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論“西安城”系列小說的敘事構建——以《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為例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李曼瑞  2023年01月09日16:35

    內容提要:《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書寫了一座城的120年變遷發展,從1898年行進至當下,從鄉土行進至城市,還原了中國平民的生存真相與心靈承受。三部小說不僅在文字中細致入微地還原了百年西安城的風貌與質感,也將西安城作為文學母題,構建了豐富的象征意義體系。而三部長篇小說作為“西安城”系列譜系所發展出的敘事模式,也為長篇小說的敘事藝術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

    關鍵詞:吳文莉 西安城系列小說 城市意象 敘事模式

    二十多年來“70后”作家吳文莉一直在進行長篇小說敘事的探索?!度~落長安》是其2006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1938年黃河花園口難民郝玉蘭和她的家人逃難到西安扎根并融入的生存故事,是一部以河南難民生存故事和城市變遷為主題的城市文學作品。之后201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葉落大地》則講述1899年從山東逃荒而來的冬蓮和她的山東村老鄉們,如何在關中平原的黃土地開荒種地繁衍生息的生命故事,這是一部鄉土文學作品。2019年2月,吳文莉的第三部長篇小說《黃金城》在《當代?長篇小說選刊》發表,這部寫“60后”商人在西安城里創業打拼的財富積累故事的作品,還原了中國現當代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看到了這個時代精神無處安放的普遍現狀,直面經歷過歷史暴力、極度貧窮之后擁有巨大財富的中國商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如果說吳文莉的前兩部作品《葉落長安》《葉落大地》有著頗為相似的寫作主題,都是家族小說,都寫了幾十年的家庭興衰史和西安城的時代變遷,那么《黃金城》則呈現出吳文莉對小說題材、結構和語言等進行了新路徑的探索,使這部作品成為展示鄉土敘事和城市敘事并行的力量之作。

    2021年,吳文莉將發表于《中國作家》的長篇小說《西安城》增訂入《葉落長安》中,并將《葉落長安》(增訂版)、《葉落大地》《黃金城》三部作品作為“西安城”系列作品出版。

    筆者認為,“西安城系列”的概念是解讀《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這三部作品,帶領我們通達其核心與本質的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西安城系列”是作者預設的自我寫作命題,先于三部作品的創作,而《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乃至未來的作品都是為了闡發這一命題而尋找題材,進行構思和寫作的。吳文莉的“西安城”系列尚未完結,但她潛心二十多年用近乎學術研究的探究精神,既有“坐冷板凳的決心”,也有“把板凳坐熱的信心”,使得問世的三部作品,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對百年以來中國平民的生存真相與心靈承受的表達,抑或是這種集中整個創作生涯的力量去完成系列創作,探究一個文學母題的方式,都成為了當代文學史中不可多見的存在。

    《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三部作品寫一座城的120年,歷史跨越如此寬廣,內容也十分豐富,我們難以在有限的篇幅內全面分析。本文意圖將這三部小說放在系列作品的譜系下進行對比研究,并藉此分析“西安城”系列作為一種敘事模式所呈現的文學價值。

    一、“西安城”的意義體系

    以“西安城”作為系列的名稱,其基礎必然是對西安城市的文字塑造。毋庸多言,“西安城”是吳文莉的三部長篇小說中隱藏的主角。三部長篇小說對西安城的營造細致入微,早已超出任何個人的城市記憶與體驗的極限,以近乎考古的態度在挖掘120年來西安這座城市的街街巷巷與其中的往來人群,并試圖還原西安的風貌與質感?!度~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雖然是系列作品,探討共同的文學主題,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的人物與情節并無重合,細究起來,唯有“西安城”是貫穿三本書始終的。于此同時,三本書中描寫西安城市所用的筆墨,堪比塑造譚守東、梁長安等主要人物的筆墨。顯然,西安城在“西安城”系列中早已不僅是一座實有的城市,更不僅是人物行走、故事發生的舞臺,它從小說的背景與點綴躋身成小說的文眼,與系列作品的主題思想環環相扣,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體系。

    《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中若隱若現又始終如一地關注著書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物眼中的西安城?!度~落長安》是“西安城”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其開篇就從西安城起筆,“郝玉蘭嫁到白家時西安城剛解放”①,此后順著郝玉蘭與梁長安兩條主線,扎實地塑造了小東門、錦華巷、尚勤路、東安市場、長樂坡、解放路、北關、鬼市、長安縣、解放電影院、南大街、東大街、東新街等西安城的地標圖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西安城內具有地標意義的街巷,在之后的《葉落大地》和《黃金城》中也一直在出現。

    《葉落長安》中的郝玉蘭與梁長安是逃荒到西安的河南河北難民的代表,他們一無所有地進到西安城里,沒有正式工作,只能住在河南河北人扎堆的城市邊緣地“小東門”;他們也必須手不識閑地打零工,如洗油線、拉坡、賣菜、拉架子車、賣木工活等,才能養活全家老小。因此,《葉落長安》的前半部分(小說中第三代移民梁長安、白蓮花等未工作以前),小說伴隨主人公們在西安城內四處討生活的腳步和目光,看到了外來難民聚集的西安城“貧民區”以及與平民衣食住行直接相關的西安街巷,這是《葉落長安》所特有的。

