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許子東談劉紹銘:除了翻譯《一九八四》,他還有很多成就
1月4日凌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劉紹銘去世,享年89歲。
“香港目前的報道強調劉紹銘先生是《一九八四》的翻譯者,但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紀念的文學成就。”1月4日中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接通了澎湃新聞記者的電話。許子東是劉紹銘的同事。在許子東做嶺南中文系主任之前,劉紹銘曾是中文系主任和文學院長。
劉紹銘
許子東說,首先,很多人不知道劉紹銘是臺灣《現代文學》雜志和現代文學流派的主要發起人。臺灣文學有鄉土派和現代派,現代派的主要雜志就是《現代文學》。1960年,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這幾個臺大外文系的同學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當時的發刊詞寫:“我們打算分期有系統地翻譯介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并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我們如此做并不表示我們對外國藝術的偏愛,僅為依據‘他山之石’之進步原則……我們感于舊有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不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所以,我們決定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這段發刊詞就是劉紹銘寫的。許子東稱:“《現代文學》同人們在后來半個多世紀,對臺灣乃至整個華文文學都影響很大。”
大學畢業后,劉紹銘赴美留學,獲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威斯康辛大學、新加坡大學任教。也是在這一時期,他翻譯了大量文學作品,比如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還主持翻譯了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其中張愛玲那一章還是夏志清的哥哥夏濟安翻的。
“夏志清整本書里有一個核心觀點叫‘obsession with China’,批評中國作家太顧慮中國的問題了。劉紹銘譯本把這個觀點譯為‘感時憂國’。那么大家對此就很接受,因為‘感時憂國’在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傳統。”許子東說。
而除了翻譯家,劉紹銘在許子東眼里還是一個獨具一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是頗有成就的。香港、臺灣在1949年以后的散文主要是走了梁實秋、林語堂的路線。在香港最著名的是董橋,但董橋就寫文章推薦劉紹銘那一類的散文,它是比較學者型的,比較受英國影響,也有幽默,不像魯迅那樣是戰斗型的,也不像朱自清那樣是溫柔抒情型的。到了晚年,劉紹銘先生的散文是寫得很好的。”
最后,還要特別一提的是劉紹銘對張愛玲研究所做的貢獻。1970年代,劉紹銘在美國教書,夏志清曾拜托他給張愛玲找工作,因而劉紹銘那里也保留了很多張愛玲的書信。
“劉紹銘先生自己也是張愛玲研究的重要學者。2000年,他在我們嶺南大學開過張愛玲研究的會,他還請來了夏志清和王德威。”許子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那次會議很成功,最后出了一本《再讀張愛玲》,對后來的張愛玲研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