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本土優秀譯者的培養是關鍵
11月26日,“翻譯中的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國際傳播高層論壇暨《他山之石》與《中學西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西部會議中心召開。百余名專家學者以“翻譯中的中國文學”為主題,就“漢學家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中國文學的海外受眾與文明互鑒”等5個議題深入探討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方法和路徑,為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獻計獻策。
會上,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上海市世界文學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新團隊負責人朱振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結項成果、“漢學家中國文學英譯研究三部曲”中的《他山之石》《中學西漸》在會上首發,另一本《歸異平衡》即將出版。
會上,朱振武談到,“有西學東漸,自有中學西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學文化具有多樣性,才能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長久以來,在中外學者持續的艱辛努力之下,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進程向前邁了一大步。
《他山之石》《中學西漸》在會上發布,《歸異平衡》即將出版。
蘇州大學教授季進則指出,“三部曲”的出版對于我們厘清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與中國文學研究、海外漢學、世界文學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漢學家為世界各國人民建構了一個關于中國文學文化的想象空間,是中外文學文化交流對話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漢學家群體在幫助世界更好地認識、了解中國,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上功不可沒。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勤、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盧敏、復旦大學教授王建開、南京大學教授劉云虹分別圍繞殘雪小說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中國當代作家徐則臣作品譯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幾個關鍵概念與問題芻議以及莫言作品在法國的接受度等相關議題進行探討交流,并對漢學家群體有力促進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給予高度評價。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離不開漢學家們的艱辛勞動和付出。一代代漢學家們通過翻譯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傳播中華文化,塑造了客觀全面的中國形象,讓世界看到了多位、立體、真實的中國。
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與會專家看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的實質性提升,除了依靠漢學家群體的譯介,充分利用國際漢學資源和市場媒體的宣傳作用,還應重視我國優秀譯者的培養和翻譯理論體系的構建。
中國外文局譯審、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認為,中國文學外譯任重道遠,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學需要關注讀者視角,當務之急是培養中外譯者,強化中外合作,擴大譯者圈。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提出,講好中國故事,最根本的是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當代文學、學術著作翻譯成外國語言。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中國古代典籍還是當代文學作品,西方漢學家群體一直是翻譯的主力軍,這是由翻譯的基本規律和語言之間轉換的基本特點所決定的,“要促進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去,最好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