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批判與文明反思的現代寓言——評范小青長篇小說《戰爭合唱團》
內容提要:隨著人類精神圖景的變化,文學的呈現方式更多元多變了,在表現社會世相、人心人性,洞悉現代人復雜的生存境遇方面,寓言具有穿透生活表象的藝術概括能力。對時代社會的“魔幻”現實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范小青近年來找到了寓言這樣一種把握時代脈象的藝術形式,其長篇小說《戰爭合唱團》就是一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融合的現代寓言,在“戰爭”烏龍的荒誕劇情設定下,一方面是關于人類生死存亡的宏大議題,一方面卻是富有生活邏輯的現實想象和深刻的現實批判。小說在虛實之間騰挪,其夸張變形的玄幻喜劇色彩里蘊涵有嚴肅的現實思考,揭示了現代人身份的迷失、主體精神的缺位,由此探討了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悖謬,追問人的生命本質等根本問題。
關鍵詞:范小青 《戰爭合唱團》 現實批判 文明反思 現代寓言
新冠全球大疫情,給人類生存和發展亮起了紅燈,敲響了警鐘,也必定會引發文學關于人類社會以及未來命運的內在審思,使作家更多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尤其是對各種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那些內部外部有形無形的“病毒”,并使我們重新審視身處的時代及人類的處境。從走出蘇州小巷,講述改革變化中的中國故事,到新作《戰爭合唱團》的出爐,范小青開始放眼全人類,以現代寓言的形式講述整個人類的故事,關于技術革命帶來的“文明焦慮”,分裂的現代主體,對人的存在進行拷問和思辨。其敘事上的先鋒性和主題上的多元性也體現出了一個創作歷史悠久的作家求新求變的超強動力和欲望。范小青筆下那個平和家常的世界開始了“變形記”,變得越來越瘋狂和“不可理喻”了,其溫婉細膩的文風也尖銳甚而“油膩”起來。新作《戰爭合唱團》可謂是這樣一個變化的集中體現。
一、“變形記”:“失憶”的“現代原始人”
當今世界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現有形態,也不可阻擋地改變了人自身。隨著現代社會高度的信息化、智能化,世界的鏡像化、虛擬化,知識的碎片化,人類陷入被科技文明“簡化”的歷史旋渦之中,其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方式、精神面相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生存境遇的荒誕性增強了,人被物化、符號化,“我是誰”的精神追問無人關心,其漠然背后是人類精神主體性消亡。人類文明是否由此進入一個由高科技主宰的“后文明時代”?人最終會像卡夫卡的《變形記》寓言的那樣變成“蟲”嗎?歷史“終結”之后,會不會是人的“終結”呢?隨著人類精神圖景的變化,作為人類社會鏡照的文學的呈現和生成方式更多元多變了,當下世界范圍內科幻成為了想象人類未來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在表現社會世相、人心人性,洞悉現代人復雜的生存境遇方面,寓言更具有穿透生活表象的藝術概括能力。對時代社會的“魔幻”現實一向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范小青近年來找到了寓言這樣一種把握時代脈象的藝術形式。乍看,《戰爭合唱團》是一部很不“范小青”的奇書,小說中比人類還更人類的人工智能,從題材表面的玄幻性、敘事方式的游戲性和敘事語言的網絡化都顯得格外奇特,和當下那些網絡文學倒還有幾分親緣關系,顯然,這些“新潮”的文學元素并非“正統”文學出身的范小青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作家放這些“大招”,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
