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兵遠行 向老兵致敬
2022年12月1日凌晨1時,敬愛的陸柱國老師駕鶴西去。受疫情影響,未能去同老人做最后的告別。望著照片上陸柱國老師微笑的面龐,往事一件件涌上心頭。
那是1998年11月22日,陸柱國憑借影片《大進軍——席卷大西南》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獎。我知道,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刻苦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陸柱國是解放戰爭后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年代他是隨軍記者,跟隨部隊轉戰各個戰場,從那時候起,他的執著和認真就已經體現出來。上世紀50年代,為了追蹤報道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況,他在“南昌號”軍艦和解放一江山島的部隊生活了幾個月,而他的耳聞目覽和第一手資料也都成就了他的小說《踏平東海萬頃浪》和電影《戰火中的青春》。其中戰斗英雄郭俊卿女扮男裝的事跡被他巧妙地嫁接在《戰火中的青春》里高山與雷振林的傳奇故事中,兩人的愛情征服了一代觀眾。
1958年,陸柱國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為一名專業編劇,陸柱國寫故事的能力很強,而且是有名的“快手”。有一次,廠里有一部片子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及時投拍。廠長陳播找到陸柱國說,你能不能趕快寫一個本子救救急,現在廠里等米下鍋呢。陸柱國接受任務,十幾天后,他交出了劇本《海鷹》,這個本子經導演嚴寄洲之手,拍成了一部非常經典的影片,這也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我軍海戰片。很多觀眾都對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組合贊不絕口,蔚藍色的大海,威武壯觀的魚雷快艇編隊劈波斬浪的畫面更讓觀眾癡迷。雖然是急就章,但這部影片卻不是拍腦門的作品,它同樣來自作者厚重的生活積累。陸柱國此前在海軍部隊采訪,跟著部隊訓練,從一名旱鴨子練就了一身出海不暈船的本領。談到《海鷹》時,陸柱國總是要說,他很慶幸自己寫出了海軍戰士對祖國的忠誠和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指的是影片后半部分,魚雷快艇沉沒后,船員們在海上漂流,最終回到祖國的過程,一些評論員和研究者認為這段節奏比較緩慢,不如前半部那么“好看”。但陸柱國卻從沒有動搖過自己的這個觀點。今天,我們從陸柱國創作的整體風貌來看,不難理解這正是他堅持的塑造英雄、歌頌理想的原則。
上世紀80年代,陸柱國擔任了八一廠副廠長,在宣布任職命令的會議上,陸柱國作出承諾:他將暫時放棄自己的寫作,在任期內,自己不寫劇本。全身心地投入抓廠里的創作。在藝術創作上,他提出向平庸宣戰。他借調瀟湘廠的吳子牛來廠里拍《晚鐘》。吳子牛是當時正在崛起的第五代導演中的一員,剛剛拍了《喋血黑谷》。陸柱國對他的創作風格十分欣賞。吳子牛對《晚鐘》也是充滿期待,他帶著攝制組,在西北的荒漠中奮戰大半年,拿出了樣片。片子送回廠里,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與反對的意見針鋒相對,引發了一次有關創作觀念、方法的大討論。影片修改多次才得以通過,卻只賣了一個拷貝。后來《晚鐘》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銀熊獎。
陸柱國任上,八一廠不僅拍了《巍巍昆侖》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也拍了《虎年奇案》《無槍槍手》等娛樂性較強的影片。這些影片也都帶有一定冒險的味道。有的也受到過批評。但是陸柱國卻從未后悔做這件事。他認為探索與追求精神永遠是藝術前進的動力。
陸柱國任職期間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沒有寫作一部電影劇本,然而他卻毫無保留地扶助年輕人成長。這一點,文學部的年輕編輯們都深有體會。
卸任領導職務后,陸柱國又愉快地回到編劇隊伍。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大進軍》系列中《南線大追殲》的編劇工作。這是繼《大決戰》之后,八一廠承接的中央軍委又一重大任務。四部片子由四位編劇擔綱,陸柱國是其中之一。有了廠領導的歷練,陸柱國深知一部劇本從文學劇本到最終成片有多難。他在創作劇本時就考慮未來影片的拍攝難度,包括怎樣節省資金。為此,他盡可能不寫或少寫重裝武器機械轟鳴與千軍萬馬的大場面,而用巧勁來表現戰爭,例如用火把、夜景來表述人員眾多的行軍場面,用小部隊在密林中的穿插表現“追殲”過程。影片結尾處有一個特別有意味的場面,一簇簇火把從四面八方壓向海灘,敵軍一步步向海邊撤去,最后被一個火把組成的圓圈圍在了海邊。這個經典場面,實際從劇本就開始孕育了。《南線大追殲》還有一個難點,是兵敗青樹坪,這是我軍歷史上有名的“敗仗”。由于輕敵還有各種客觀原因,我們的戰斗沒能達到預期,且部隊出現了較多人員傷亡。像這種內容,在以往的戰爭片中并不多見,尤其在表現我們偉大勝利的影片中。但陸柱國還是寫了這次走麥城。有了這場戲,人們對于革命勝利的曲折性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完成了《南線大追殲》后,因為另一位編劇身體狀況不好,未能及時完成創作,陸柱國臨危受命接下了《席卷大西南》的劇本創作,又當了一次救火隊長,這一次留給他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劇組已經在等米下鍋。《席卷大西南》的歷史背景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多。陸柱國把影片的重心放在人物塑造上,對人物語言的推敲細致。影片中有一個槍斃逃兵的情節,寫的是部隊到南方后,有戰士逃跑,被追回后,團長要槍斃他,此時鄧小平來了,他問戰士為什么逃跑?戰士回答“吃不慣大米”。就是這句臺詞還引起了一個小爭論,當時劇組有人認為“吃不慣大米”就開小差,完全不夠分量。建議把詞改成“不習慣南方生活”。官司打到王曉棠廠長那里,王曉棠說,你們先別急著改詞,好好想一想編劇為什么這么寫?其實在現場讀一讀這兩句話,兩句話的短長、高下就對比出來了,一個直白、書面語濃,一個含蓄、口語化,也更符合人物身份、更有味道。就是這個劇本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劇本獎,可謂實至名歸。
2007年,陸柱國獲得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的獲獎感言非常平實:“電影是拍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觀眾是看電影,不是看劇本的。正因為我深諳這個道理,所以我才安分守己甘居幕后。”陸柱國守的是編劇的本分。
2015年,在中國影協舉辦的“創作無愧于民族和時代的文藝精品——編劇陸柱國作品懇談會”上,陸柱國最后發言說:“是部隊養育了我,是戰爭教育了我,是戰友成就了我。有人說我描繪出人民戰爭的雄奇畫卷,但這雄奇畫卷是描繪不完的,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將會繼續描繪下去!”
這段話可以看作陸柱國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他的承諾:他是一名戰士,要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陸柱國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今天,我們送老兵遠行,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