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語翻譯家王智量辭世,曾花30年打磨《葉甫蓋尼·奧涅金》譯本
記者剛剛獲悉,1月2日18:47分,著名翻譯家王智量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去世,享年94歲。
熱愛俄羅斯文學的朋友一定不會對王智量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由他翻譯的普希金作品《葉甫蓋尼·奧涅金》堪稱經典,而他歷經坎坷不改初心的人生故事也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
王智量精通英語俄語,主要譯著有《葉甫蓋尼·奧涅金》《安娜·卡列寧娜》《黑暗的心》《上尉的女兒》《貴族之家》《前夜》《雙子星座》《貝殼》《萊蒙托夫敘事詩集》《散文詩·帕拉莎》《馬雅可夫詩選》《野天鵝》等30余部。在俄羅斯的普希金紀念館中甚至都陳列著王智量的譯本。2019年11月,當時92歲高齡的王智量榮膺中國翻譯協會設立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稱號。
“我喜歡詩,但我自己不會寫,所以才喜歡翻譯,用別人的靈感來抒發感情。翻譯的時候,就覺得它在替我說話。”王智量曾這樣說:“翻譯既是我苦難的源頭,也是我生活下去的力量,最終引領我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p>
比起小說和散文題材,王智量更喜歡翻譯詩歌。在他心目中,最心愛的非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莫屬?!斑@是俄國文學的皇冠,我怎么敢初出茅廬就去觸摸?”懷著敬畏與崇拜,他用了30多年翻譯這部詩歌——花10年心血翻譯初稿,又花了20年反復打磨。每次再版,他都不斷重讀原著,反復推敲細節,在書頁留下超多“補丁”。即使陷于饑餓的山村,他也沒有放棄,憑借堅韌意志和心中之火翻譯出外文詩歌的準確優美。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名著名譯插圖本版《葉甫蓋尼·奧涅金》序言中,王智量對“親愛的讀者朋友”說:“我期望得到你的批評意見,讓我在今后再做的校改中,把譯文質量進一步提高。”
王智量生于1928年6月,江蘇江寧人。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俄語專業。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歷任上海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高校外國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翻譯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曾獲俄國政府頒發的感謝狀。
他是新中國成立后普希金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一個詩體譯本譯者;主要著有《論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論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等;主編《俄國文學與中國》《外國文學史綱》《比較文學三百篇》等;創作長篇小說《饑餓的山村》。2013年出版《智量文集》14種,分為翻譯編、創作編、文論編和教學編。
2017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重新出版了王智量翻譯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上尉的女兒》,在“普魯斯特下午茶”沙龍上,九旬王智量在親友后輩的簇擁下追憶往事,哪怕再艱苦的歲月,他沉淀下的更多是達觀。
回想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智量用八個字總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彼l配到河北平山縣勞動改造,白天默默干活,晚上在燈光暗淡的煤油燈下,堅持翻譯《奧涅金》,沒有紙,就寫在糊墻的報紙、衛生紙或香煙盒上。饑腸轆轆時也沒有忘記翻譯。人家都覺得他魔障了,只有他知道,離不了這本書,他太愛這本書了,吃什么樣的苦都值得。
他的翻譯,一大特色,就是遵守原作的韻腳。在王智量看來,對原作的忠實,不僅要忠實于原作的意思和語言風格,且要保持原作韻腳,最大程度上還原普希金原詩的原味。
在王智量家的客廳里,有一幅他非常喜愛的作家屠格涅夫的畫像,題詞是屠格涅夫散文中的一句話:“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2018年央視綜合頻道《朗讀者》第二季播出,王智量上臺分享人生故事,幾乎印證了這句格言。
作為北大俄語系第一屆學生,王智量當時為了購買《葉甫蓋尼·奧涅金》,沒有閑錢,只能把西服上衣賣掉來買書。這件在其他人看來有些心酸的事,王老先生在現場回憶時神情卻透出得意,“我賣了好多錢”。在他看來,能用一件衣服換回一本心愛的書,好像占了天大的便宜。
書中有一句話:“操勞的白晝固然美好,黑暗的來臨也很美妙!”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正是王智量老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