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韓建交30周年·品讀中國”座談會舉行 李洱出席并發言
近日,由中國駐韓國大使館指導,韓國外交部、文化體育觀光部支持,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與韓國亞洲日報主辦的“慶祝中韓建交30周年——品讀中國”座談會于在首爾舉行。韓國國會議員洪翼杓、黃熙、李容鎬、金潤德為活動致辭。亞洲新聞集團會長郭永吉,亞洲日報代表梁圭鉉、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首爾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孫燕、李少鵬及韓國社會各界人士、中國文化愛好者、中韓主流媒體記者近百人出席活動。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李洱等7位中韓代表參加座談會并發表演講。
“品讀中國”是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于2016年創辦的品牌文化講座,活動邀請韓國高校和文化界知名漢學家講述中國文化,讓更多的韓國民眾了解多彩厚重的中國文化和歷史底蘊,積極促進中韓思想交流與民心相通。此次座談會系疫情以來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首次線下舉辦漢學家交流活動,并進行網絡現場直播。為鞏固活動成果,還將出版《品讀中國》文集,收錄包括與會者在內約20位中韓漢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洱《期望深入對話》演講視頻截圖
中國當代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李洱則通過視頻向韓國學者和觀眾表達了自己從事中韓文化交流的心聲。
李洱在名為《期望深入對話》演講中回憶了自己與多位韓國作家深厚的文學情誼,指出中韓兩國文學一脈相承,都具有濃重的家國情懷,更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和情感上的契合。
李洱隨后在談到中韓文化交流時指出,在數千年的文化交流過程中,中韓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傳統,是兩國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間有著相同的文化根系,未來雙方要立足于兩國文化傳統,關注當代現實,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探討。
以下為李洱教授演講內容摘錄:
我去過兩次韓國。第一次是與莫言、劉震云、張悅然一起去的,參加亞非文學會議。據說亞非文學會議的源頭,是歷史上著名的萬隆會議。在那個會議上,我認識了許多韓國文學界人士,也看到了許多亞洲和非洲的著名作家,比如韓國著名詩人高銀。我與韓國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樸宰雨、著名翻譯家樸明愛、金泰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天,吃早餐的時候,莫言指著巴勒斯坦著名詩人達爾維什,對我說,那哥兒們將獲諾貝爾文學獎。達爾維什是巴勒斯坦建國宣言的起草人,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人。他后來與阿拉法特意見不合,對巴勒斯坦兩派的內斗非常不滿。對兩派的內斗,他寫了一首詩:“我們勝利了,一個民族現在有了兩個政府。他們互不講話。我們勝利了,但真正勝利的,是占領者。”不久,達爾維什就去世了。又過了四年,獲諾獎的卻是中國的莫言。他們兩個人,包括韓國詩人高銀,不管誰獲獎,都是文學的勝利。他們的詩歌與小說,都植根于古老的東方文明,并接著現代文明的洗禮。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的興衰,有著濃重的家國情懷。
因為我的小說《花腔》被樸明愛女士譯成了韓語,我后來又應邀到韓國訪問。這次訪問,我與韓國的作家有過兩次深入的對話。我深深感到,中韓兩國之間,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最重要的話題,就是民族的分裂給我們帶來的傷痛。在歷史和地緣政治的作用下,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常常會有身不由己之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三種時間之內,那就是歷史時間、自然時間和個人時間,與其同時我們也都擁有三種經驗:歷史經驗、自然經驗和個人經驗。這三種經驗糾纏在一起,成為我們共同的命運。樸明愛女士和樸宰雨先生為《花腔》寫下的評論文章,后來在中國著名的文學刊物《作家》發表了,現在已經成為研究《花腔》的重要文獻。《花腔》之后,我的長篇小說《石榴樹上結櫻桃》也被金順珍教授譯成了韓語。這是一部關于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小說,是最早涉及到中國鄉村的民族選舉和計劃生育的小說。在中國的計劃生育制度出現重大調整的今天,這部寫于2004年的小說,被批評家認為,帶有強烈的預言性質。
我在2018年發表并出版了長篇小說《應物兄》,它寫的是儒家文化在當代世界的命運。它正在翻譯成英語、意大利語和瑞典語,我也期待著它能夠早日與韓國讀者見面。而且我相信,這部小說會在韓國遇到它真正的讀者。因為儒家文化,無論對中國還是韓國,都是我們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我們言說于斯,也應該交流于斯。
我衷心祝愿會議成功,并期待著早日見面,有更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