    《葉落長安》第一章中借老梁頭的登場首次描寫了主人公們居住的錦華巷,是書中此類敘述的開端。

    西安的小東門城墻根外邊是城河,城河的東邊原來是有野狗出沒的荒地,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被淹了家園田地的河南人們,哀哀地擔著挑兒,背著老娘 、孩兒們,沿著隴海鐵路線逃荒而來,就胡亂搭窩棚蓋茅草庵住下了。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又有大批難民逃到了西安。幾年下來河南人漸漸蔓延開,孩子們越生越多,房子就緊張起來,一條條小巷細長彎拐,密如蛛網互相通連……房不夠住,誰家女人也沒少生孩兒,多的十個八個,睡覺時床邊一地爛鞋。錦華巷里密密匝匝住了很多戶人家,巷子太狹窄,并排走兩個人都覺著擠,進了巷口就是一路大下坡。土坯墻上是破油毛氈的頂棚,壓著碎城墻磚,低矮得簡直要坐進地下一般,黑洞洞的窗戶比巴掌寬不了多少,糊著爛報紙。河南人家的門總是敞著,頂多掛個爛布簾,家家都一樣窮,屋里亂臟臟的只有一個大光炕和一個泥灶臺。

    在老梁木匠眼里,西安就像一件舊綢襖,小東門就像一塊縫在舊綢襖邊上的破補丁,錦華巷正好在補丁的中間。②

    吳文莉穩健的筆觸和大量令人身臨其境的城市細節,以及后文中借助人物命運對西安城的持續隱寫,使《葉落長安》如同織網般慢慢營造起容納了外來難民的西安城市景觀。而《葉落長安》前半部分對西安城的呈現,其獨特的價值性在于,敏銳捕捉到了西安的城市品格——包容,寫出了西安城敞開胸懷容納外來移民的扎根融入、安身立命。實質上,《葉落長安》呈現出的平民視角的城市維度,關注到西安城內外來移民居住的貧民區與城市邊緣地,本身也填補了此前城市文學作品的某些空白。

    《葉落長安》的后半部分中,郝玉蘭們終于拉扯大了自己的孩子們,第三代移民們一個個找到工作,結婚生子。以此為界,《葉落長安》對西安的描寫,終于從城市的邊緣,進入西安城的中心如鐘樓與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這暗喻了書中的外來移民真正意義地扎根融入西安,成為西安城的一份子,西安城市對他們而言沒有界限,他們也與任何西安本地人無異了?!度~落長安》后半部書不動聲色地寫出了外來移民們對西安的特殊感情,并以此表達了西安城的一重意義內涵:書中錦華巷的老人們在初來西安時還經常聊到回老家的打算,當他們一個個真正面臨生命的最后時刻,卻沒有一個人要回河南老家,他們都最終真正意義地“葉落長安”了。因而,對于《葉落長安》的外來移民而言,河南是遙遠而傷心的故鄉,在一無所有之時投奔的西安城,才是真正的故鄉與家園。精神上的故鄉與家園,是“西安城”系列作品中西安城最首要的意義。

    《葉落大地》的潛在敘事邏輯中將西安城里的街巷院子與西安城外的村莊都看作組成西安的一個個細胞,因而這部作品中“西安城”的意義是宏闊的?!度~落大地》全書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以渭河兩岸的山東村與高黃村為地理中心,視點始終處于西安城外,中部的開篇則是譚守東為逃命首次跑進了西安城,以此為序幕,書中敘事漸漸聯通起了西安城與山東村,而下部則完全以西安為中心,重點講述了西安圍城二虎守長安的慘烈?!度~落大地》中從西安城外的村莊轉向西安城內,再由西安城看向遠方,這一敘事視點的變化顯然是吳文莉的匠心所在。小說借著農村土地里長大的少年譚守東的目光,全書第一次正面寫清末民國時期的西安城,而后西安圍城乃至抗戰時期作為大后方的西安,仍是同一座西安城,但早已物是人非、滿目瘡痍。

    《葉落大地》保持著《葉落長安》的優長,敘事中用大量真切的細節始終觀照著1899年至1937年間西安的立體城市樣態,然而《葉落大地》更重要的貢獻在于,寫出了動蕩時代下西安城的生命共振,將西安城作為小說的潛在主人公,講述這座城多舛的命運,為文學意義的西安城增加了時代的維度與壯烈滄桑的質感。以《葉落大地》下部開篇處為例,小說用寥寥不足兩頁敘述了西安圍城事件的開端③,西安圍城是百年西安城經歷的最后一次戰爭,也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大多數城市真實而絕望的動蕩寫照,而在作者的筆下,真實的歷史人物楊虎城、李虎臣、劉振華、鎮嵩軍、陜軍并不是敘述的主角,作者將戰爭的過程定位到西安城市的具體街巷,著重強調了歷史事件中的城市空間,讓戰爭史進入文學并被永遠儲存在城市記憶中,也真正意義地將西安城作為小說真正的主角。

    《葉落大地》中清末民國時期的西安城也被吳文莉寫出了文學上的人格,她接納了逃向自己的人們,在飄搖動蕩的時代面對軍閥的侵略,苦苦守住了城中的民眾,又在抗日戰爭時期,送別去往前線和延安的主人公們,看著他們登上新的歷史舞臺,并如母憶子一般等候他們平安歸來。

