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IP改編任重道遠 ——評《三體》動畫
近日,《三體》動畫在B站播出,打響了科幻IP“三體”系列影視化改編的“第一槍”。該劇上線首日破億,創造平臺在線觀看人數新高的市場熱度,反映出觀眾對經典科幻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的極大熱情。然而,隨著劇集內容的展開,這部作品的口碑卻迎來了持續下跌,豆瓣評分從7.2分下降至6.3分,更有超過半數的觀眾給出了差評。
實際上,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并不容易,甚至一度是創作者們屢屢“翻車”的“重災區”。此次《三體》動畫的口碑走勢再一次印證了中國科幻IP改編之路的任重道遠。從未上線時的翹首以待,到開播后的褒貶不一,《三體》動畫雖然“高開低走”,但也給審視當下中國科幻IP的改編路徑提供了窗口,為同類型的創作沉淀了經驗和啟示。
打造中國式科幻,動畫改編的得與失
《三體》動畫所改編的“三體”IP,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中國原創科幻IP。其在影視化過程中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展現出了豐富的中國元素。這部作品延續了原著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嘗試透過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去理解宇宙和人類存在,傳遞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是《三體》動畫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也是較之于以往諸多科幻作品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對中國風格的彰顯,《三體》動畫在場景搭建和特效制作等方面同樣下了不小的功夫。創作團隊對于視聽影像爐火純青的掌控力,更讓整部作品在鏡頭設計、場景轉換以及敘事節奏等方面有著不少的亮點。除了一些復雜場面的調度和部分人物肢體動作的僵硬等細節問題,這部作品呈現出來的視聽水準整體尚佳。
可以說,《三體》動畫在宏觀層面構建出了大的故事格局,微觀層面也用頂尖的視聽技術和手法進行了精心雕琢與打磨。但是,這部作品之所以出現口碑上的兩極分化,問題的一大癥結在于“中觀”層次上的意義彌散。這種“彌散”體現在故事劇情與原著情節設定的脫離。《三體》動畫的故事從原著的第二部講起,大篇幅使用字幕概述故事前情,葉文潔等核心人物也因為劇情的刪減而變得臉譜化。這既招致了“原著黨”的不滿,同時也讓部分觀眾始終難以進入故事情境,或是迷失在“摸不著頭腦”的劇情之中。
此外,《三體》動畫還陷入了“炫技”的泥淖,致使故事欠缺足夠的敘事邏輯和意義深度。動畫每集內容篇幅在30分鐘左右,理應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上做到扎實緊湊,其卻在原本有限的篇幅中塞入了一堆與主線劇情關聯不大的動作場面和“奇觀化”的視覺橋段,包括ETO刺殺羅輯的追車戲、ETO幸存成員的集會儀式、羅輯抵達面壁者會議的鋪墊等。這些密集的感官刺激雖然能夠調動觀眾情緒,但卻大大壓縮了內容的信息量,使得整部作品呈現出膚淺空洞之感。
科幻破“壁”,既是“技術活”也是“腦力活”
科幻IP影視化改編的目的在于打破科幻圈層的“壁壘”,將原本相對小眾的科幻內容通過影視這一大眾藝術走入社會主流視野之中,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科幻世界的巨大魅力。但是,科幻破“壁”并非易事,其不僅需要過硬的影視技術,也十分考驗創作團隊基于科幻文本進行再創造的能力。此番《三體》動畫口碑的分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在“技術呈現”與“內容創造”之間的顧此失彼所致。
作為一門“技術活”,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對視聽技術有著極高要求。當下,科幻IP的主要來源是科幻小說,在這種以文字為媒的藝術形式里,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包裹于高度抽象化的文字之中。無論是對于外星文明的幻想,還是未來科技的想象,這些遠在“人類日常經驗”之外的事物,都需要借助于制作水準遠高于一般影視作品的特效手段進行呈現。無可厚非的是,《三體》動畫憑借高質量的視聽技術,較好地還原了原著的一些“名場面”。不過,對于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而言,僅僅是精巧華麗的外殼是遠遠不夠的,值得推敲的故事劇情、人物和內涵同樣不可或缺。
也正因為如此,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同樣是一門“腦力活”。創作者將科幻IP轉化為影視作品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進行內容的復刻和轉譯,而是需要根據影視藝術的創作規律進行深度的再創造和再闡釋。一方面,科幻IP從文學文本到影視文本的轉換,要對原著結構、敘事和人物角色進行合理調整。《三體》動畫的原著多達90萬字,受制于內容篇幅等因素,其選擇從第二部原著的故事切入,卻在無形中給未曾讀過原著的觀眾設立了較高的觀看門檻。
另一方面,對故事內核的詮釋也是科幻IP影視化改編的一大重點。對于人性和社會的反思,是一部優秀科幻作品必不可少的內核。能否在改編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和理解原著的內核,并準確傳遞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成為衡量改編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而從《三體》動畫已播出的劇情來看,其由于刪減了大量主干情節,反倒模糊甚至偏離了原著的內核,也難怪有不少觀眾不買賬了。
講好中國故事,科幻IP改編要走出自己的路
在國產影視市場中,科幻題材是尤為稀缺,卻又備受關注的類型之一。在市場供給關系不平衡的現實情況下,基于科幻IP改編而來的影視化作品成為了重要的供給源。這些作品既承載了觀眾對于國產科幻影視作品的期待,更承載了彰顯中國風格、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這也要求中國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必須要走出自己的路。
不可置否,《三體》動畫在一定程度上邁出了“中國式科幻”的新步子,其在人物形象和場景設計上都盡力凸顯了中國元素。例如,羅輯、史強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動作和思維,帶有著典型的東方特征,作品中呈現的生活場景等也充滿著中國符號和元素。但是,其在骨子里卻雜糅了“好萊塢”風格。無論是其情節中密集的感官“爽點”,還是對于外星文明入侵地球和正邪對立的簡單故事設定,均暴露出了其較為明顯的改編套路。
實際上,對于中國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而言,不能單單地把中國風格和氣質作為故事的“背景板”,而要將帶有中國價值的思考融入作品的底層邏輯之中,傳遞出對于人類、世界和宇宙問題的中國哲思與洞察。此外,中國科幻IP的影視化改編要走出自己的路,還需要進一步搭建高度自主且成熟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從而更好地把控劇本改編、資金運作、拍攝制作、宣傳發行等諸多復雜環節,力求讓每一個創作環節都能夠忠于原著內核,為作品注入中國價值、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