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清末大變革時期的日記手稿本
筆者手中藏有一組七本日本明治時期的《懷中日記》,日記記錄時間從明治三十三年到明治四十五年,即1900年—1912年。
這段時間,從歷史的角度看,對應的是帝國主義大肆侵略我國的12年,是革命運動興起并推翻封建王朝的12年,是清朝衰亡關鍵的12年,也是中國社會制度徹底變革的12年。因此這些日記十分珍貴。經過日文專家的翻譯,筆者對其中內容進行了深入了解,從里面精選出記錄有重大事件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一
日記中記錄:“明治三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公歷1900年6月17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天氣:晴(頁眉印有,明治二十九年的今天,天津帝國領事館開館)在此之前,大清國義和團,匪徒起義,清政府討伐未果,我國(指日本)與俄、英、美、意、德等列國各自出兵,保護公使館及僑民,以至于同清政府發生沖突。大沽炮臺轟擊列國艦隊,戰端開始,最終占領該炮臺。”又記:“明治三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公歷1900年7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天氣:晴去村公所參加第一屆郡會議員選舉,我投票選小川原平,開票結果,遠藤淳治郎當選。聯軍攻陷天津,我軍(指日軍)最先登城。”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8日),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聯軍以義和團運動為借口對中國發起武裝侵略戰爭。
天津之戰,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前哨之戰。但因清朝廷態度搖擺不定及指揮不力,聯軍得以長驅直入京師(今北京)。從海上侵略天津和北京,必經大沽口,這是天津的門戶。為了保衛大沽,清政府早就在這里修建了炮臺,4座炮臺共有大炮170門,由天津總兵羅榮光統領2000人駐守。經過激戰最終失守,京津門戶就此洞開。天津和北京直接暴露于侵略者的炮口之下,侵略者在奪得大沽口后,迅速向天津市內增兵。最后,侵略者用大炮、炸藥攻破了天津城墻,占領了天津。7月14日,天津城落在了侵略者手中。這是這段日記的背景。
二
又如:“明治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公歷1905年5月27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天氣:晴 今日起,日俄兩艦隊激戰,擊沉敵艦17艘,捕獲5艘,敵中將司令官被俘。明治三十八年六月二日(公歷1905年6月2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天氣:晴 慶祝日本海海戰大捷,夜里提燈游行。”
這便是1905年5月27日的對馬海戰(日本稱:日本海海戰)。戰役以日方大獲全勝而告終,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三分之二的艦只被摧毀,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方僅損失三艘魚雷艇,這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之一。此役,俄國艦隊完敗。駛入對馬海峽的38艘俄國艦船,沉沒21艘,被俘7艘,中立國扣留6艘,逃跑途中損失1艘,包括司令官羅杰斯特文斯基在內的6000多人成為俘虜。對馬海戰的完敗,使得曾經處于世界前列的俄國海軍一蹶不振,海戰的失敗動搖了俄國沙皇的統治。日本通過此戰進入了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
這些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史料。
三
較具標志性的內容還有:“明治四十五年二月十二日(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天氣:晴 清朝自去年八九月左右起革命爆發,盡管發生了很多騷亂,終于在本月皇帝頒布了退位和共和政府組建的詔書。”
清朝末年,特別是最后的兩年,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運動逐漸興起,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風暴席卷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乾隆裕皇太后在內外交困、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頒下一道旨意——這也是清朝統治者頒布的最后一份合法文件,隆裕太后代宣統帝溥儀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王朝276年的統治就此結束。清王朝的滅亡,是中國封建王朝徹底崩潰、封建帝制結束的標志,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一組七本《懷中日記》,全部用日文記載,通過這些日記,利用背景資料還原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發生在我國相關的歷史性事件,每一件都驚心動魄,充滿刀光劍影。這些日記手稿更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史料,是歷史的見證,非常珍貴。在筆者看來,這可以算是文物級別的藏品。
(作者為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徽章部秘書長,河南省紅色收藏委員會副會長,《徽章世界》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