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戒:《第九特區》的末世主題和人物塑造
作家檔案
偽戒,1990年生,中國作協會員,黑龍江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網絡文學高級研修班第十屆學員,代表作《第九特區》《風起龍城》《永生世界》等。擅長以嚴謹現實的風格,描述都市生活,以幽默風趣的文筆,調侃一代人共有的青春。小說內容結合現實,人物塑造形象立體,構思巧妙,風格獨特,邏輯性強,常被讀者們稱作考驗智商的熱血小說。轉型科幻末世題材后,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群像人物刻畫功底,打造出全新的末世小說風格。
我是2013年入行的,在寫《第九特區》之前,已經創作過4本都市題材的小說了,總字數差不多有1200萬,平均每一年半左右,就會完結一部作品。
在這期間,我除了在完本空窗期會休息一到兩個月外,其余時間都在碼字和創作。這種高強度、高爆發的更新速度,幾乎耗光了我在這一題材上的所有積累,創作的表達欲也跌到了谷底。
網絡文學作者的創作狀態是第一生命力,當作者在一個題材領域內,喪失激情,始終感覺自己在“按套路”寫的時候,就離“撲街”不遠了,從個人角度而言,自身對創作的興趣也會減退,因為這是在重復自己。走出舒適圈,尋找新的題材,讓自己重拾激情,這是我在那個階段的思考。
我選擇的“末世”
2019年,我開始了全新的嘗試——末世題材。
其實我很早以前對末世題材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在特定的環境下,資源極為匱乏的時代,人性的真善美都會被無限放大,人物之間也會產生強烈的情感沖突,這能激發我更多的創作靈感。
不同的題材和構架,是否能碰撞出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新的題材,新的背景,讀者是否會買單?這些都是在我開書之前問過自己無數次的問題。當然會有焦慮,也會有擔心,但我想要突破,我想要試一試。事實證明,守住自己的優勢,并把它無限放大,那么你就不會輸!
轉型,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推翻自己的過去,而是要放大自己的創作特點,找到新的創作激情和靈感,讓自己能更好地融入新題材當中。最初在構思《第九特區》世界觀的時候,我本來是想寫一個有關生存、掙扎,極度真實,但又充滿希望的故事。可在創作初期階段,靈感就源源不斷地涌現,我開始有了寫重建家園的想法,故事發展到后期,又有了寫家國情懷的靈感。因為我個人覺得,末世題材不一定就非得要寫大喪尸、災難變異什么的。我更想從人的角度去描寫災難,以及災難后的重建,而且我也確實更擅長寫人物群像。
故事最后呈現給讀者的構架,其實要比我當初設想的大。我原本想寫的是一個草根成長為第九特區領袖的故事,用他的視角去看待災后的蕓蕓眾生,但寫到后來激發了我內心的很多民族情感,所以大家能在《第九特區》里看到食物與環境、正義與邪惡、和平與爭斗、人性與家國的主題。
這就是走出舒適圈、重拾創作激情帶來的回報,因為創作者等同于打開了自己另一方面的積累,枯竭的靈感得到了補充。
群像人物塑造
有人會說我風格獨樹一幟,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都市道路,也有人問我書中那些如浮萍般的底層大眾的喜怒哀樂與身不由己,我是怎么感同身受的。其實風格這種東西,完全取決于每個作者想在書里表達怎樣的故事和情感。而我個人更偏向寫小人物、接地氣的故事,更想表達不同人群在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中,面臨的一些選擇與誘惑,從相對微小的細節上,來找強烈的代入感,這樣讀者可能才會沉浸其中。
我書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出身草根,跟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他們的行為、語言以及在書中面臨的一些選擇,可能都會讓讀者朋友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這些人身上的優缺點明顯,更容易在劇情中碰撞出我想表達的東西,從而有利于我的發揮,也更容易讓讀者代入自己的選擇與思考,從而增加了整本書的厚度與深度。
具體操作上,我對人物描寫的處理,從三點來談。