    如果說《葉落長安》從“西安城”開篇,那么《黃金城》則是既以“西安城”作為敘述的開端,又以“西安城”作為全書的收尾:“畢成功興沖沖地看著那些樓對方美麗說,你看!現在的西安城多美!就像一座黃金城!”④比起前兩部作品,《黃金城》更加注意以西安城為中心與坐標,對應河南與廣州,以此呈現出時代漩渦與變革中,以及城鄉割裂中的西安城。

    小說以1976年畢成功因為投機倒把被打成反革命后連夜逃出沙村進入西安為第一處分界點,此前的內容都以河南農村沙村為發生地,此后以畢成功在西安城的財富積累為主。

    《黃金城》的開篇便是畢成功一家被從西安遣返回沙村,小說用“遣返”這樣一個特殊時代的政治性行為意圖追本溯源,強調河南農村沙村才是主角畢成功一家地緣關系上的祖籍與家鄉。然而,自全書的開篇首句“1969年11月底,河南鄉下比西安城冷得多……”⑤不動聲色地讓河南農村與西安產生對應聯系,自此,西安城在作者的筆下就始終如影隨形,伴隨著主角們在河南農村經歷漫長又痛苦折磨的“文革”歲月。比如畢成功的母親劉蘭草,當她終于結束了干農活、掃大街、被批斗的沙村一天,夜深人靜之時,她時常給小兒子畢成功講她在西安市吃過的美食⑥,這樣的情節在后文中多次出現,而畢成功給劉蘭草上墳時也沒有忘記給母親買她說過的硬菜“老劉家燒雞”,因此,這算得上是小說的一處文眼了。

    劉蘭草給畢成功講西安美食的情節,通過類似“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手法,暗藏了西安城的多重維度內涵:首先,借助身處河南老家的劉蘭草的回憶與講述,展現了年輕的劉蘭草以及她行走過的西安街頭,文字節制而精彩,幾處側寫就已還原出西安城的東大街、西大街、城隍廟、平安市場、民樂園、大東門、大差市,大華飯店的大肉包子、老劉家的燒雞、中華甜食店的大元宵與八寶甜稀飯、西安飯莊的桂花稠酒配葫蘆雞、益華樓的油糕,以及西安街頭人來人往的熱鬧。這是一個外來移民回憶維度中的西安城,它有著無數細節、最為真切難忘;卻也是因為在回記憶中,溫暖美好得已然真假難辨了⑦。而對于劉蘭草而言,回憶西安城本身也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舉動,在西安的所有美好回憶,以及曾是一個西安人的歸屬認知,恰是支撐著劉蘭草和兒子們熬過“文革”歲月的最大精神動力?!饵S金城》中有關回憶“雪花膏”的情節最能表達這種心理:

    畢成功見過劉蘭草從西安帶來的一個小鐵盒的雪花膏,里面那團又白又香的東西就算再節約著用,也被娘漸漸用完了。

    ……劉蘭草忍不住打開那小鐵盒,一股香氣立刻飄出來,她的心猛地一抖,突然想起她仿佛在上輩子的時候,曾經在西安城當過一個年輕好看的姑娘。那時的她,穿著長長的布裙子,抹著這個香味的雪花膏,無憂無慮地走在西安市的大街道上。那時馬路上有大汽車和公共汽車在跑,路邊有熱熱鬧鬧的商店和食堂,啥東西都有的賣。而她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她會再也沒有抹雪花膏的機會了。劉蘭草的眼淚忽地從臉上滑下來,她木木地把那盒子蓋上,不舍得香氣散發掉了,那她的念想就沒了,她和西安市的最后一點聯系也就沒有了。⑧

    因此,劉蘭草給畢成功講西安美食,不斷回想自己在西安生活的一切細節,都是在反復確認自己與西安城的聯系。西安城在此處,當然是實有的,是劉蘭草曾生活過的城市。但落在1969年的沙村,西安城對劉蘭草而言仿佛重病之人吊命用的救命藥,是他們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因而,西安城更代表著再也沒有饑餓與苦難的烏托邦幻想,也象征著比起籍貫更能收容無助靈魂的精神歸屬地。劉蘭草講給畢成功的,豈止是饑餓時用于望梅止渴的西安美食而已,她分明是用話語在畢成功的心里搭建起一座西安城,將自己對西安城的經驗與情感傳承給兒子,將美好生活的希望火種也傳遞給幼子,讓畢成功不至于被沉重的“沙村社員”身份壓垮,讓他重新認識到還有精神的故鄉“西安城”。

    與此相對應,《黃金城》的第二部分以1976年為起點,畢成功獨自逃出沙村進入西安,他對著西安城門想“俺本來就是城門里的人,你讓俺回來吧”,行走在西安街頭他覺得“這城他真是熟得很!他背得出這城的地圖,哪個大街連著那個小路,他心里都有數,邊走邊想娘的話,居然一次也沒錯過!”⑨自此,母親回憶維度中的西安城與畢成功親眼所見的西安城終于合二為一,他對西安產生了天生的歸屬感,而這也是小說后文畢成功一切奮斗故事的基礎。