《戰爭合唱團》把故事時空選擇在了不可知的未來世界的梅城,一個相對封閉的“城堡”,在這里,時間上的未來感,空間上的封閉性,形成了一種悖論性的藝術張力和新奇的閱讀期待。小說一開始就布下了“戰爭”的懸疑,一只鴿子給梅城帶來了“戰爭”的消息,然而戰爭是什么?誰發動了戰爭,那個“戰爭”的雷埋在哪里,何時引爆,會給梅城帶來什么不可預知的災難?官方民間關于戰爭的討論五花八門,引經據典的論文也出來了,對戰爭知識考古學式的追根溯源,最終都指向人類自身,指向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反思。災難是對社會方方面面的終極考驗,束手無策的機構,只會向數據庫求助的專家,民眾病毒一樣蔓延的恐慌,“梅城的自我感覺,一向好到爆棚,結果,僅僅是一個莫名的詞匯,一夜之間,甚至只是一刻之間,就讓文明之文明的梅城,變得如此野蠻和愚昧”1。封閉卻自我感覺良好的梅城也是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的自我隱喻,“戰爭”這根引線,首先就引爆出了文明與野蠻的一組根本性悖謬。關于“戰爭”,人類已經“失憶”,“戰爭”這個危及人類生存的大災難來了,機構開會,專家開會,最后還是要依靠“霧墻”這個數據庫中關于“戰爭”的記憶來做最終應對的評判依據,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類自身遺忘。雖然故事發生的未來,然而,這個未來卻不是憑空產生的,也是連接著過去和現在的未來,當人類“失憶”,人類的歷史只儲存在數據庫,而不是大腦和心靈,“人類還是那個人類,人類卻已經不是那個人類”2。霧墻這個無所不知的數據庫成了人類社會的“大腦”,人沒有秘密可言,所有人的信息都在霧墻里,人被大數據管控,人的個體性、私密性,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就這樣在數字技術時代消失了。當有一天人類社會完全依賴于科技,人類最智慧的大腦逐漸喪失了思考和評判的功能,經過漫長時間進化而來的人類無異又退回到了“現代原始人”的境地,人類自身向非人類退化,這是符合邏輯的人類未來想象,還是作家的杞人憂天呢?
究其實,《戰爭合唱團》的創作“變異”也非空穴來風,那是作家生活積淀和藝術思考到達一定階段的產物,從跟《戰爭合唱團》有很強互文性的長篇小說《滅籍記》看,《戰爭合唱團》絕非故弄玄虛的怪力神說,是范小青再次挑戰自我、探索文學邊界的有難度的嘗試。作家在創作談里說,“有的地方,它完全是天馬行空、恣意妄為,而有的地方卻又如同泥巴一樣笨重而邋遢,它可能就是植根于現實土壤中長出來的一個奇葩,這是一個融合的文體文本,是由寫作者的任性和混亂的現實結合而成”3。“植根于現實土壤”是范小青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一貫立場,而作家所說的這種“任性”,則可以理解為作家嘗試現實主義寫作方式的可能性變革。《戰爭合唱團》里令人惶惶不可終日的戰事,最終落腳點還是在社會運轉的最基層組織社區,這也是范小青的現實主義題材擅長表現的領域,作家關于人類的宏大憂思通過榮耀社區層這個小小的舞臺,在“混亂的現實”層面得到了具體而又“任性”的呈現。榮耀社區層看似一個“奇葩”組合,幾個工作人員的名字不是代碼,就是不雅的綽號,人物形象帶有明顯的符號色彩,有一些機關工作人員的共性。小P新參加工作,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不被看重,自然在單位里沒有存在感,“戰爭”來了,小P假裝想當兵,想去做花木蘭,實則是尋找存在感。爛瓜懶惰,只會在霧墻里找數據,也契合當今社會一些數字技術宅男的特征。老東西向來比較聽話,誰都可以欺負的一個人,“老東西其實不算太老,充其量是個中年老男人,他也愿意積極工作,只是他為人太軟弱,見人總是點頭哈腰,社區層的居民大多刁鉆,從來不拿老東西當碟菜,老東西通知他們干啥干啥,他們愛干啥就干啥,不愛干的,就和老東西討價還價”4。這是一個在機關工作年限稍長、早已經被磨掉棱角的老好人形象。負責人王姨倒是精明強干,是那種方方面面都圓滑世故的中年社區女干部形象,王姨的本名王大菊只在丈夫老關的口里出現過,顯然王姨比王大菊這種稱呼更具有這種類型人物的符號色彩。范小青近年來的小說里有很多這樣符號性人物,幾乎都沒有外部特征的刻畫和交代,重在凸顯人物在生存環境的擠壓和同化下體現出來的人的共性。在《戰爭合唱團》里人物的符號色彩更為明顯,作家更關心作為“社會關系總和”而存在的人的本質。