了其文中“枝繁葉茂”的生活氣息。無論是生活還是寫作,魯迅并不僅僅操起“刀鋒”時刻準備戰斗,也在慢悠悠享受生活。人人皆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卻鮮少注意到,這首詩是“達夫賞飯”的副產品。在《魯迅的飯局》中,作者詳細介紹了1932年魯迅參加郁達夫在上海組織的一次飯局的經過。當時郁達夫拿出一幅素絹請眾人隨意題詞,魯迅當場寫了這一名句,同時在字的上角寫下了“達夫賞飯,閑人打油”8個字。
在魯迅的生命體驗中,對“吃”還有著另一層感受。家道中落讓他受盡人間冷暖,在親戚家做“乞食者”,為了父親的病而頻繁往返于當鋪與藥房之間,因缺錢而去上那“將靈魂賣給鬼子”的不要學費的洋務學堂,后又因為經濟問題而從日本回到國內,等等。所以,他認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而這個“生活著”的狀態在當時那個時代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魯迅有著向舊傳統、舊道德沖鋒陷陣的勇氣與毅力,但美食是魯迅心中一隅安靜祥和之地。當我們關注到魯迅生活中趣味的一面,也便是在無形中拉近了我們與他之間的距離。從斗士到干飯人,反差讓魯迅的形象更有溫度。《魯迅的飯局》作為魯迅研究中的特別呈現,既是魯迅的“朋友圈”,也是鮮活的中國現代文化史。就像作者說的:“在寫《魯迅的飯局》這本書時,我力求把魯迅置于日常視角書寫,并對民國文人生活和現代文學思想資源,特別是文學論爭史、傳播史略作刺探。在寫的過程中,梳理了許多重要的文學史料,自己認為是花了功夫、用了心的。飯局是這本書的視角,如果能對他人的魯迅研究有一定啟發,使讀者有一定收獲,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