    1984年畢成功第一次去廣州見了世面,之后改變了積累財富的方式與觀念,這是《黃金城》第三部分的開端?!饵S金城》將書中的人物與時代融入西安城市,因此小說書寫的筆觸隨著畢成功最初創業時常出入的北關棚戶區、皂角巷、電影院、南院門、龍首村、芳草巷、機械廠、東大街,慢慢轉向了西安城的繁華區域——高新與曲江。而《黃金城》由沙村至西安城,再以西安城為中心看向遠方的視點轉變方式與《葉落大地》有著相似之處,卻也有著關鍵性的不同:《黃金城》中的視點變化不再僅是地點的轉移,也同時伴隨著高度的攀升,小說中功成名就的畢成功喜歡站在三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的辦公室里俯視西安城的情節就是這一視點的代表⑩。比之初進入西安城時畢成功如同回家的坦然,此時的畢成功對西安既充滿豪情萬丈的感情,又帶著審視的目光,以自己的金錢作為底氣,評判西安城的歷史與文化。

    實質上,“西安城”系列對于西安城空間的營造,是完全揉在人物與情節中的,近乎無處不在,我們很難面面俱到地分析,前文只能是選取三部小說中西安城的主體意義進行討論。誠然,《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對西安城的塑造與表達,無論與此前以西安為背景的文學作品相比,還是與其他地域性小說相比,其筆力之宏闊,在當代文學史中可謂少見。然而,對“西安城”系列作品的解讀,卻不應因其地方性元素的豐富,而被束縛在“地方性小說”或“城市小說”的范圍內。西安城系列小說中隱藏的主角“西安城”,當然首先是一座實有的城市,吳文莉用文字構建了紙上的西安城,已充分塑造出其獨有的特征,展現出其城市品格與文學人格。某種角度來看,作者在“西安城”系列小說里,完全是把西安城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物形象,進行性格、形象、命運、發展的描寫、塑造和觀照,因而也寫就了百年的城市發展史。

    然而,西安城在作者筆下更是一個象征性的母題,如前文所述,西安城的意義內涵十分豐富,對于經歷了種種天災人禍的平民而言,她象征著長安之城、烏托邦、理想國,甚至是宗教意義的凈土與彼岸,她是所有人心靈歸屬的精神故鄉;對于歷史變革節點的人而言,她是人生的新舞臺,是充滿機會與變數的黃金城。而從城市品格的角度,寵辱不驚與包容,又何嘗不是民族精神與中國文化的特征呢?吳文莉筆下的“西安城”是當代中國城市的縮影。一座城的局部變化,就是中國現代性發展中的變化。三部小說中寫到的戰爭、饑餓、逃荒、開荒、“文革”乃至改革開放等歷史大事件,雖然有著西安的獨特痕跡,卻也是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真實寫照。因此“西安城”系列小說通過這個城反映整個中國,同時也想強調“這個城”不是“那一個”的特殊性?!拔靼渤恰毕盗袕奈靼渤侵衼?,也最終要超越并升華,如同佛教般若經典強調“不壞假名而說實義”11,西安城就是吳文莉為說明實義所施設的假名。

    而當我們將“西安城”放在系列作品的概念下審視時,才能看到其作為一種小說方式的貢獻:《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從清末寫至當下,持續還原了西安城的120年,而每當三部小說中,人物所處的時間節點與城市空間彼此之間有所重合時,讀者就會不自覺地進行比對,因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意趣,即以空間為敘事中心,將“西安城”作為三部小說的絕對主角,而三部小說彼此沒有交集的人物與情節,都轉變為了一座城市在時代變革下的變和不變。因此,“西安城”系列小說中的“西安城”,為三部作品之間所有的對比與潛在的言外之意提供了敘事的坐標與限度。而人們的生存環境和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正是吳文莉通過三部作品聚焦一座城的當代史表現意義。

    二、“西安城”系列呈現的多種敘事模式

    當我們將《葉落大地》《葉落長安》《黃金城》作為系列作品看待時,就不能忽略這三部作品彼此之間的敘事藝術是截然不同的。一位“70后”作家至今總共出版過三本長篇小說,卻分別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敘事結構與語言,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一不常見的現象?作者如此嘗試的意圖為何?三部作品的敘事模式與小說自身的主題有著怎樣的關系?作為系列小說,多樣的敘事模式又會形成怎樣的美學體驗?

    長篇小說《葉落長安》是“西安城”系列作品中敘事風格最為傳統的一部,但在隨時代發展而行進的敘述倫理的表面下,《葉落長安》對平民生命哲學以及歲月沉靜的成功表達其實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敘述方法的功效?!度~落長安》中采用了一種“大樹”結構,以主人公郝玉蘭的人生作為大樹的主體軀干,將其子女梁長安、白蓮花等的故事作為大樹漸漸長出的枝葉展開。在小說1938年花園口決堤,河南難民逃向西安的背景之下,郝玉蘭作為第二代移民被父輩引領來到了西安,又以近乎自我犧牲式的婚姻使家族在西安落下腳,這便是小說的“大樹”扎根土壤,《葉落長安》展開敘述的敘述基礎。主體軀干郝玉蘭的故事是小說始終的主線,然而小說中也不斷用樹的意象(包括小說名稱“葉落長安”)暗示第二代移民們的身份從大樹主干漸漸轉向了即將落于長安的樹葉,而第三代移民梁長安則成為了大樹新的主干。因此,“大樹”結構本身包含著,不變的“大樹”、不變的土壤,和一代代生命傳承中變更的枝干與樹葉的寓意。

