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二十大精神書寫廣東文學新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把握世界大局和當前形勢,科學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在描繪戰略藍圖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解決發展路徑上又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是指引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綱領性文獻。報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飽含深情,滿懷自信,極大地鼓舞了黨心,鼓舞了民心,鼓舞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斗志,鼓舞了全國文學界勇攀高峰的信心。
自10月16日上午組織集體觀看開幕盛況以來,廣東省作協連續多次召開黨組擴大會議、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專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學習中宣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電視電話會議、全省傳達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會、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電視電話專題會議以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擴大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措施。11月2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全省文學界傳達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會議,全省文學界380人參加。11月8日,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國作家協會黨組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措施。11月21日,傳達貫徹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主席團第三次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精神。制訂《廣東省作家協會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總體工作方案》,向全省文學界印發《廣東省作家協會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目前,全省文學界迅速興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廣東省作協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全部工作的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周密謀劃部署,團結引領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文學的力量。
一、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學習培訓。堅持原原本本學習,把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章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大會期間和近段時間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相關文件結合起來,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一體學習、一體貫徹。通過召開黨組會議、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黨支部學習交流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深刻領悟大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堅決貫徹大會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面向會員作家、網絡作家、青年作家等組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培訓班,分層次分階段進行輪訓。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為平臺,組織專業力量,深入闡釋大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新時代文學創作實踐,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理論成果。持續推出文學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報道,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融媒體傳播方式,開設專題專欄,采用訪談、短視頻、講故事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策劃主題,努力增強宣傳報道的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結合開展深調研和“新時代山鄉巨變 文學與你同行”紅色文學輕騎兵活動等文學惠民活動、文學系列志愿活動,統籌組織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緊密聯系基層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的思想和工作實際,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使廣大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二、確保正確導向,促進精品創作。圍繞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的部署要求,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強化精品創作。加強統籌謀劃,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廣東題材,組織創作一批精品力作。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潮州、粵西、粵北分別設立“新時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踐點”和“到人民中去”職業道德教育和文學服務示范基地,深化作家深扎、蹲點創作。積極落實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精品創作扶持項目,精心組織“廣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風物”主題創作、“鄉村振興、山鄉巨變”主題創作、“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主題創作、“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創作等。對重點創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集聚優質資源,強化精準調度,做到關口前移,通過召開選題論證會、作品改稿會、創作推進會,加強內容審核把關和審美導向把關,多管齊下打造精品力作。
三、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學評論。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部署要求,要在融通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中有所創新和突破,為構建新時代富有嶺南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作出新貢獻。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打造粵港澳文學評論高地。遴選馮娜、徐詩穎、賀江、楊璐臨、王金芝、陳勁松、朱郁文、徐威、楊湯琛等一批青年評論家,組織撰寫廣東青年批評家叢書;遴選王洪琛、付祥喜、劉茉琳、李建立、李俏梅、李敏銳、林潔偉、林培源、林馥娜、胡紅英、鄭煥釗、郭冰茹等為第二屆簽約評論家,圍繞廣東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文藝思潮、文學發展態勢確定評論選題、研究任務,進行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的評論、推介,形成評論與創作良性互動的局面。聯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暨南大學辦好中國報告文學研究院,遴選張陵、李朝全、劉瀏、溫明明、張麗軍等評論家開展中國報告文學名家創作暨報告文學“廣東現象”研究,整合國內外資源,打造一流的報告文學創作和研究基地。組織由陳春聲、黃天驥、陳永正、劉斯奮為學術顧問,由張培忠、蔣述卓為總主編,由彭玉平、林崗、陳劍暉、紀德君、陳希、賀仲明為執行主編和分卷主編的強大學術團隊,聯合攻關、集體編纂5卷200萬字的《廣東文學通史》,形成客觀、科學、公正的廣東文學通史研究成果。組織編纂《廣東文學藍皮書》,推出廣東文學發展年度報告。抓好《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編撰工作,加強文學組織機構發展研究。
四、把握重大機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的部署要求,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南沙建設的戰略機遇和中國作協把“推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作為工作重點的有利時機,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鍛造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的要求,啟動第二批廣東青年文學粵軍“百人工程”,聘請文學名家以“一帶二”的方式進行扶持培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的生力軍。創新合作機制,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工作,深化與港澳臺作家的交流協作。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雙年優秀論文”評選,評選出丁帆、陳劍暉、孫紹振、李建軍、林崗、吳俊等首屆獲獎評論家,樹立標桿;探索設立“大灣區文學排行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組織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的向心力、凝聚力。拓寬平臺載體,加強文學傳播。依托地緣優勢,探索建立與東南亞國家文學機構的常態化合作機制,拓展與世界華文作家的交往交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密集的資源優勢,探索建立海內外作家駐校制度,加大對大灣區作家作品譯介力度,使更多優秀文學作品進入國際出版市場,加快推進廣東文學走出去。
五、加快硬件建設,提升文化供給。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切實加強廣東文學事業硬件建設,為實施高品質文化供給提供物質基礎,強化供需對接,提高文學普及效率。廣東文學館作為“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和“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為定位,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大本營,建設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學創作研究基地、文學培訓教育基地、文學國民閱讀基地、文學融合創意基地。文學館計劃于202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積極利用廣東紅色文學資源,通過修繕入選“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筑”的文德路紅樓,用于長期舉辦“廣東左聯作家陳列展”,大力宣傳廣東左聯作家事跡,做好嶺南文學文物保護工作,傳承嶺南文學優良傳統,加強珍貴典籍搜集、挖掘、保管、研究、開發、利用,推動建立紅色文學教育基地。
六、堅持守正創新,深化機制改革。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從全國、全省大格局、大視野中謀劃廣東文學工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努力破解影響和制約廣東文學的體制機制問題,推動廣東文學持續繁榮發展。加強溝通、迎難而上,加快推進廣東文學館、廣東文學院統籌設立,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主力軍。推進文學創作專業職稱制度改革。根據《關于深化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廣東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相關政策,積極推進文學創作專業職稱評審實現“三個突破”(即突破會員身份的限制,不再要求申報職稱必須是省、市作協會員;增設網絡作家評價條件,拓寬新文學群體申報文學職稱渠道;取得重大成果的作家可破格申報高級職稱),讓改革惠及廣大作家朋友。針對基層作協普遍存在的“三無”(無編制、無經費、無辦公場地)、“四不”(重視不夠、體制不順、基礎不牢、能力不強)問題,推動實現點上突破、整體推進,逐步解決基層作協困難問題,盡快打通制約文學事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始終把服務基層、夯實基礎作為工作重心,構建暢通穩定的作協工作體系,落實配備地市作協專職人員。支持廣州、深圳、東莞建強建好市級作協,指導其他市縣作協實事求是謀發展。
七、加強黨的建設,發揮組織效能。深刻認識作協首先是政治機關,政治性是第一屬性,講政治是第一要求,必須時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文學和作協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團結引領廣大作家聽黨話、跟黨走,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建設讓黨放心、讓作家滿意的作協機關。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始終不渝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自覺尊崇黨章,增強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牢記“五個必須”,杜絕“七個有之”。認真落實新一輪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在廣東省作協下設的專業委員會和主管的文學社團探索建立功能性黨支部,實現基層文學組織黨建全覆蓋,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和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突出政治標準選人用人,著力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馳而不息整治“四風”,持續營造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干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躬逢偉大時代是莫大歷史機遇,投身偉大事業是莫大歷史榮光。廣東省作協將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強大動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和堅定,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和擔當,只爭朝夕抓好各項工作,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在新的趕考之路譜寫華彩樂章。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