王姨的老公老關外面“有人”了,老關外面的情人也沒名沒姓,干脆就叫個“有人”,這也是現實社會中對這種關系的指稱,因為“有人”的存在,就有了王姨家內部的“戰爭”,被背叛的妻子和出軌的丈夫,夫妻之情在歲月的磨纏下流失殆盡,雙方斗智斗勇,玩貓和老鼠的游戲,一個表演無知,一個表演無事,各自都心知肚明,毫無創新,但謊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表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老關就這樣在謊言的大海中游泳,游得恣意妄為,游得痛快淋漓,王姨則在一邊觀賞他優美的泳姿,還不時地配合叫好”5。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演員,說謊成了生活的常態。“梅城的字典里,就沒有‘相信’兩個字?!?人物簡化成了符號,謊言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觸及靈魂,這就是“戰爭”來之前人類令人沮喪的精神面相。“戰爭”一來,社區層成了征兵工作的最前線,為了逃避當兵,各家各戶五花八門的花招都使出來,理由千奇百怪,裝死,裝瘋,賣慘,暴露隱私,改年齡,一個荒唐牽出另一個荒唐,在“戰爭”這個哈哈鏡面前,每個人都“變形”了,每個人都鉚足勁表演。錢多彩家的老三“死”了,滿天星裝瘋賣傻,征兵工作困難重重。出于征兵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員腰里要佩戴一根皮帶作為指定裝束,“小p那根皮帶,血紅、細密密的,像肚皮里戳出來一根血管,甚是嚇人”,老東西“扎根花皮帶,像條赤練蛇纏在腰上。倒怪嚇人的”,“王姨有點胖,又在腰間束根皮帶,扎得還緊,大家看到就笑,說,今天糯米塞藕了”。原本皮帶上身的效果是怪誕可笑的,但皮帶一旦成了一種權力的象征,就如魔力附身,成了魔法帶,人頓時有了底氣和神氣。有皮帶撐腰,老東西搖身一變,成了“腰里橫”,挺著腰板走路,而以前見誰都唯唯諾諾,和稀泥,點頭哈腰,“老東西趾高氣揚,笑著從來沒有過的笑聲,邁著從來沒有邁過的八字步,往前走了”。權力對人的架空和重塑,在這種喜劇夸張的荒誕性里得到凸顯。“老東西還是那個老東西,可老東西已經不是那個老東西了”7,這句話也對應了“人類還是那個人類,可人類已經不是那個人類了”。也許老東西原本就是“挺著腰板走路”的,在時代、社會、歷史的強力形塑面前,才變得“見人總是點頭哈腰”,人終究還是要為適應環境生存而改變,就像變色蟲一樣。興師動眾的戰爭很快開始向一場鬧劇演變,戰略層調整征兵計劃,征兵工作由強制改為主動,利益驅動下,民眾從逃避兵役轉換成踴躍參軍,“死”的人又活過來了,謊言不攻自破,老東西的皮帶也被扯斷了,意味著流血犧牲的悲壯的出征成了一場盛大的表演,一個“戰爭”的儀式。戰爭被關在城門外,真正的戰爭才開始了,恐慌導致的超市搶購、物資匱乏,被視為“權威”的大屏不斷播放一些有關戰爭的錯誤信息,唯一可信的大屏也不能相信了,“不相信大屏,相信誰呢,除了大屏,梅城是信無可信的”8。因機構的經驗主義錯誤,戰爭演變成了一場戰爭演習,陣亡的隊伍,一個不少地回來了,戰爭成了烏龍,演習等于演戲,慶功大會的頒獎名目都是最佳導演、編劇、演員等,民眾是看戲的,也是演戲的。勞民傷財的“戰爭”鬧劇至此達到了高潮。然而,在這樣盛大的演出背后,卻是人類社會被嚴重異化的現實危機?!稇馉幒铣獔F》看似離奇荒誕的劇情,卻為人類文明的危機境況做出寓言式的呈現,一方面是關于人類生死存亡的宏大議題,有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反思,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富有生活邏輯的現實想象和深刻的現實批判,揭示了人在現代生存境遇下被異化為“非人”的哲學生存狀態,我們在同樣的社會生存環境里改變和被改變著。
二、“我不是我”:尋找人類迷失的“自我”
作為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融合的文本,范小青游戲諷喻的筆墨背后,也有著女作家筆下少見的那種生活的“硬度”。魯迅筆下需要被啟蒙的“看客”,在范小青這里成了“眾聲合唱”的主角兒,然而“看客”的精神實質卻是共同的,都是群像,其精神相貌都是麻木、自私、冷漠、勢利和無聊,一旦成眾,往往又都具有盲從、狂熱等非理性特質。梅城的人沒有精神人格,沒有是非和責任感,只對權威臣服,為了一己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也是失去精神個性后的人類鏡照。在情愛方面更是讓人絕望,夫妻之間沒有恩愛,只有相互的敷衍和算計,王姨希望丈夫老關去參軍,不是因為大公無私,而是存有私心;老關與“有人”之間的情人關系,在現實利害面前,立即翻臉成了“無情”的情人;卓越與關紫醬戀愛,還沒有卓九君這個人工智能的“替身”成功,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已經喪失了愛的能力?