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學術林中路
《學術林中路》 陳子善 陳 丹 編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
這本《學術林中路》是《現代中文學刊》所刊懷念中國現當代文學學人之文的匯編。書名系從海德格爾的“林中路”之說轉化而來,收文起訖時間則為2011年至2021年。
《現代中文學刊》創辦于2009年8月,由原《中文自學指導》改名,是一份研究中國近代以來文學和文化的學術刊物,迄今已走過13個年頭。在這13年里,除了刊發各種學術研究成果,凡有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具有影響力的海內外學人逝世或適逢誕辰百年,《現代中文學刊》都會及時作出反應,或推出紀念專輯,或發表緬懷篇章,追憶他們飽滿的生命和謹嚴的治學經歷,探討他們不懈的學術追求和杰出的學術成就。之所以堅持如此安排,堅持以這些方式向逝者致敬,既是《現代中文學刊》的題中應有之意,也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開了以往學術刊物一般不刊登悼亡文字的先河,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一個特色。
在這13年里,《現代中文學刊》先后推出了賈植芳、錢谷融、夏志清、樊駿、范伯群、吳福輝、馮鐵(Raoul David Findeisen)等中外學者的紀念專輯,也在“特稿”“學術隨筆”等專欄發表了紀念錢鍾書楊絳夫婦、王瑤、徐中玉、王信、張毓茂、張恩和、王富仁等多位學者的文章。這些已經遠去的前輩或同仁的大名,凡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想必都如雷貫耳。而就我個人而言,只有錢鍾書楊絳夫婦僅通過信,未見過面,其他各位都有幸認識,甚至有經常請益聆教之雅。編發紀念他們的這些文字,也使我重溫了與這些前輩或同仁的交往,他們的音容笑貌又歷歷如在眼前。這也是我特別看重這些深情之文的原因。
這些深情之文,既生動展現了李商隱所說的“平生風義兼師友”,也提示我們學術需要傳承,學術更需要發揚。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說,這些長長短短的紀念文字的作者在學術研究上也大都卓有建樹,他們的回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領會、感念逝者的道德文章,從中汲取在學術研究中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進而有助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在這些懷念文字的作者中,錢谷融、曾華鵬、朱德發、王信四位前輩也已經離開了我們,他們的遺作又具有了雙重的紀念意義。而對廣大讀者來說,他們對逝者的人品文品未必了然,這些情真意切的回憶文字,篇篇都是感人肺腑的散文佳作,正可引導讀者更真切、更全面地去認識逝者,獲得一次難得的文學閱讀體驗。因而,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
我始終認為,學術不是冷冰冰的,學術是有自己的溫度的;學術刊物也不應該是冷冰冰的,也應該有自己的溫度。《現代中文學刊》已在這方面做了自己的嘗試。今年是我主編《現代中文學刊》的最后一年,《學術林中路》的編輯出版,對我13年的編刊生涯,既是一個紀念性的回顧,也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