    《葉落長安》的主題是河南移民的扎根融入以及平民視角下的城市生存,因此這部小說的寫法并非以情節或主線人物的命運推動敘述,在情節上,《葉落長安》主要選取的是具有平民生活代表性的故事,而人物方面,除了主線人物郝玉蘭與梁長安,《葉落長安》更注重表達的是眾生相,無論同為河南移民的錦華巷居民,還是郝玉蘭擁有八個孩子的大家族,作者都沒有將其簡單化,而是將每個人都在有限篇幅中當成主角去塑造,使每個人物都與眾不同且具有代表性。在這樣的文學主題下,“大樹”結構既通過明確的主體枝干不動聲色地表達出時代進程中的生存故事,又用豐茂的枝干與樹葉、果實寫出了四代移民群體的命運與傳承?!度~落長安》中涉及的人物與歷史事件眾多,卻仍能夠保持整體氣質松弛、娓娓道來而不散亂,尤其在表達時代普遍性、代表性而非特殊性的層面。而在敘事藝術層面,《葉落長安》注重對細密的生活質感的表達,以一種自然樸素而又平靜老成的敘述方式,將四代外來移民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小說的敘事始終試圖將歷史大事件化解為書中人物的見聞感受,把大時代波瀾的艱難困苦暗藏在溫暖豐富的細節筆觸下并行,并以此探究書中人群的生命哲學。而所探究出的結果恰是《葉落長安》乃至整個“西安城”系列的內涵,即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負重前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所在。因此,《葉落長安》這種綿里藏針的敘事方式實際承載了小說主題的表達。

    《葉落長安》的語言風格簡潔生動,與《葉落大地》《黃金城》相比,多用短句子與短段落,用語也明顯偏向于生活化,這種語言風格或許是受到了主人公河南方言特征以及主人公底層勞動人民身份的影響。在“西安城”系列小說中,方言的運用是普遍而重要的。當然,小說中使用方言的優秀作品不在少數,其中方言的模式不外乎堅守原本的方言,將方言讀音直接化為文字,與改造方言于書面敘事中這兩種?!度~落長安》的方言運用傾向于后者,即抓住方言在語序、語調等的特征,保留方言的神韻并改造其中可能造成閱讀困難的用語,使不了解該方言的讀者能夠無障礙地閱讀,也令使用該方言的讀者讀出獨有的韻味。

    作家的方言寫作往往與自己的故鄉有關,然而吳文莉的“西安城”系列中,大量運用了河南、山東、陜西、河北方言,遠超出了作者本人的經驗范圍,而作者在這方面下的苦功夫,也為小說建立起了可靠的敘事基礎?!度~落長安》中河南與陜西方言的使用雖然幾乎遍及全文,卻是十分考究的:如河南方言與陜西方言在《葉落長安》的同時出現往往有著特殊意味,郝玉蘭一家與本地人媳婦西珍,梁長安與同工廠的方俊翔等人共處的情節時,作者用兩種方言的交流不經意地塑造了外來與本地的對立,而白老四過世一年時秦腔、豫劇唱對臺戲的情節是兩種方言對立又融合的奇妙情景的極致表達;再如郝玉蘭等第二代河南移民們在全書都使用的是河南方言,這代表著永遠的移民身份,而梁長安與白蓮花等第三代河南移民的語言中河南方言的痕跡則越來越淡,更多的是使用普通話(甚至與陜西人打交道時偶爾也會說陜西話),這意味著身份的融入,以及時代發展下方言的逐漸隱沒。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方言,也就是主人公的語言風格,不僅出現在小說的對話中,作者更將其精髓融入整個文本的敘事風格中。這種敘述方法帶來的審美體驗最突出的效果是仿佛主人公們在娓娓道來,帶來一種置身群體中的敘事視點以及更具沉浸感的閱讀體驗。

    《葉落大地》繼承了《葉落長安》的模式,敘事中同樣融入了主人公山東方言的精髓。但與《葉落長安》相比,《葉落大地》的語言與結構有許多不同。為了契合時代與主題,包括主人公山東人注重耕讀傳家的傳統,《葉落大地》的語言風格趨向于開闊宏大的史詩筆調,句子與段落也基本以細密綿長為特征。不同于《葉落長安》的平視,《葉落大地》的敘事視點也始終是悲憫的自上而下的全知俯視。

