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如何成為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自2018年提出倡議以來,得到粵港澳三地文學界的積極呼應和中國文學主要機構和大家的鼎力支持,發展勢頭令人欣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年度高峰論壇連續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已經成立,不同形式和規模的研討會、座談會、培訓班接連不斷,多個重要文學期刊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專輯專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的創刊更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不僅在構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短期內獲得了文學界廣泛的共識,創作上也出現了不少成果,還從概念探討階段進入了理論建構階段,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從另一個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構建,也為粵港澳三地文學增加了影響力。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輪廓已經初步顯現,如何成為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我認為,除開作品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還需要大膽創新。也只有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在中國文學大家庭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為中國文學的發展繁榮做出獨特的貢獻。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也是生命的動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一個全新的命題,既是中國文學版圖的一部分,又要有所創新,突破內部和外部區域的界限,換言之,需要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嶺南文化突破粵港澳三地的內部界限,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向世界,建構自己獨特的敘事和話語體系。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使命和擔當。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是嶺南文化的實踐。嶺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是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先民從中原大地來到嶺南開墾拓荒,不僅完整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傳統基因,還因為生存的需要長期吸收當地和外來的元素,不無拓展,不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源源不斷為中原文化輸送新的元素,也不斷地對外擴展。這些元素就是開放和包容,兼收并蓄,敢為天下先。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不僅豐富了內涵,也拓展了外延,形成了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色,又通過港澳這兩個特殊地區,傳播至世界各地,繼續不斷吸納創新。滋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嶺南文化,本身就是創新融合的結果。此一豐富多彩的文化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時參考借鑒。
其次,是改革開放的經驗。中國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不僅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世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深遠影響了世界的格局變化。港澳回歸祖國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也是在此一背景下國家發展強大的自然結果。港澳地區在回歸前后深度參與改革開放,不僅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深度融合和規則逐步對接,也大大促進了港澳與內地人民的深層了解。更為重要的是,粵港澳三地成為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科技全方位的接觸、交流和融匯的巨大試驗田,使得中國文化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創新,而通過這塊試驗田,中西文化有了更加真實深刻的相互理解。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交流運動,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論總結;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故事,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書寫,卻恰恰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生長、創新的土壤。
第三,是粵港澳三地的融合。雖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居民交往密切,極大程度地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認識,但是,港澳特別行政區適用的制度畢竟跟內地不一致,而港澳長期與內地的分離,依然存在思想觀念上的隔閡,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粵港澳三地融合到最終建設成為一個人心相通、觀念接近、規則對接、經濟融合的大灣區,是一項巨大的制度創新工程,這也是大灣區文學發展的豐富素材。而文學最能貼近社會、體現民情、表現人性、觸動人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作為其中的紐帶,應該擔當起構建人文灣區共同精神家園的歷史責任。我們一直認為,只有建立起公認的共同精神家園,大灣區的建設才能畢其全功。
第四,是傳播模式的創新和傳播范圍的拓展。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顛覆了過往的傳播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作為中國區域文學的后起之秀,應該先行先試,全面總結港澳在國際傳播上的先進經驗并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和網絡優勢,更好發揮港澳地區既有中華文化自身特色又比較容易為世人理解接受的話語體系的作用,在文學傳播模式上尋求更大的突破,以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同時,通過港澳這兩座橋梁,大灣區文學可以更好地與其他國家的文學進行深層的交流,吸收更多的外來元素,拓展創新的空間和能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要在中國文學大家庭里異軍突起,彰顯其存在價值和意義,就應該以港澳文學在一個更加國際化環境下生長的過程為觀照,拓寬我們的視野,而且必須在中外文學交流中扮演一個更加積極而關鍵的角色,必須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擔當更大的責任,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其他國家現代化的共性,又有結合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的特性,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這正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目標:創造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一種新形態,成為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交流的先鋒隊,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