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髯公”聞一多
關鍵詞:聞一多
說起聞一多的胡子,可大有來頭。1938年2月,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聞一多和200多名師生組成步行團,從長沙向云南昆明進發,歷時兩個多月。因為路途遙遠艱辛,沒有時間和條件剃胡子,聞一多便蓄起了濃密的大胡子。他對自己的新造型也很滿意,在寫給妻子的信中頗為驕傲地說道:“你將來不要笑,因為我已經長了一副極漂亮的胡須。這次臨大到昆明,搬出好幾個胡子,但大家都說只我與馮芝生的最美。”
到達昆明后,學生們半開玩笑地說:“聞先生該刮胡子了。”聞一多聽后不以為然,朗聲說道:“抗戰不勝,誓不剃須!”學生們都以為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聞一多先生卻認了真。他的胡須一直保持到抗戰勝利之前,共計7年時間。期間,他只是稍微修整邊角,但從未剃掉胡子。
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汪曾祺對聞一多的胡子印象深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胡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次,師生到石林旅游。聞一多含著煙斗,穿著大棉袍、布鞋、扎腳褲,坐在大石頭上歇腳的時候,學生幫他拍了一張照片。他看了十分滿意,裱到玻璃框里,到聞家拜訪的人看后都齊聲贊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聞一多得知消息后,喜不勝收,當天便前往住處附近的龍泉鎮,將留了7年之久的長胡須剃掉,以示抗戰勝利之喜悅。
剃掉胡須后的聞先生,顯得十分精神。院中的小孩看到他回來,都伸出大拇指,說道:“頂好,頂好!”有兩位學生在校舍南區遇見了聞一多,看到他換了新形象,當即決定給他再拍一張照片。于是,便有了那張不留胡子的聞一多的經典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