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關于尋找的故事
《掘地》這篇小說,可以說是一個關于尋找的故事。首先這個標題就隱含著“尋找”這個潛臺詞——掘地干什么?當然是找東西了。找什么東西?讀者或許會被激發起種種聯想,譬如,考古?尋寶?盜墓?尋找某個機密?
當然,實際上是找人。牧羊人楊有祿失蹤了。圍繞著這個核心事件,兩路人馬開始沿著完全相反的道路展開了不屈不撓的尋找。之所以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是因為兩者的目的不同。趙寶菊是要尋找活著的、不知為了什么躲到不知世界上哪個角落里去的楊有祿。而這個尋找的實質,則是尋找一份別無所求,只要平安穩定,哪怕粗茶淡飯,日復一日的生活。而公安局在尋找什么?公安局在尋找楊有祿的尸體,一具仿佛被吸入宇宙黑洞一般難以打撈的尸體。換個流行的說法,叫做尋找真相??偠灾粋€堅定執著地尋找活人,一個執著堅定地尋找死尸。
這構成了小說的所謂內在驅動力。當然對于一篇小說來說,光有動力還不夠,還得有阻力。那個深達六十米、狹不容身的黑洞,構成了尋找死尸的阻力,也在渾然不覺間支撐著另一路人馬尋找活人的動力。小說就這么糾結扭曲著前進。直到最后兩路人馬居然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在這個曲折而糾結的過程中,作品想要著力表現的,就是尋找的艱難。在生命中,你真正想要尋找的東西,總不是那么容易找得見的。尋找的過程中充滿了種種困難、欺騙,意想不到的艱難險阻,尤其是那種堅持和懈怠之間的從不停歇的搏斗,更是讓你的尋找充滿了痛苦和猶豫不決。以致當你最終找到當初的目標時,已經幾乎體會不到什么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就我個人的人生經驗來說,常常有這種體會,以致上升為一種人生哲學。
但人們來到這個世上又總是要尋找些什么的,就像八十年代的一首老歌所唱的:多少面孔,恍然隨波逐流,他們在追尋什么?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
所以我給這篇小說一個完滿的結局,公安局克服重重阻力,找到了尸體,找到了他們想要的真相。而趙寶菊雖然沒找到活的楊有祿,卻找到了老梁。這也算是對尋找者的一點恰如其分的安慰。
感謝《花城》雜志社從眾多自然來稿中眷顧了這部中篇小說,感謝《中篇小說選刊》使之與更多的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