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要“論”更要“評”
不管是否有勇氣面對,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大眾文學閱讀的主要內容是網絡文學。到今年6月,讀者已達4.93億之巨。以文學豐富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而言,網絡文學不可替代。但是,“瑜不掩瑕”,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有些拉低網絡文學行業形象的問題不容忽視。例如在思想內容方面,格調不高,或者主題與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有偏差,甚至偶有違反出版法規的情況;在藝術性方面,存在知識性錯誤或者粗制濫造、語言文字差錯多,以及情節過于荒謬、故事邏輯混亂等。這在網絡文學中并非個別現象,而是在不同時期上線的不同類型作品中時有出現,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究其原因,既有網絡媒介先天的不足,也有主觀上的問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論評論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相比于傳統文學堅實的理論大廈和健全的批評生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的薄弱已成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當然,“沒有發揮作用”不等于“不想發揮作用”,也有可能是方法上的問題。綜觀現場,不乏一些“不科學”的研究傾向,例如,在方法和目標選取上,調用其他人文學科理論對網絡文學現象做學理化闡釋,具體的作品和現象成了“研究資料”而非正面研究的對象。這種方法作為“知識生產”方式當然毫無問題,但沒有回應“如何讓網絡文學越來越好”的社會期待。在評價標準方面,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形態,應當把一切傳統的標準和規范推倒重來;同時,把評論活動簡化成學術論文,缺乏在批評實踐中一針見血的勇氣等。
不得不說,加強理論評論建設,增強網絡文學評論的有效性,已經成為解決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重大課題。作為文學和文化生產的重要領域,理論評論與創作之間形成了獨特的依存關系。評論既以創作和作品為觀察、闡釋和對話的對象,創作也深受評論的啟發、引導乃至規訓。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因此被譽為“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事實上每個時代的文學也必然有與之相生相伴的評論力量、形式、標準和生態。從根本上說,評論與創作必須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才能真正實現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網絡文學理論和評論要各司其職,勿以“論”代“評”。網絡文學具有比傳統文學復雜得多的生產機制、屬性和功能,既有的文學理論體系已經不能完全涵蓋網絡文學。作為一塊新的學術領地,一批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學人積極進入網絡文學理論評論現場,他們基于媒介和數字人文學科、社會學、符號學、接受美學、女性主義等視閾下的研究產生了很多創新性成果,對于認清網絡文學的屬性和規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很多根本問題上尚未達成學術共識,這些研究成果也有令人眼花繚亂的一面。而從網絡文學生產和評論現場看,以理論研究代替批評更是一種普遍現象,“論”的成果明顯多于“評”的篇章。
我們知道,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是兩種目的不同的活動。“文學理論是對于文學的原理、范疇和判斷標準等問題的研究”,從而建構起關于文學的知識體系。文學理論在學術分析的基礎上對文學給出事實判斷和邏輯判斷,是客觀的和科學的。但文學批評與此不同,它是對具體的文學作品和現象進行審美判斷,所依據的是主觀性的審美標準。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評論,其基本理路是相通的:在文學理論的基礎上,用批評銜接并觀照創作和閱讀,以此對現場發聲。由此可見,針對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與評論有著目標和方法上的差異,研究重學理化,而批評重實踐性。通俗地說,文學理論解答網絡文學“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而文學批評要更進一步,回答“好不好”和“怎樣更好”的問題。顯而易見,文學批評對網絡文學的作用比理論研究更直接、更有效。
文學評論要回到文學的本體,發揮批評應有的作用。網絡文學深受廣大讀者喜歡,其吸引力來自對具體作品的閱讀。無論網絡小說與傳統小說存在何種差異,也無論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劇、游戲等“破圈”吸引了多少受眾,文學意義上的文字文本仍然是我們討論網絡文學時最根本的意義單元;即便是與傳統文學區別最大的交互性,也是基于和圍繞文本產生的。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在文學范疇內談論網絡文學時,主要的對象仍然是一部部網絡小說;作者和普通讀者期待的,也是如何給大眾提供好故事和提供什么樣的好故事,指向的是以文學作品呈現的具體層面。也正因為如此,網絡文學評論被歸入文學批評之列,而不是媒介批評或產業批評。
明確了網絡文學評論的本體身份,才能有效地討論評價標準問題。既然網絡文學對讀者的作用主要通過發揮文本價值來實現,那么網絡文學蘊含的文學功能才是批評首要關注的對象,其作為綜合IP的衍生價值只是從屬。這樣一來,網絡文學評價標準盡管不完善但并非完全闕如,只是我們基于網絡文學的特殊身份而不肯明言——假如我們把網絡文學看做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而這一新形式“新”在受到商業和媒介技術的影響,那么其大體的評價標準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常說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可讀性)的統一,再加上對產業性和媒介性(主要是媒介影響下的交互性)的評價?,F階段,主流社會對網絡文學的期待,仍然以能夠為讀者提供“三性”俱佳的作品為基本要求,網絡文學評論應當以此引導創作。
文學評論要敢于面向現場亮明觀點,不做“和事佬”。法國批評家蒂博代把文學評論分為自發的、職業的和大師的批評,它們在不同的接受圈層中起作用。在網絡文學中,批評的主體和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歐陽友權指出網絡文學批評由三股力量構成,分別是“關注網絡文學的傳統批評家”“面向文化市場的媒體批評者”和“文學網民的在線批評”,它們共同支撐起了網絡文學的批評場域。結合文學研究與評論的不同功能分析,三者都要對網絡文學進行審美判斷,所不同的是,傳統批評家和媒體批評者的評論負有歷史的和社會的責任,其標準是建立在集體審美之上的,雖然顯現出主體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審美理性,體現出鮮明的歷史感、價值感、時代感和公共性;但以跟帖、點擊、打賞等形式存在的“文學網民的在線批評”是隨性的個人表達,并不主動負擔歷史的和社會的責任,體現著私人化的審美情趣。
網絡文學被稱作“讀者的文學”,大眾的興趣和愛好是影響作者創作的關鍵。在資本的誘導下,一些寫作者不惜放棄文化堅守以迎合讀者的趣味。雖然我們不一定固執地堅持精英的、雅化的文學觀,但基于社會責任,網絡文學評論要合理看待專業的、職業的和大眾的批評之間的差別。而無論哪種批評,都要像馬克思在致格奧爾格·洛美爾的信中指出的那樣,“要嚴格地以事實為依據”,從現場、從現實出發來發現問題,用美學的和歷史的標準評判作品,真正能夠做到好處說好、壞處說壞。既要摒棄那種不進網絡現場、不讀作品的所謂的批評,也要避免過度闡釋;不僅要避免“存在即合理”的偏狹判斷,更要能夠針對“如何存在才是合理的”提出意見。
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文學價值及其審美表達與資本和技術之間的力量博弈。平衡文學、技術和產業之間的關系,是網絡文學行業引導和管理中的關鍵。理論評論要有志于用“論”來普及網絡文學知識,更要用“評”來引導創作,從根本上提升網絡文學發展質量,從而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