“信無可信”背后是愛無所愛,人類精神生活中最美好的愛情正在變成人類社會的“童話故事”,人在精神上無所依托,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扭曲變形,這是否就是人類正在身陷其中的精神生態呢?對這一精神生態的揭示,在賈平凹的新作《暫坐》里也有所體現,《暫坐》在“眾生雜語”中講述的是一群獨身女性的現實人生,令作家困惑的是,“女的是最會戀愛的,為什么她們都是不結婚或離異后不再結婚?世上的事千變萬化而情感是不會變的嗎,還是如看到的的那句話: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只是都餓了”9?!稌鹤防镞@群都市麗人的獨身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放逐,放逐的又豈止是婚姻?情愛的空缺比失去似乎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空心”的現代社會內在的“精神危機”。
尋找是范小青創作的關鍵詞,而尋找的動力來自范小青下意識里那種“不安”,關于變化中的時代社會,以及身不由己地變化中的自己,一切都在變,以前篤信的一切都“不可靠”了,一切都在坍塌和重建之中,人的內心也變得迷亂而動蕩起來了?!懊烦鞘切艧o可信的”這句話成了一個現代社會的高度寓言,梅城被民眾奉為權威的組織機構、戰略層、專家、社區層乃至大屏都不可靠了,機構可以因為一個誤判而錯誤地發動一場全民“戰爭”,民眾被嚴格管理的個人身份信息可以因為某個“合理”的理由而被更改,如老關的年齡。那么人生靠得住的還剩下什么?文學到哪里去尋找人生的“依靠”?自謙沒有思想和理論深度的范小青其實一直在用文學的方式深度思考,《戰爭合唱團》的尋找主題,明線上是亞地人球落傘尋找父親老球,背后是尋找人類逐漸失去的靈魂。有編劇鬼才的球落傘來梅城尋找父親老球,球落傘到了梅城,發現人人都是編劇,都是說謊大師,人的社會性生存中的語言本是溝通交流和表達,可語言同時也是遮蔽和阻隔,梅城人人都生活在謊言之中并習以為常了。真假問題本身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人和人之間的親情友情關系和精神聯系,置換成了人與物的關系,人成了物的對應物,人無法認識他人,更無法認識自己。球落傘的父親老球是亞地最強大腦研發機構的一名普通員工,自愿做了能辨別真偽的亞地黑科技“九香真氣丸”的試驗品,成了火眼金睛,可見辨別真偽成了人類必須要攻關的一個重大課題。然而,老球的火眼金睛“透視”出來的,也不過是被謊言層層掩埋連自己都被蒙蔽了的人類自身的真實。
在梅城“眾聲合唱”的群像塑造中,還有一個“異類”,就是卓越設計的人工智能卓九君。卓九君作為“異類”的存在可謂是《戰爭合唱團》這個現代寓言的點睛之筆,卓九君和卓越的關系,就是人工智能和人的關系,卓九君是卓越按自己的形象設計出來的AI,卓九君最不像人類的地方,就是不適應說謊,一說謊就臉紅,和王姨的女兒關紫醬戀愛過程中,因為“哥哥”卓越的問題而被迫多次說謊,因而煩惱。諷刺的地方在于,人工智能比人類更人類了,人被環境制度異化、“褪色”退變,沒有情感和思維了,成了高科技社會的“現代原始人”,說統一的語言,思維和行為模式固化,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面相模糊,而人的復制品——人工智能因為復制的是人被異化前的生理心理特征,因而還保留著愛的能力和初心。在小說的整體象征體系里,除了人工智能,大屏、霧墻等也寓意了人類社會的日益科技化智能化,“人”的因素進一步弱化。高度統一的梅城,手機屏被大屏取代,意味著人被高度組織起來,接受統一的信息和指令,大屏、霧墻這些代表先進的高科技元素,也進入了人類社會的權力象征體系。“大屏”時代,顯然也喻指我們今天的刷臉、指紋認證等數字技術時代,現代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人的身份被數據化,人的“身份”認證甚至變得比人本身的自我確認更為重要,人的不能被科技組織和秩序化的人性,人的情感和思維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無處安放,人類迷失自我,如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人被物化成了現代化的工業流水線上的一個部件,人類就踏上了被“現代”異化和分裂的歷程,就有可能陷入“我是我,我不是我”的二重悖論,這也是《戰爭合唱團》的核心寓意所在。
