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性是網絡文學評價的重要維度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從理論層面來看,評價體系的構建必然涉及何為文學的根本看法。比如,就傳統文學而言,我們強調從美學與歷史的層面進行評價分析,這是因為我們認為文學具有藝術性與社會性。對網絡文學的評價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沒區別,那么評價體系的構建就是個偽命題。如果兩者有區別,那么區別在哪里?只有搞清楚了這種區別,才能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從現實層面來看,則涉及應該賦予網絡文學何種文學地位、網絡文學如何發展的問題。一方面,一些人輕視網絡文學;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帶來的文學變革與社會影響力。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正確定位網絡文學,也有利于不斷促進網絡文學的發展。
就目前而言,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仍面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某些評價標準脫離中國網絡文學的實際情況。比如,曾有人提出應設立技術性標準,但實際上中國網絡文學可以說幾乎沒有技術性,不僅沒有西方電子文學那種媒介技術的運用,而且相比傳統文學,寫作的難度大大降低了,幾乎人人可寫。二是評價標準難以擺脫印刷文化視野,存在一定的“作品中心主義”局限性。三是評價標準并非構建在探討網絡文學根本屬性的基礎之上,缺乏學理性、邏輯性,一些標準相互之間存在交叉重合。四是某些評價標準缺乏可操作性,這是當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最突出的問題所在。
在構建評價標準之前,我們應首先明確網絡文學有什么本質屬性,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那么,什么是中國網絡文學的本質屬性呢?這需要在與傳統文學及西方電子文學的雙重比照中理解。在這種比照中,可以發現,中國網絡文學的特殊性在于交往性,交往性讓它既不同于傳統文學,也不同于西方電子文學。因此,我們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以交往性為基礎,將交往性作為重要評價維度。
傳統文學主要是個人化的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有意識地屏蔽交往性,視創作為個人的心靈獨語,追求人性的深度與形式的繁難。傳統通俗文學存在一定的交往性,但往往是通過說書、媒介改編等二次傳播機制來實現的。網絡文學大大強化了交往性,這是一種質變,表現為從印刷文化到數字文化的轉型,由此文學的生產、存在樣態與閱讀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在新媒介興起后,網絡上的文學作品是在人群交往中生產、傳播與消費的,這種交往性的性質、頻率是與以前大相徑庭的。由此,人類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文學行為模式,即文學這一事件總是在交流討論中進行。交往性也構成了中國網絡文學與西方電子文學的區別。西方電子文學強調交互性,這主要是就操作層面而言,即強調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由于追求媒介技術,它不僅有文學難度,也有技術難度,因此它是一種極為小眾的文學,這跟中國網絡文學突出的交往性顯然有本質不同。
交往性構成了中國網絡文學的本質,它帶來了文學觀念的變革。由于這種交往性,我們不能將網絡文學只理解成作品,它還包括了作品之外網友大量的交往,在這種交往中生成的本章說、間帖已經成為文學消費的重要內容。人們不僅閱讀作者寫的故事,也閱讀本章說,這真正讓網絡文學的生產變成了“維基百科式”的集體生產,同時也讓網絡文學成為一種在本章說不斷衍生中的“活文學”。這種交往性深刻地改造了作品,讓作品內部數據庫化了,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梗、段子或是情節要素。一些網絡小說從表面上看是長篇小說,實際上從內部已經被肢解為各種微型化的段落,這正是交往性深入改造文學的結果。既然交往性對網絡文學如此重要,對網絡文學的評價就必須從交往性出發,將交往性當成評價的重要維度。我們不能只停留于作品本身,而要將作品之外的交往活動考慮在內。一部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可能不是很高,但它也許促成了網友之間大量的交往互動,生成了各種精彩的本章說,并產生了正向的社會效果,那么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也可稱為優秀之作。為了對這種交往性進行評價,在操作模式上,就不能只是閱讀作品本身而作出評價,這是一種“脫網式”的評價。我們應當進行網絡民族志的考察,反映該作品交往活動的全部情況及其影響,將作品與作品外的交往結合起來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