    《葉落大地》呈現出一種軸心式結構,小說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以冬蓮等山東移民來到關中土地作為開篇,講述山東村的人們艱難地開荒、種地、收割谷子、拉扯孩子、蓋地窯、起風波的一系列故事,因此,上部的主題一直圍繞冬蓮母子在鄉村能否生存下去而展開。從某種角度來看,《葉落大地》的上部與《葉落長安》主人公們的境遇以及論述的主題是相似的,這也是作為系列作品對于《葉落長安》的延續。而伴隨《葉落大地》中部開篇處描寫譚守東逃離農村進入西安城開始,小說中守東學木匠學醫的生活,被賣戲班子的女兒青女在西安城成為秦腔名伶的生活,與冬蓮的山東村生活故事交錯展開,而在中部的結尾篇章中,處處盡是兵荒馬亂危機的鋪墊。《葉落大地》的下部以“西安圍城”事件作為開篇,“西安圍城”是百年西安城經歷的最后一次戰爭,1926年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城,楊虎城、李虎臣等陜軍與城內百姓誓死保衛西安城,由此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圍城與守衛。在10月中旬以后,西安發生嚴重糧荒,城內居民數萬人被活活餓死。至11月28日,保衛成功,西安解圍,而城內軍民死于戰火及餓斃者有5萬人之多,慘烈不已。12吳文莉將“西安圍城”這個極少在文學作品中涉及的歷史事件作為整個《葉落大地》的核心事件,用來表達這個時期中國平民的境遇,這決定了《葉落大地》的情懷與筆調。

    而“西安圍城”對于《葉落大地》而言,恰恰起著軸心意義。如果說《葉落大地》的上部、中部像一條宏闊的大河在靜靜流淌,有坡有灘看不到兩岸,吳文莉以平靜綿延的文字,敘說著一百年前關中農民的生活細節。那么當小說行至“西安圍城”時,敘事節奏卻頓時加快,敘事語言則更為深沉冷靜。從“西安圍城”向過往審視,一切人物線索和故事情節的緩緩展開都是在鋪墊,而在西安城被圍困后,所有的人物都被裹挾于這慘烈的歷史事件中,無一幸免。城外的守東和譚興想要進城救人,城里的人們想要出城,懷孕的青女在養母餓死之后面對著饑餓和毒癮的折磨,城外的冬蓮為兒子提心吊膽……如果沒有關于“圍城”的七萬字,《葉落大地》是一個靜態的小說,注重對鄉土生活以及冬蓮們個人命運的書寫,雖然題材不同,但主題與《葉落長安》的探索近乎相同。但有了圍城這部分,《葉落大地》從靜態轉為了動態——封閉在狹隘的山東村里的人物們終于跟這個時代有了矛盾沖突,傳統的農耕文明被迫接受面對近現代的種種暴力挑戰。以青女為人物中心,其在西安城里與譚興、寶娃、養母老吳媳婦產生了一系列故事,使圍城時期的西安城有了全面描述。

    自“西安圍城”起,作者用大半本書苦心營造的鋪墊終于生效,開篇起平靜又自然猶如大河流淌般的講述,終于讓西安圍城的悲壯達到了極致的震撼。在這樣的困境里,極度的饑餓和城里數萬人的死亡使每個人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到巨大煎熬,每個人的心靈承受都超過了極限,每個人的人性都展露無遺。所有的秩序都被矛盾和沖突打破,前文一直在埋伏筆的青女和譚興、寶娃之間的愛情也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中。

    而圍城事件敘述的收尾,更是最終決定了這部作品的胸懷與筆調。書中用大量筆墨渲染圍城時的眾生相,在描寫西安城解圍時文字卻十分節制,語言簡煉而凝重,使宏闊的史詩般的戰爭災難,以特殊的節奏,沒有停歇便進入對下一場災難的敘述里。小說在此處挑戰了平民視角的歷史敘事,描述被圍困中的男女老少,將悲憫同情與深刻的思考傳達于文字之中。作者用充滿時代氣息的語言敘述使人沉浸在人物坎坷的命運中,在她筆下,民國時期的長年動蕩和圍城時的死亡饑餓,使城里的平民都疲于承受,只能麻木面對了,除了忍受,還是忍受,而這也是近代中國與中國平民的真實寫照。暫時的圍城戰爭結束了,西安城的人們既沒有喜悅,也沒有慶幸,依舊是苦痛麻木的,因為痛苦遠沒有停止。作家有著對當時動蕩時局的洞悉,才能準確對中國平民的忍耐作出如此真實的描寫。

    而《葉落大地》在“西安圍城”之后的敘事則更加快節奏與高強度,大饑饉、抗日戰爭與革命接踵而至,守東、譚興、青女、寶娃、振國等人的命運接連發生戲劇性的波折與轉變。也是在“西安圍城”之后,《葉落大地》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一處沉下來慢寫細節的敘事,與本書的上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樣的變奏敘事也塑造出了民國時期普通民眾地獄般的遭遇、不得不倉皇失措地抉擇與始終堅定救國的信念。總體而言,《葉落大地》的軸心式結構與敘事模式是獨具匠心且十分成功的,軸心之前與之后的敘述方法的強烈對比,也推動了二者彼此之間相得益彰,形成了對鄉土中國的農民和城市平民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下的生存絕境更深層次地探究。

    《黃金城》顯然是吳文莉三部作品中敘述方式變換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一位少年如何成為億萬富翁的創業故事,娓娓道來畢成功從到了沙村賺到的第一筆錢——三分錢,至他五十歲時擁有的數十億“黃金城”的財富積累故事。不可否認,小說《黃金城》的敘事方式在當代文學作品中并不多見,作者用插敘、倒敘講述過去與現在兩個時代的故事,并在兩個時代不斷地反復中,運用多維度、多視角的講述方法,將跨時50年的故事講得驚心動魄又令人嘆服。