亞地的黑科技“真氣丸”的透視功能也是范小青想要尋找的一種基于人的生命本質的透視力,企圖對現代人的存在困境、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趨向進行理性把握。然而,諷刺的是,老球的“真氣丸”如病毒一樣傳播蔓延開來,感染了一同出征的戰友,回來的人個個都成了“透視眼”,說話的口氣和內容都如出一轍,透視出來的也不過是個真假不分的混亂世界。這是否意味著作家對理性認識和把握世界與自我的可能性的自我否棄呢?球落傘尋找老球,最后自己也被“真氣丸”感染,忘了來梅城的使命,留在了梅城,對來梅城找他回去的亞地人說著同樣的話,“我告訴你,我已經不是我了,我現在是火眼金睛,你有什么心思,你隱藏得再深,我一眼就能看穿,我勸你別走歪門邪道”10?!罢鏆馔琛备腥鞠卤娍谝恢碌摹拔乙呀洸皇俏伊恕?,也寓意著“人類已經不是那個人類了”。球落傘最后被同化成了梅城的一份子,“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浸染的力量,文化同化的力量”11。有情感有思維有個性的人,最后被同化成了千人一面。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是人類文明最強大的動力,人類失去自我,人類社會失去親情,愛情,那就是一場真正的“戰爭”?!霸⒀孕≌f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能夠超越純粹的具體的故事描敘,而與一種深厚的群體意識內容發生聯系,并通過這種聯系實現自己的藝術張力?!?2《戰爭合唱團》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被社群“同化”而“自我”泯滅的危機,榮耀社區的奇奇怪怪,就是人類喪失了精神主體性的具體表現,“戰爭”烏龍帶來的混亂和危機,最終指向的卻是對人類是什么的本源性問題的反思,玄幻的外衣下探索的還是人之為人的永恒的文學母題,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現代化的叢林里是否也會迷失自己,這是文明的困境,還是人類的宿命?
三、荒誕與真實:“身份”背后的存在之思
以荒誕的方式講述人類在現實生存境遇下的“變形記”,這不僅僅是范小青自覺選擇的一種敘事策略,更是對“世道人心”體悟和反思后生發出的一種世界觀?,F實世界中荒誕無處不在,從存在主義哲學出發,荒誕就是人的現代境遇,是人與世界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在文學作品中往往體現為虛無、分裂、異化等主題?!稇馉幒铣獔F》在“戰爭”烏龍的荒誕劇情設定下,情節多次反轉,在虛實之間騰挪,其夸張變形的玄幻喜劇色彩里蘊涵有深刻的現實寓意,揭示了現代人身份的迷失、主體精神的缺位,由此探討了文明與野蠻的悖謬,追問人的生命本質等根本問題。這是一個優秀作家的寫作智慧,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現實主義作家的時代擔當。人過中年,在生活的煩難和荒誕面前,范小青寫作更放松了,更“沒規沒矩”了,不管開頭的“昏說亂話”,還是結局的“亂說昏話”,《戰爭合唱團》看似胡言亂語、荒誕不羈,但隱喻世界里的現象,卻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映射,甚至比現實更為真實。其游戲的筆墨里也有《紅樓夢》般的“滿紙荒唐言”的意味,荒誕背后有對技術理性時代的智慧審思,有對人類理想未來的觀照?!八幕恼Q性來自她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而這種荒誕性正是現實問題的癥結所在?!?3范小青也多次表達了現實比小說更荒誕的理念,《戰爭合唱團》每一次的劇情反轉,其荒誕性也在增強。和西方現代主義荒誕的古怪、離奇和陰冷有所不同,范小青對生活的荒誕性是包容和理解的,因而更多是“熱諷”,少有“冷嘲”。如老東西腰里那根令他神氣活現的皮帶,猶如寓言中的狐假虎威,形象地體現了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權力給人“撐腰”的怪現狀,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是那個“腰里橫”。