第一,不要讓人物去過度地服務劇情。舉個例子,劇情需要“爽點”了,就創作出一個臉譜化的角色,不考慮人物動機,直接放在劇情里,為爽點和主角服務,角色描寫粗糙,沒有立體感,沒有厚度,用完就棄了。這種寫法,讀者看了可能會有點爽,但看完也就忘了,其實弊端是挺大的,因為我一直認為,主角的塑造,是要靠配角和對手來豐滿的。如果一本書,沒有令讀者印象深刻的配角和反派,那主角也是沒有任何質感的,他慢慢地也會變成臉譜化的角色,就像一臺被筆者操控的機器,僵硬地行走在故事里,甚至在讀者看完后,都無法準確說出他的性格。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爆款的流量文,不都是這個寫法嗎?這其實是不對的,只要是爆款的流量文,細看,作者在人物描寫上,都是有獨到之處的,群像人物可能并不多,令人記憶深刻的反派也很少,但在核心人物的描寫上,一定是下了功夫的,而不是只為了湊劇情。故事的基礎是角色,而角色的深度、厚度,將決定一本書的質感。用心去創作配角,深挖人物,會無限增強讀者的代入感。
第二,重視人物的真實性。如果想要創造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角色,那人物的真實性描寫,就是至關重要的。什么是真實性?其實簡單概括就是一句話,在一段強劇情里,你創造出的人物,在當下的那個劇情環境中,會不會做出你要寫的那種劇情?如果你感覺很別扭,怎么寫都不對,那其實就是書里的人物在排斥。
舉個例子,我在《第九特區》中描寫過一個人物,他叫馮玉年,是主角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當時一個主城區的警務署長。這個角色背后的家族勢力十分龐大,他受家族蒙蔭,年紀輕輕就擔任了警務署的干部,優越的家庭條件,再加上他的性格也比較剛正,疾惡如仇,經常在各種會議上,炮轟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導致人送外號“馮噴子”。
這個人物在前期,對主角沒少提供幫助,尤其是提升了主角的思想高度,讓他從一個只活自己的人,認識到了肩膀上的責任。很快書到了末尾,20 多年過去了,正當壯年的“馮噴子”,也變成了滿頭白發的老人。而這時,他的家族因出賣地區利益,與主角一方產生了強烈的沖突。他知道主角一方是對的,但一方面是自己的徒弟,另外一方面又是自己的家族,他夾在中間,真的很迷茫,不知道是該選擇大義,還是選擇親情。
他極力在對錯之間周旋,竭盡全力地想要調和,但最終個人意志拗不過大勢,他的家族在多方圍剿下,最終崩盤,導致很多人離開故土,很多人死亡,而這一切的推動者,又正是主角。故事到了這里,人物沖突非常激烈。當時主站和渠道有大量的讀者,跟我聯系,勸我讓主角把馮玉年接收了,給他一個安穩的結局。說實話,我那個時候真的很糾結,也曾想過這種處理方式,但最終我還是沒有這樣做,因為我覺得它不真實。
雖然主角是對的,是正義的一方,但“馮噴子”是無法面對一個令自己家族崩塌的徒弟的,他是人,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情感。但同樣他也沒有怪過主角,因為他肩上的責任感,正是自己激活的。所以,我在大結局前幾章,讓已經落魄的“馮噴子”走上了戰場,跟著那些保衛家園的士兵,戰斗到了最后一刻,臨死的時候兜里分文沒有,也沒人知曉。他死在這里,是死得其所,因為這未曾背棄他想要民族崛起的理想。所以,人物有血有肉的前提,一定是靠真實性支撐的,作者要讓讀者感受到,自己筆下的角色哪怕是死了,它也是活著的。
第三,人物的成長性。如果是超長篇幅的故事,我建議,任何角色都不要輕易去給他做太固定的人設,因為隨著故事劇情的推動,人物要有增長和變化。
《第九特區》的主角秦禹剛出場時,因為受到資源匱乏的環境影響,他只能先求自保,求生存,甚至還有點自私自利。但隨著他遇到馮玉年等一系列的先驅者,想法就逐漸轉變了,出場時和結尾時,完全就像兩個人。他在故事里走了半生,從青年到了中年,他逐漸擁有的正義感、責任感,是時間和歷練賦予他的,讀者在讀完整個故事后,自己也有心境上的提升,所以并不會感覺突兀和假大空。
我欣慰于自己的敢于轉型,但同時也對自己尚有的不足有些不滿意。這是我寫得最累的一本書,到了后期,我的個人情緒一直在頂著,并且有一定的更新壓力,現在回頭看有些細節的處理我個人并不滿意。《第九特區》雖然是我轉型很重要的一步,但它其實只是很小的一步,因為我真的想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多去嘗試和突破,我也堅信網絡文學絕對不是自我模仿,也有很多頂級大神都在自我革新。
希望在下一本書里,偽戒又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