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系列訪談 張玲玲:邊走邊尋覓
編者按:
“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是浙江文學院推介文學新人的重要舉措。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12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
“我一直都想寫東西,但我不敢去把寫作當成一份職業”因為在那個年代,僅憑寫作養活自己實在太不容易了。但一個人如果真的有了創作的沖動,那又有什么能攔得住她呢?
《看不見的房客》是我接觸張玲玲的第一篇作品,這部作品是以第一視角發生。其中,“男朋友”是真實,“鄰居”是虛化。這種虛實相結合的手法,正是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
“那段時間,我作息混亂。到了周末,因為沒有時間約束,也更加沒有規劃。雙層遮光窗簾常年拉著,屋子一直處于黑暗中。”
看到這段描寫時,我很驚訝。因為這跟我曾經的一部分生活經歷很相似。我大膽以為這是一種租客心態。當生活空間是租來的,是明碼標價、有期限的時候,當所有生活用品精簡到一個行李箱就完全能夠放下的時候,時間似乎被拉長了。有段時間,我也是租客的時候,我一直在等待晚上,內心似乎是拒絕白天的。因為白天的陽光太吹毛求疵,看那剛拖過的地上,只要一干,總會有一兩個淺淺的拖鞋印。所以我不知道有人說白天適合打掃的依據是什么?我更加喜歡黑夜。真到了黑夜,我又會被鄰居回來時的聲音打擾。我到底在等待什么?還是我只是喜歡用等待這個動作,來證明自己在正確地浪費時間。在這無限的循環之中,我似乎失去了一切與外面世界的必然聯系。只獲得了一種叫做“耐心”的東西,于是我眼前一亮,祈禱著這種獲得不那么易逝。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上天眷顧。我成功了,就像小說最后寫的那樣“好像自己在經過了無數次、無數次的失敗后,終于能夠打贏這回合一樣” 。
曾經有過記者從業經驗的張玲玲,有著更善于發現的眼睛。當人們被日漸成為習慣的生活催眠后,生命最初時的那雙水晶鞋已經再難尋覓。但張玲玲把記者和作家這兩個身份串連起來,形成了一種超越外在形式的觀察角度。所以她的作品更“心靈化”,但這種心靈化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貼著現實,貼著人物的。
張玲玲,女,1986年生于江蘇, 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曾獲2016 年浙江省文學之星優秀作品獎以及浙江省百家內刊精短篇小說獎,作品入選2016中國小說學會中篇小說排行。小說散見于《作家》《十月》《山花》《西湖》《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2019年出版小說集《嫉妒》。
訪談:
中國作家網:在杭州做了7年記者,同時與家人分離。雖說這可能會產生寫作的動力,但期間是否有過困惑和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如果有,這是不是也是其他作品創作的情感屬性?
張玲玲:前者是職業,后者是處境,二者都并不絕對產生寫作的動力,但也可以這樣說:寫作冀求分離,某些職業訓練則對寫作有益。有過您說的情況,至少開始有,但小說仍根植于樂觀,它是積極的行動。
中國作家網:有了記者的身份,在創作時會不會著重于觀察某種職業,或者某個群體?
張玲玲:不會。我寫過商人,但就一篇。可能多數作者都這樣,希望自己的小說疆域遼闊,納入更多的人類樣本,更多的生存形態,更多的心靈模型,但問題在于,我們能寫的、擅寫的其實極為有限。
中國作家網:在你看來,城市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鄉村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隨著現在進城打工人日益增多,或許出現了新的愛情模式。你有沒有想過離開舒適區,進行新的發掘?