王姨領導的榮耀社區層的征兵工作遭遇民眾的花樣抵拒,看似離譜,卻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自然表現。“考驗作家藝術功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在于他能否挖掘出普通人的傳奇,能否發現日常生活的深層荒誕,同時反過來也必須成立,那就是傳奇源于平凡,荒誕出自真實。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學創作無愧于時代的重要檢驗標準?!?4《戰爭合唱團》在錯亂和非常態的“戰爭”狀態中去表現世相百態,從而揭示人類精神生活的真相,如同張愛玲的經典作品《封鎖》《傾城之戀》等,在戰亂的非常時空中去演繹“傳奇”,去發現日常不經見的一面,反而更能揭示常態下難以洞悉的情感生活的真實,從而賦予作品更多的精神空間。
《戰爭合唱團》的荒誕性,還體現在以“驗明正身冊”為代表的“身份”問題上,也就是一個人的身份證明。范小青近年來在多部小說中對纏繞不清的“身份”問題的思考引人關注,“身份”焦慮也是人對荒誕的生存境遇的一種自我意識?!皩τ谏矸莸睦Щ笫欠缎∏嘁恢币詠淼摹畡撟鲃訖C’。”15“身份”成為范小青找到的審視社會現實和人類自身的一扇窗戶?!稖缂洝穾缀蹙褪菄@身份問題展開的敘事,在“身份”制度對人的“管理”下,《滅籍記》里憑空偽造了一個從未真實存在的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卻不得不借別人的“身份”活著,劇情看似荒誕不經,卻表達了現代社會身份比人本身更重要的荒誕的現實邏輯。“《滅籍記》中的所有人物都圍繞著那個異己的符號世界(“籍”)而瘋狂,他們或丟失、或尋找、或制造,迷失在自己的符號世界里,從而暴露出不可思議的人生荒誕,呈現出可笑的社會世相?!?6《戰爭合唱團》里代表身份的是一本驗明正身冊,“人手一冊,有人就有冊子?;蛘撸部梢苑催^來理解,有冊子才有人,冊子比人更重要”17。冊子比人重要了,人成為身份的附庸,顯然就是本末倒置,是對生命本質意義的剝離。身份是一個人的社會屬性,但人與身份的關系卻并非一一對應,驗明正身冊往往驗明不了正身,驗明“正身”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重新社會化過程,其間往往體現出人的社會性存在和個體性存在之間的根本性矛盾。球落傘作為一個沒有身份的人,在梅城的戲劇性遭際也來源于那本冊子。球落傘先是被老關偷換了“驗明正身冊”,成了“關乎”,又被林美姿打上主意,頂替林西的身份征兵,還被卓九君請來冒充“哥哥”卓越,以打消關紫醬的疑問。為逃避兵役,老關把驗明正身冊的年齡改小了兩歲,“人可以證明自己的最可靠的依據,幾乎就只剩下年齡了”18。驗明正身冊本來是為了證明“我是我”,其結果人人都因為某個現實目的而想證明“我不是我”,逃脫那個自己的社會規定性,驗明正身冊的身份證明反而讓身份更加撲朔迷離。榮耀社區層的工作人員小P和老東西都想換個冊子換個身份。小P改頭換面得連同事都認不出來了,想要一個新的驗明正身冊,活成一個全新的自己。老東西在另冊里,身份就低人一等,誰都可以不把他當回事,“戰爭”成為他改變身份的契機,想從另冊里換到正冊里來,就可以換回一個堂堂正正做人的權利?!霸诂F代社會日益制度化和功利性的生存境遇中,人們對于身份的渴望和追尋,往往不是基于自我人格完善的需要,而是出于各種利害關系的考量,以至于對身份的追求,最終都異化成對自我主體性的禁錮。其結果是,人的情感的豐盈性、生命的繁復性、靈魂的飄逸性等等,最終都被一種簡化的現實秩序和工具理性所形塑?!?9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里繞口令似的糾纏不清的“我是誰”“弟弟是誰”“我就是我弟弟”“我不是我弟弟”“我到底有沒有弟弟”等問題,也體現了個人在社會歷史面前的自我迷失。我無法確認我自己,人類就無法擺脫其在人世“流浪”、找不到歸宿的命運。因此,身份焦慮背后也是人的存在之思,“我是我”“我不是我”的問題纏繞,實質上也是人如何存在的哲思,人類想尋找自我,就如一個人的成長,人的自我開始與世界的分離,自我認同屈從于社會鏡像中那個強大的代表權威的“他者”,人越來越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離自己越來越遠,難道這就是“成長的代價”?是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代價?
