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達中國式現代化使命,寬闊影視發展本土化道路 ——評《本土化:中國影視的文化自覺》
“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是彰顯中華民族精神與氣質的文化共識,也是新時代影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使命擔當。加強中國影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構建中國影視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是“立得穩,講得好”的重要基石。知名學者胡智鋒先生所著的《本土化:中國影視的文化自覺》一書,深刻剖析了中國影視文化本土化自覺建構的歷史沿革、現實境遇與未來面向,飽含時代律動和理論智慧。
以新時代觀照光影七十載的文化意義與思想意蘊,彰顯鮮明“時代品格”。該書自覺呼應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篤信中國影視文化事業的意義與價值,叩問中國影視本土化的前路與方向,并給出立足實踐的答案,而非傳統書齋式的“紙上談影”。該書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影視行業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為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安不忘虞,該書進一步提出了在全球化、媒介融合的新語境下,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傳播力迫切需要提升的新環境下,中國影視應當高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扮演怎樣的角色?秉持怎樣的理念?可見可感,這一“問題清單”內化于作者的系統性思考之中,作者有針對性地提出在新全球化復雜多樣的背景下,中國影視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定走“本土化”的道路。
鑄就時代精神,把握歷史主動,引領中國影視高質量發展。該書數次以“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關切話語指出當前影視行業內外部問題、風險與隱憂。向外看,自入世以來,中國影視本土化進程中存在的困難挑戰遠遠多于發展機遇,內容擠壓、技術碾壓以及文化傳播“逆差”等問題始終存在。向內觀,媒介融合時代呈現出新格局、新業態、新面貌的同時,也帶來中國影視行業內部傳統與現代的陣陣“迭代之痛”。誠然創新是必然趨勢,但市場風險、宣傳風險、社會風險、技術與藝術風險時刻考驗著尚未成熟的中國影視行業。如何突破“內外交困”的復雜局面?作者以舉重若輕的姿態、獨具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提出了堅持“三品”合一(“宣傳品”“作品”“產品”)、祛除“四媚”(“媚洋”“媚俗”“媚利”“媚雅”)、把握“五時”(“時代”“時尚”“時下”“時機”“時段”)等關鍵詞。可以說,該書立足中國影視發展實踐,力圖探明精品力作的生產傳播規律,兼備方法論與價值觀,對影視行業堅定走好本土化道路具有生動有效的引領價值。
之所以強調該書“生動”,源于理論建構的自覺性和理論話語的原創性。在文藝研究領域,“本土化”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又常談常新的命題。該書的主題立意、行文架構與遣詞造句緊扣中國影視實踐,達到了“研究問題”與“結論呈現”內核一致、互為闡釋的效果。同時,該書理論話語的自覺提煉也集中反映了作者站在中國影視學科發展高度的系統性思考與回應“新時代新問題”的務實品格。具體看來,該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以及“話語體系”三個層面漸次展開。在學科體系方面,作者指出當前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的發展面臨三大新環境:新全球化,影視行業的大發展、大繁榮,“雙一流”建設。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創新方面面臨新挑戰。在方向性的判斷上,作者強調人文性、科學性、創新性,對應提出要處理好本學科“與實踐”“與高校教育”“與其他相關學科”三大關系問題,總結為要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兼容并蓄的開放姿態、自足而先進的理論價值、務實而有效的實踐精神四點追求。在學術體系方面,作者面對中國特色學術理論建構的時代命題與本土化道路選擇,面向未來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發展,重點提出了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提高理論成果的權威性、指導性和建設性,對應提出要加強理論隊伍建設、理論陣地建設以及激勵機制建設的具體方案。在話語體系方面,作者以堅持本土化理論創新為核心,立場鮮明地提出“文化自覺的中國路徑”戰略,以電視美學論、影視文化論、觀念論、傳播藝術論等主要研究領域為框架,富有創造性地闡述了話語體系的創新觀、本土觀和價值觀。
未來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的發展一定是植根于發現理論、創新理論,完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在這個意義上,《本土化:中國影視的文化自覺》對于我們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影視發展的方向與要義、系統把握中國影視強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它無疑是中國影視行業從業者、管理者,以及專家學者的案頭好書。
(作者系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