    《黃金城》的第一個情節便是1969年6歲的畢成功一家被從西安遣返回河南農村“沙村”的故事,這是主人公畢成功人生中第一個記憶。然而作者在下一個情節便話鋒一轉,來到了2019年,畢成功因為夢到了已去世的母親劉蘭草,專門開車從西安回到沙村給母親上墳。作者在此處慢下筆來,細細描寫畢成功所做的準備,暗示出這才是小說敘述的現在時與主體。上一個情節里還未寫到沙村的一人一景,千字之內,沙村的男女老少都在她筆下塵歸塵土歸土地躺在了各自的墓碑之下:

    從這個躺滿了沙村人的墓園往下看,畢成功覺得自己正從死里看活,胸口就越發鼓得滿滿的。他遺憾心里想的很多很多,卻一句像樣的話也說不出來……他好幾次站在這里,就會想起這些死人過去活著的時候,正忙忙碌碌走來走去、挑水做飯、扛锨上工的那個沙村,想起這家娶媳婦那家挨批斗,這家死了人那家剛生下孫子的那個沙村。現在就像電影散場了,電影院空了,人都走了,都躺到這片墓園里,不管過去是打架罵仗還是親親熱熱,是老少爺們兒還是階級敵人,全都一樣躺在這里,一人頂一塊石碑,再沒話說……13

    作家開篇寫畢成功從公墓的坡上俯視村莊,有著站在城市成功人士的角度,回望、審視被割裂的狹隘封閉鄉土文化的精神意義。也通過畢成功的視點充滿戲謔地討論生死與人性的哲學命題,把主要人物畢成功、劉蘭草的性格塑造得淋漓盡致。而在畢成功回憶的間隔,作家讓畢成功一家又回到了初到沙村的故事中,卻又再次“按下不表”,并迅速回到更久遠以前的西安,講述劉蘭草為何會背上“現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導致全家被遣返。小說至此尚未結束一個章節,已經數次借助古代章回體小說常見的“按下不表”與“話鋒一轉”實現時空的轉換。

    而融入這一敘事風格的,是作者多維度、多視角的羅生門式講述方式?!饵S金城》中有三個層面的講述人:一者,作家是整部小說的講述人,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如同先驗智者般不動聲色地調動著書中人物的時空;二者,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財富積累故事都是由主人公畢成功的視點呈現的,這部分看似是第三人稱敘述,但實際全是畢成功的所想所做所感,通過他講述出來;三者,每個財富積累故事中的其他當事人,卻對同一事件有著與畢成功完全不同的看法,則借母親劉蘭草、妻子方美麗、初戀孟寒雨、兒子畢繼承、哥哥畢成才、侄子畢慶勇、朋友老秦、老高等不同人物的視角來還原事實。即在畢成功的視點之外,將同一故事以另一視角呈現出來,兩個時代分別和講述故事的當下相互穿插,互相映襯。

    羅生門式多維度、多視角的敘事結構幾乎貫徹于小說的每一個角落,使讀者幡然醒悟小說前半部分皆是畢成功視點的故事,而后半部分視點已經發生了轉換。當我們不再把這些故事當做畢成功完整、真實的人生經歷后,便會發現講述的視點不同了,敘事呈現了完全不同的細節與質感,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外表與他內心精神世界的巨大分裂。

    縱然《黃金城》是一部描寫當代中國商人的作品,然而我們無法忽視的是,小說背景涉及河南農村和西安市,故事整體也非時尚光鮮的都市商戰,吳文莉為什么要在相當結實的現實主義筆法與厚實深刻的題材中運用這樣變化多樣的結構與敘事?兩者之間是否會出現“隔層”?作者是為了炫技,還是想在新作中凸顯結構的巧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解讀《黃金城》里結構與敘事的文本意義的關鍵所在。而答案的關鍵在于人物和時代兩個方面的表達。

    首先,人物的塑造層面。《黃金城》中多維度、多視角的敘事將這樣充滿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畢成功塑造到了極致,換句話說,唯有這樣的結構才能表現出真實的畢成功。小說的主體是畢成功視角中自己的創業發家史,作者不加評判,最大程度地還原了他的得意吹噓。而借助他的妻子方美麗、兒子畢繼承、侄子畢慶勇、朋友老秦等人的視角,我們重新反思他的經歷,才會意識到,之前令讀者激動振奮的財富積累故事,近乎都是擦著法律邊緣或有悖道德才得以成功的,畢成功偷牙膏皮、做假汽水、說假話騙合作伙伴、騙方美麗懷孕、對孟寒雨隱婚……多維度、多視角的敘事使一個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畢成功真正立體了。更諷刺的是,書中隱藏的大眾視角里,這樣的畢成功卻是當下人們心中靠自我奮斗而成功的優秀人士。

