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之瓷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之作,其工藝集歷代官窯之大成而自成面目,此與景德鎮“唐窯”有關。
“唐窯”的督陶官,乃清代陶瓷藝術名家唐英。
唐英(1682—1756),字俊公,沈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他7歲進私塾讀書,15歲任內務部員外郎,在養心殿工作,也算是雍正帝的親隨。唐英能文善畫,書法篆刻皆有造詣,他的書畫多次被雍正贊譽為佳作。
陶與瓷是兩類不同物質,先有陶,后有瓷,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唐代前的單色釉瓷器拙樸實用,欣賞價值不大,經宋元明三代,單色釉漸變漂亮,但雍正認為還不夠精致,便把此意告訴唐英。雍正六年唐英被派往江西景德鎮主持窯務,他想以其審美意識來完成雍正交付的重托。當時景德鎮已為制作陶瓷之重鎮,早在清初順治帝時,巡撫郎廷極就以督造陶瓷精品而聞名,世稱“郎窯”。康熙時,年希堯(年羹堯之弟)奉命制造陶瓷器具,易名“年窯”。47歲的唐英赴任后,曾惴惴不安,茫然不曉,而后對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各項工藝有所熟悉,親加試驗,并體恤和獎勵窯工,終于摸索出一套方法,使瓷器面目煥然一新,呈現出雋秀爾雅、工麗嫵媚的造型,雍正帝對一改康熙時瓷器渾厚古拙之風,大為欣賞。
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乾隆亦是一位迷戀陶瓷的皇帝,他對唐英非常看重,委以重任,由唐英繼續主持景德鎮之瓷器燒制工作,景德鎮瓷器已易名“唐窯”。唐英在主持“唐窯”時,決心在復制宋代五大名窯上再次仿古創新。于是,小型仿生瓷成了乾隆時期的新瓷品,唐英知道乾隆性喜動物與植物,他便以鶴、鹿、雞、鴨、螺、瓜子、核桃、蓮子、荔枝、樹根為造型,精制了一大批動植物的仿瓷小品,如制作的瓷鴨,既惟妙惟肖又可在手中把玩,深得乾隆喜愛;唐英設計的粉彩荔枝,造型酷肖,幾近亂真,讓乾隆愛不釋手。
關于瓷瓶,雍正時的造型已精美大氣之極,達到了“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的藝術境界。如何帶來新的驚喜,唐英費盡心力,他一方面把自己對書畫的審美情趣融合進去,另一方面他又顧及乾隆好大喜功、追求奢華奇巧的心理,終于燒制出十幾種新型釉彩、十二個開光于一身的“各色釉瓶”,在工藝難度上更上一層樓。如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蘆瓶、鏤空云龍紋夔鳳耳轉心瓶、粉彩天藍釉開光大套瓶、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等佳作。在釉色上更是異彩紛呈,白粉青、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鱔魚黃、蛇皮綠、郎窯紅……讓各式瓷器濃艷明麗得奪人眼目。
唐英在景德鎮御窯廠前后十八年,與窯工們結下深厚友誼,他以“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語而出之”,其身心與陶人的悲歡離合在一起,這才獲得精制陶瓷的第一手親歷經驗,唐英還虛心求教,敢于藝術創新,終于成為清代制瓷第一人。
在今天流傳收藏的精美瓷器中,唐英親手參與制作的傳世作品為人看好,他為自己燒制的仿古銅青綠浮雕夔龍開光石紋釉詩文壁瓶、青花蒼龍教子詩文觀音瓶、墨彩詩文水盂皆精致大氣。唐英離任十二年后,以古稀之年重訪景德鎮時,當地窯工與百姓隆重夾道歡迎,他見此盛況,自吟道:“青絲染霜回故地,何勞鎮民夾道迎,衰翁有負眾家恩,關外孑身吾陶人?!?/p>
更為可貴的是,唐英將其近二十年的親歷,寫成了《陶成紀事》《陶冶圖說》《陶人心語》等書,不僅介紹中國瓷藝的仿古與創新,而且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文獻,尤其是《陶冶圖說》詳細記錄了瓷器生產的二十項流程,成為中國有關陶瓷工藝過程的第一部系統著作。他也被譽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史上最牛”的督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