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一切都經由“他們”發生 ——《金釘子》創作談
沈念,湖南岳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燈火夜馳》《夜鴨停止呼叫》,散文集《大湖消息》《世間以深為海》《時間里的事物》,長篇兒童小說《島上離歌》等,歷獲魯迅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華語青年作家獎、高曉聲文學獎、三毛散文獎、萬松浦文學獎、湖南省文學藝術獎、張天翼兒童文學獎等。
這幾年,我在湘南、湘西的山區走訪多。因為是從省城下去的,經常會有鄉鎮干部陪同走村串戶。每次遇到年輕的鄉鎮干部,稍加熟絡后,我都會問到他們的業余生活是如何度過的,并向他們推薦閱讀。他們就會與我倒“苦水”: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意思是日常工作和突然蹦出的工作都忙碌不過來,哪還有時間讀書。
“穿針人”的苦惱我能懂,是理由也不是理由,我依然要勸讀。推薦最多的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和《小鎮喧囂》兩本書。前者聲名鼎沸,無須贅言;后者是一部博士論文,聚焦鄉鎮運作機制,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的是某鄉鎮基層組織和農民的工作與生活實態,是一段理解性敘事,并非已經消逝的事件與過程的原版回放。我的本意不是要他們看中國故事,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故事的創造者;我的一個愿望是,他們既然站在上升的大地之上,身在基層,最應該做有常識的人,也應該成為傳播常識的人。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山鄉巨變,鄉土的人世間發生了太多變化。要把事情做得更好,這就需要人擁有更廣更高維度的常識。鄉土大地枝繁葉茂,也葉落歸根,“現代”和“現代性”屢被提及,但最根本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的現代性如何落實,其過程就是建立常識的起點。鄉土中國已然呈現出與過往有大不同的圖景及多種可能性遠景,寫作者的新鄉土意識應該是從常識的構建切入的。
《金釘子》只是我一個系統寫作中的一角,它先露出水面,接受讀者的點評,也是一次幫我進行常識的校正的跋涉。滿懷改革和脫貧致富之愿的石昱東,必定參與未來鄉村發展改革的年輕人施宗文、夏甘午,他們不順暢的境遇、起伏的遭際、奔走的勞碌、糾結于心的無奈、永不熄滅的理想之光,是在這片土地上真實發生著的。一切都經由“他們”發生。而我希望經由“他們”,去呼喚人們對常識與理性的珍視與奔赴。
對一個寫作者而言,來自大地的經歷和經驗,永遠都不會過時,永遠都是最新鮮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