張玲玲:坦白說,我不覺得城市和鄉村的情感故事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是故事展開的空間。雖然就普遍意義而言,城市是陌生的因緣際會,而鄉村是熟人社會,可能城市的情感生活略微脫離了生存的基本訴求,但這絕非定理,因為城市和鄉村并非既定不變,故事的形態取決于具體的人。
同理,我也不認為今天的打工人群增添了新的愛情模式。人們離開故土,四處遷徙,留下或離開,這是我們說了又說的流民故事、離散文學,它甚至構成了二十世紀小說的基本母題。
就像是城市或鄉村的問題一樣,真正的差異在于具體的人,在于具體的人對于愛的差異化理解。可是今天,我們通過廣告、短視頻、公眾號、電視劇甚至科普節目理解什么是愛,其結果最終是趨同。真正動人的愛是罕缺的,更多是像加繆說的——人們黏在一起,卻不深究愛是什么。
愛需要創造,越是動人的愛,越是需要偉大的創造。現實教化作者——是,但許多現實也不過是對過往文本的拙劣摹仿。另外,愛涉及和他者之間的關系,但今天你能看見的,更多是無限膨大的自我。
寫作沒有舒適區,寫作是“訓練、服役”(露易絲?格利克語)。過往文本無法被復刻,而新的文本又混沌難明。寫作體驗就像我們的生命體驗:哪怕你祈盼停滯不前,問題也會登門造訪,表面越平滑,問題越棘手。你只能保持警覺,從不停止你的疑慮和尋求。
中國作家網:一部短篇作品,反復修寫六次。對同樣的一個故事如此打磨,支撐你這樣做的是怎樣的心理路程?
張玲玲:想寫好、盡力寫好、怎么也寫不好。
中國作家網:在小說創作時有怎樣的習慣?是每天寫一點,還是集中一個時間段專心把作品完成?
張玲玲:工作時我一般有了想法就會盡快寫掉,主要是擔心層出不窮的意外事件,辭職后我給自己每天規定一定額度,但實際上不大容易做到。
中國作家網:你是如何處理創作素材的?我們知道短篇小說對創作素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你是如何做到盡可能避免“入不敷出”?
張玲玲:除了最開始的幾個故事,一篇小說的既有素材永遠不夠,它需要尋求,需要想象。一個短篇小說再怎樣也不可能大過一部長篇對于素材或經驗的消耗。但里爾克說,一生到頭,說不定能寫幾行好詩。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即使篇幅最小的短篇也需要你調動全部。必須枯竭,必須用盡,必須走至底部,才有新的涌現。
采訪后記:
“愛情”永遠是屬于文學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情”。那么到底是時代造就了“愛情”,還是“愛情”催生了時代呢?是“每個遇見都是命中注定”,還是“我們都只愛陌生人”?我們對尋找“愛情”的執著是否本就是一種不存在的因果?
的確,“愛情”現在似乎變成了“大同”的東西,因為人類的成長軌跡越來越相似,人們的期望也越來越雷同。本是屬于個體的“愛情”現在變得越來越群體。也越來越圖片化,就像是快餐店的廣告圖片,永遠都是那么新鮮,那么誘人。也像蛋糕店里的蛋糕,雖然模樣不同,但是味道都一樣了。但在張玲玲的作品里,又把“愛情”還給了個體。但同時她又說出一個觀點,就是好的“愛情”應該建立在創造的基礎上,而并非只是是黏在一起。
與愛情并肩的,我想就應該是生活了。說句俗話,生活就是過日子。人每天都在過日子,只有當生命消失后,日子才算是終結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日子都像從天邊奔來的滾滾浪濤,不由分說地,把你推向下一個期待。絕不會半途而廢。
寫作是一種挖掘,每一鏟子下去,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你看到的就是泥土的樣子。一部作品完成以后,修改是避免不了的動作。在我看來,小說如同鉛筆素描。在大的明暗確定以后,把大刀闊斧的地方再描繪得柔和一些,再把筆觸和筆觸之間的縫隙填上。當我看到張玲玲曾經對一篇作品進行了六次修改之后,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能做到呢?答案是不能。
寫作如同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假。日常的生活太千頭萬緒,人們在熟悉的生活中,目光所及都染上了一層邊緣堅硬的紋理。而寫作的發生,就像是站在自家的窗口,面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景物時,突然感覺血流加速了,溫度升高了。
這篇訪談的名字叫做“邊走邊尋覓”,但這個尋覓并不是向外的,而是通過外在的事物,向著自己的內心出發,這條路是艱辛的,也是孤獨的。寫作始終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