范小青對于身份的追問,也是對現代社會變化的高度敏感,由人的“身份”問題進而是對人類文明的內在反思,這也是《戰爭合唱團》的深層結構?!皯馉帯眮碇?,梅城一片“祥和”,“戰爭”一來,“就讓文明之文明的梅城,變得如此野蠻和愚昧”。然而,戰爭真的就是那個制造混亂的罪魁禍首?顯然不是,人類“病入膏肓”已久,戰爭只是一個攪動器,一個導火線,“在戰爭這塊試金石面前,人類的某些早已經存在的問題,發展到了極致。以至于在梅城這個地方,大致上只剩下兩種人,一種是以謊言為生存方式的,另一種是什么也不信的”20?!靶艧o可信”的梅城可以看成是一個現代技術理性時代的社會縮影,“信無可信”必然陷入虛無主義,導致社會價值混亂,人類失去精神家園后更陷入荒誕的存在境地。正如米蘭?昆德拉指出的那樣:“小說審視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經發生的,存在屬于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所有人類可能成為的,所有人類做得出來的。小說家畫出存在地圖,從而發現這樣或那樣一種人類可能性?!?1梅城空穴來風的戰爭,成了一個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戰爭”隱喻,戰爭可能來自于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生物,如瘟疫,也可能來自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局限性,來自文明與野蠻、進步與退化之間的悖論。人類的聰明與愚昧、文明與野蠻,似乎歷來就是一個悖論的組合,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成長史,這個成長是伴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是一個在進進退退之間循環往復的過程。永遠都在來的路上的“戰爭”,是高懸在人類頭上的利劍,這個利劍從沒有一刻放下。人類真正的滅頂之災,或許早已如超級病毒潛伏蔓延開來,并危及到了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根基。《戰爭合唱團》在反烏托邦敘事中通過變形和夸張,讓不可見的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病毒”成為可見,讓各種“非人類”的“病癥”窮形盡相,引起人類的自我覺醒和反思,這是作家的匠心所在。
[本文為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WU1609132)、2018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YBWX131)、西南大學創新研究“2035先導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WUPilotPlan01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2 4 5 6 7 8 1017 18范小青:《戰爭合唱團》,《大家》2021年第1期。
3 11 20范小青:《創作談——當我們說不出思想的時候,我們在說什么》,《大家》2021年第1期。
9賈平凹:《后記》,《暫坐》,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276頁。
12殷國明:《桃源夢:一種傳統文化理想終結的證明——兼通過比較分析現代寓言小說的藝術特征》,《文學評論》1989年第4期。
13賀紹俊:《偉大的續寫和感性的哲學——讀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揚子江評論》2015年第4期。
14張光芒:《〈桂香街〉的日常美學與“人心”的藝術》,《東吳學術》2017年第4期。
15王堯、牛煜:《文體?風格?現代性——〈女同志〉之后的范小青創作》,《當代文壇》2018年第6期。
16汪政:《〈滅籍記〉與范小青的喜劇美學》,《中華讀書報》2019年5月1日。
19王振鋒、洪治綱:《身份背后的主體之思——論范小青的長篇小說〈滅籍記〉》,《當代作家評論》2019年第6期。
21[法]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董強譯,上海譯文出版2004年版,第54頁。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中國文學研究所]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