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現場掃描:一域文章標新格
    來源:文藝報 | 朱郁文  2022年12月23日08:43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香港作家葛亮的《飛發》和深圳作家蔡東的《月光下》分獲中、短篇小說獎。而稍晚公布的第七屆郁達夫小說獎終評備選作品,同樣有葛亮和蔡東的名字。葛亮原是南京人,后在香港讀書、工作,在大學教書、做研究之余寫作;蔡東是山東人,碩士畢業后到深圳一所高校教書并寫小說。像葛、蔡這樣由內地而灣區,通過寫作為人所熟知的作家并不鮮見。

    “流動性”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生態異于別處的一個突出特點。從老一輩的張欣、詹谷豐、鄧一光、南翔、楊克、鮑十,到目前比較活躍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如香港的周潔茹、程皎旸,廣州的魏微、王十月、鄭小瓊、王威廉、周朝軍,深圳的徐東、謝湘南、郭爽,東莞的丁燕、塞壬,佛山的盛慧,中山的馬拉等等,這些散布在珠三角的作家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份,很多人南來后曾輾轉于珠三角多個城市;澳門作家雖多為土生土長,但大都有著內地求學、工作的經歷,灣區文學生態的“流動性”在這些作家身上盡顯無遺。

    與此同時,灣區也在不斷孕育著本土的作家,廣東地區從“四零后”的劉斯奮、何卓瓊,“50后”的郭小東、孔捷生,到“60后”的張梅、梁鳳蓮、世賓,“70后”的林淵液、張況、黃金明、黃禮孩、彤子,再到“80后”的陳再見、林俊敏、陳崇正、林棹、林培源,“90后”的梁寶星、索耳、路魆,以及香港的李碧華、黃碧云、馬家輝、董啟章,澳門的廖子馨、袁紹姍等等,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嶺南文化的浸潤和滋養。

    四十多年來,這片神奇的土地催生了一大批以文學為志業的人,同時也為當代中國文學貢獻了諸多新的元素。作家們用一個個鮮活、生動、帶著溫度、勇于探索的文學文本,講述著“中國故事”,書寫著“中國奇跡”和“中國經驗”,成就了灣區多元雜處、異質共生、搖曳多姿的文學生態圖景。

    描繪這個圖景有幾個突出的文學板塊不能不提。張欣作為南方都市文學的引領者,幾十年筆耕不輟,穩健輸出“廣州故事”,其小說擺脫了傳統鄉土敘事的束縛,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都市感”。其后,張梅、鄧一光、吳君、蔡東、盛可以、黃碧云、潘國靈、周潔茹、程皎旸、太皮等作家筆下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為背景的城市書寫,構成當代都市文學的重要一極。曾幾何時,作為“打工文學”重鎮的珠三角為時代貢獻了獨特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文本,其影響遠遠超過文學本身,如今一批有溫度、有情懷、接地氣的工業題材作品,續寫著后工業時代的勞動者傳奇。一直占據優勢的網絡文學近年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平臺有了更多“出海”機會,作品的IP衍生開發帶動了文化產業,作品的海外輸出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文學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與此同時,《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橫琴——對一個新30年改革樣本的5年觀察與分析》《中國產業脊梁——疫情下順德制造業困境與突圍》《命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為什么是深圳》《千里馳援》《守護蒼生》《嶺南萬戶皆春色》等一批報告文學,聚焦小康工程、中國建設、改革開放、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展示中華精神、大國擔當和新時代成就,引起強烈反響。富有“粵味”和“嶺南風”的本土題材創作,在長時間的斷層之后于近年迎來井噴,彤子的《嶺南人物志》、梁鳳蓮的《羊城煙雨》、林培源《小鎮生活指南》、洪永爭的《搖啊搖,疍家船》、林棹的《潮汐圖》、阿菩的《十三行》、陳冠強的《有竹人家》、陳再見的《出花園記》、陳繼明的《平安批》、厚圃《拖神》、馬家輝的《鴛鴦六七四》、葛亮的《燕食記》、陳志峰的《陶片》等小說,展現了粵語方言和嶺南風物進入文學文本所帶來的“驚艷”效果,而最近幾年興起的以灣區作家為主力的“新南方寫作”,在一種異質性的文化經驗中,暗含了南方文學的新走向。此外,本土文化與“他者”文化的彼此映照、相互激發,催生出更多“回望式”文本,鮑十的《生活書:東北平原寫生集》、王威廉的《聽鹽生長的聲音》、丁燕的《沙孜湖》、鄭小瓊的《玫瑰莊園》、黃燈的《大地上的親人》、葛亮的《北鳶》、盛慧的《外婆家》等是作家在有了南方經驗之后書寫北方的典范。

    我們看到,大灣區在帶來新的市場經驗、新的社會治理經驗和新的文化交流經驗的同時,也為當代文壇提供了新的文學經驗。在與以往不同的城市敘事、工業敘事、移民敘事、底層敘事、科幻敘事和南方敘事中,灣區文學的時代性、現場感、未來向和現代精神突出地表現出來,樹立起自身的格局和獨特性。

    良性的文學生態不僅是作家的“百花齊放”,文學刊物在其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純文學期刊“四大名旦”之一的《花城》,不斷創新,積極介入文學現場,近年來開辟的“藍色東歐”“域外視角”“花城關注”等欄目,引起較大反響;《隨筆》一向側重深層次的歷史、思想、文化的挖掘,素有“南有《隨筆》,北有《讀書》”的美譽;《作品》開設的“經典70后”欄目,致力于推動“70后”作家的經典化,先后長篇幅刊發十余位“70后”作家論;《廣州文藝》開設的“都市小說雙年展”“后浪起珠江”,致力于推介都市文學和新銳作家;《詩歌與人》曾先后推出“70后”“中間代”“完整性寫作”等詩歌概念和專題;同樣堅持民間立場的《中國新詩年鑒》也是當代中國詩歌史的一份重要文獻;《香港文學》和《文綜》作為與內地聯系較多的香港純文學雜志,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成為內地、港澳臺及海外華文文學交流的重要平臺。此外,廣東紙媒與文學的互動也值得一說,《南方都市報》主導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羊城晚報》主導的“花地文學榜”年度盛典,在華語文學界影響甚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灣區文學界應時而動,積極作為。《作品》雜志推出“粵派批評·廣東實力派作家研究”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專號”;《香港文學》推出“大灣區文學獎小說特輯”“嶺南風小說專輯”;《廣州文藝》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詩人專輯”,開設“新南方寫作論壇”欄目;《特區文學》開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地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聚焦”欄目;《華文文學》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峰會”特輯,《粵海風》常設“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觀察”,《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常設“粵港澳文學瞻巡”“粵港澳經典重讀”“粵港澳大灣區作家評論小輯”等多個專欄。各個刊物動態觀察、追蹤灣區文學,將作家作品放置在灣區整體性下進行觀照,擴大文學的傳播與交流。

    擴容“文學空間”,構建“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當然少不了文學活動。近五年,灣區各地紛紛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青年文學研討會、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大灣區文學周、網絡文學大賽等,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工作坊”,灣區文學生態漸成雜花生樹、方興未艾之勢。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灣區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狀態,以一個個閃著新質光芒的文學文本開創一種審美的、藝術的、想象的空間;灣區文學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態面貌,開啟時代新篇章。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第100页|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国产视频精品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6热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一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A片带套| 国产精品2019|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久久精品*5在热|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久久99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免费精品久久天干天干|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99精品视频观看|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