    第二,大時代的表達層面。《黃金城》的轉折與懸念布滿了全書,但當讀者從復雜的時間軸與人物線索中,只提取現在時(2019年)的故事后,我們會發現,《黃金城》表面寫了畢成功從平凡少年到億萬富豪、從六歲到五十多歲間的勵志創業故事。但真正的主線,卻是畢成功在一個月左右的現在時里發生的故事,畢成功上墳、遇到老高、老高借錢、被老高騙、住院、看到轉機這一系列踏入商業陷阱的故事?!饵S金城》環形扣一樣的結構,使現在時的主線隱晦不明,讀者不讀完小說都不會發現,《黃金城》其實寫了一位成功商人受騙的全過程。至此,小說的最后一層主題被點明了,作者要表現的是一個虛妄而耀目的“黃金城”,是虛妄的財富與時代,它們嘩啦啦迅速來了,嘩啦啦又迅速去了,如此艱難真實的奮斗,又如此虛妄不真實地消散。

    全書的結尾,是被騙了一大筆錢后,一輩子從沒吃過虧的畢成功犯了心臟病住院做手術,方美麗看到他失了神一樣“仿佛是一個吹得很大很大的氣球,突然被小針扎了一個眼,那氣就漏了,他就完全塌了”;而有戲劇性的是,當老馬告訴他有機會可能拿到拍賣款止損時,他又神奇般地滿血復活“仿佛癟了的氣球又重新充滿了氣,連聲音也是飽滿清脆的”。這樣神來開放的結尾,把畢成功的性格,以及財富的虛妄本質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畢成功又重新充滿希望與激情的描述里,竟又無言地營造出一種悲涼、恍惚、戲謔的氛圍,留給讀者久久回味。

    《黃金城》在小說的敘述層面,也大量使用了河南與陜西方言,并尤其將河南方言的神韻取用于敘事中,但卻與《葉落長安》的敘事風格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目。比之《葉落長安》的簡潔生動、短句短段,《黃金城》的敘述與對話中選取了河南方言中幽默生動,尤其是畢成功擅長“糊弄”的一面,形成了靈巧的語感特征,并與時尚復雜的敘事結構相結合,在敘事方面完成了又一次對畢成功財富積累過程中“忽悠”的隱喻。

    總之,《黃金城》的敘事方式,即借助古代章回體小說常見的“按下不表”“話鋒一轉”實現的時空轉換與多維度、多視角的敘事,與河南方言特征的敘述,并不是獨立于文本之外而用功的,而是為表達好文本的核心主題而量身定做的。小說的主體敘事是對“畢成功的黃金城筑建史”的歷數,以及對社會發展進程中平民商業生活的現代史描寫,而小說的敘事結構則是作家對大時代下財富積累過程中道德漸失的批判。因此,這一講述方式本身就是小說主題的暗喻。

    結語:“西安城”系列作為一種敘事模式的意義

    回望百年,歷史的車輪是沉重而緩慢地碾壓過中國大地的,在有些時期,時代發展又是冰消雪化般迅速且了無痕跡的。在中國宏大敘事的文學作品里,不同時期的中國作家幾乎記錄了所有歷史大事件。而吳文莉以三部長篇小說寫一座城的120年變遷發展,寫這城里城外工、農、商、學各階層的平民,在中國百年歷史變革中的生存真相和心靈承受,把三十年來所有的創作力量凝聚于“西安城”系列三部長篇小說的構思與寫作,這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中是并不多見的。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對于《葉落長安》《葉落大地》《黃金城》三部小說敘事模式的一切討論都是建立在“系列作品”的意義之上的。也是因此,當本文進入“結語”部分之時,一切討論的結果也應該推導向“西安城”系列作為一種敘事模式的意義。

    “西安城”系列小說書寫歷史與時代的方式是實證又考究的,雖然三本書中對于歷史大事件的寫法不同,有時十分明確,有時又刻意模糊處理以表達平民視角,但仔細對比三部小說中的時間節點、人物年齡等信息,我們會發現“西安城”系列對歷史的處理幾乎沒有遺漏任何平民體驗下的西安城大事件,是絕對精細而準確的。這種寫法的難度遠大于偏向于戲劇沖突與想象性的寫作,但卻為小說的一切敘事奠定了可考證的敘事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系列作品概念下的“西安城”系列小說,為無限的文學主題提供了可探討的時間、空間坐標。即每當小說中的人物處于相同或者有相似性的時間節點與城市空間時,讀者就會不自覺地在系列小說中進行比對,這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模式。在系列作品中具有延續性與比對價值的設置,在獨立的單本小說中是符合時代、符合文學規律的情節,而在系列作品中則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西安城”系列小說用近百位生動的人物形象,大量可信的生活細節,讓中國平民的百年生存史真正意義地從籠統的概念里進入文學的領域,而“西安城”系列作為一種敘事模式的意義,必將伴隨吳文莉寫作歷程的前進,成為一個值得繼續關注與探尋的命題。

    注釋:

    ①②吳文莉:《葉落長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1年版,第1、3頁。

    ③吳文莉:《葉落大地》,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08—309頁。

    ④⑤⑥⑧⑨⑩13吳文莉:《黃金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456、1、16—17、26、44、107、4、6頁。

    ⑦實際上《黃金城》中劉蘭草講到的西安美食多數都只是她聽說、想象的,以小說前文的交代,這些美食并不是劉蘭草購買得起的。

    11[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7冊),玄奘譯,第771頁。

    12袁武振:《論1926年西安反圍城斗爭的歷史地位》,《西安聯合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網絡編輯:陳澤宇]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涩爱 |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91大神精品视频|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噜噜|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乳摇在线播放|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久久久66精品片|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