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他耗時10年,記錄“云朵上的民族”的遷徙與回歸
“我因大地震后發起的‘羌繡就業幫扶計劃’來到高山羌寨。沒想到,與夕格羌人、與‘釋比’貴生一家就此結緣。更沒想到,我的生活方式與拍攝方向,會被一群原想去‘救助’‘幫扶’的高山村民所改變,反倒受到他們的救助和幫扶。”攝影家、電影導演高屯子說。
12月3日下午,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十年尋羌》系列新書在美羅城SFC上影影城舉行首發式。“‘尋羌’,尋的不僅是羌,更是每個人心中的根?!毙麄骱笊系倪@句話引領觀眾走進影廳。
羌族,因習慣將村寨建于河谷或山腰,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在四川汶川、理縣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帶,羌人們世代在這里居住,繁衍生息。汶川大地震后,重災區汶川縣龍溪鄉夕格羌寨被破壞嚴重,已經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2009年,當地羌人離開家園,遷徙至邛崍的南寶山定居。
《十年尋羌》包含紀實電影、紀實攝影、非虛構文學三種形態,高屯子與他的拍攝團隊歷時10年完成,真實記錄了夕格、直臺兩個羌寨的700多位村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寨遷往他鄉,九年后回鄉祭拜祖先、迎請祖神的歷程。遷徙與回歸路上,人與祖先、人與鄉土、人與祖神的悲歡離合,令人感慨動容。
此次首發的《十年尋羌:人與神的悲歡離合》為非虛構文學影像書,包含88幅圖、10萬字;《十年尋羌》收藏級攝影集采用觸感特種紙,收錄100幅圖、9萬字,分遷徙與回歸、羌在深谷高山、最后的釋比三章,由三獲“最美的書”稱號的設計師許天琪、彭怡軒設計。
高屯子對這一主題的記錄從震后夕格羌寨的第一個春節開始。十年間,沿著夕格羌人的足跡,他和攝制組穿行在高山深谷、城市鄉村。
在夕格羌人的新住址南寶山,有寬敞的房子、平坦的公路,有水電、網絡,還有大片生長著的茶葉。政府補貼加上耕種收入,村民們的生計不愁。作為羌族文化的傳承人,“釋比”楊貴生和楊永順不僅走出大山,還帶著羌繡、羊皮鼓到成都、北京,又去了香港,感受現代都市的繁華。
高屯子發現,不論到哪兒,楊貴生總愛翹著鼻子、撮著嘴,左右扭著頭,嗅城市的空氣。高屯子知道,在他們內心深處,始終忘不了深谷高山上逝去的親人和曾經的家。
按照高屯子的計劃,十年之后,他們要再回去尋找這群羌人。就在將要期滿之際,2017年底,他接到楊貴生的電話。侄女楊彩琳的去世,對這個70歲的老人觸動很大。他想回一次夕格。2018年初,數十名羌人再次回到夕格,拜祭祖先,他們的歌聲在蒼茫山谷間回響。這便是《十年尋羌》記錄下的后半段故事。
在新書中,高屯子寫道:“如果你有緣與這本書相遇,你會發現……我所展現的,是蒼茫歷史時空背景下,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那些尚存一絲歷史余溫和鄉土氣息的村寨里,敬天法祖、耕種勞作的‘羌’,是現實與理想在我心中疊化而成的影像?!?/p>
“我用10年時間,用影像和文字去記錄、書寫高山之上的羌人,只是想靜靜地向這個世界講述:在岷江上游高山羌人的生命里,還流淌著遠古歌謠的余音;在他們的內心里,還有著對天地、祖先的敬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還延續著古老而溫暖的四季風俗?!备咄妥诱f,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從來沒有斷過,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坝羞@么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沒有信仰可能嗎?如今,科技不斷發展,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人與天地,人與祖國,人和祖先、父母的關系不會變,這是中華文化的傳承?!畬で肌瘜な裁??尋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p>
新書首發式上,上海三聯書店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達成長期線下合作。未來一周,上海三聯書店還將聯合上影集團、上海圖書館共同舉辦《十年尋羌》新書發布系列分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