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治:紀念西戎先生 ——寫在西戎百年誕辰之際
在西戎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不由得回想起,當年初遇先生的情形,以及與先生僅有的一次通信。
那是1971年的9月,我剛從插隊的山西運城縣上郭村,被分配到運城地區報社不久,西戎先生就和夫人李英,女兒小榮,一起住進報社里來了。
《運城地區報》是運城地委的機關報。報社大院,就在運城東街地委機關的南面,二者相距大約四五百米的樣子。我進報社后,先被分配在排字房做排字工,不久就兼起了接收新華社電訊稿,和校對報紙大樣的工作。西戎先生一家來報社后,小榮進了印刷車間(至今還記得,她戴著一副藍布袖套,笑嘻嘻地走在院子里的樣子),西戎夫婦好像并沒參與報社的工作。西戎先生是1970年全家到運城縣西膏腴大隊插隊落戶的。他們那一階段住在報社,大約只是暫時陪陪女兒,也未可知。
在那個年代,除非是單位里開大會,大家最常聚集的地方,就得說是食堂了。我見到西戎先生的第一面,就是某日中午,在食堂里排隊買飯的時候。我記得,經常和他一起排隊買飯的,還有一位長者。那人體型偏瘦,總是袖著手,頭習慣性地微微歪向一側,站在西戎先生旁邊。請教后才知道,那人就是與西戎齊名的、被尊稱為“西李馬胡孫”(西戎、李束為、馬烽、胡正、孫謙),山西五作家中的孫謙先生。至于孫先生為什么那段時間也會住在報社,就不得而知了。
和西戎先生一家熟識后,工余時間,我曾和小榮下過幾次象棋,遇見西戎先生,則多是請教一些文學寫作方面的問題。
記得是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們一起從食堂走出來,我就順路把先生請到了我的宿舍。我從箱底取出一疊尚未寫完的小說稿,向他請教:沒有寫過短篇小說,一上來就寫長篇,能行嗎? 西戎先生耐心地把我的文稿翻看了幾頁,緩緩對我說道:“世界文學史上,也有沒發表過短篇,而以長篇名世的作家。”他頓了頓,又說:“不過,初學寫作,最好還是先寫短篇。從寫短小的東西入手,比較容易駕馭,即使不成功,損失也不會很大……”
我記住了西戎先生的教導,從此再沒有繼續寫那部已寫了十余萬字的長篇。后來,我有感而發地寫過幾篇小小說,僥幸都發表了出來,總算過了一把寫小說的癮。同時,卻也看清了,自己終究不是寫小說的料。從此之后,就再沒動過寫小說的念頭,——盡管直到現在,遇見關于小說寫作方面的文章,也還是喜歡拿來翻一翻。第二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緣,我離開報社,去了上海,就與西戎先生斷了聯系。
重新和西戎先生聯系上,已是20年后的事情了。
其時,我已經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了一名小編。因為我主持的“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創作選叢書”中,有一本《山藥蛋派作品選》,內中收有西戎先生的《喜事》《誰害的》《蓋馬棚》《宋老大進城》等幾篇小說,所以就想起了西戎先生。經與《新文學史料》主編牛漢說知,1993年春節過后,我就寫了封信,一則給他老人家拜年,二則約請他給《新文學史料》雜志,寫點回憶錄之類的文章。信發出后,過了一段時間,終于收到了西戎先生的回信:
岳洪治同志:
您好。您給我的信,因地址有誤,壓在省文聯,前兩天才轉至我手,遲復歉甚。
原來擬寫的回憶錄,因種種原因,開了個頭再未動筆,以后也不計劃寫它了。我最近視力很不好,讀書看報,均有些吃力,寫作困難更大,也許這就是老的征兆吧!
孫謙同志身體亦不甚好,住了一段時間的醫院,目前恢復得還可以。我問過他,最近也沒有寫什么東西。
請向牛漢同志問好!
小榮,在省曲協,小宋在省外貿公司,他們均好,并向您問好!
祝
編安
西戎三月廿六日
西戎信中會特別提到孫謙先生,應是在我給他的信中,曾拜托他代為向孫先生約稿之故。信中提到的“小宋”,叫宋興基,是和我同時被分配到《運城地區報》的一位知青。雖然小宋在印刷車間照管機器,我在排字房擺弄鉛字,倆人做工不在一處,卻由于都是從天津來山西插隊落戶的,又湊巧被分配在一個單位工作,感情上就更親近一些。這年春天,當我離開運城的時候,還是興基用一輛平板車,幫我把裝行李的木箱推到地區機關去集中托運的。興基的情誼,我至今感懷于心。至于同在印刷車間的興基,會和小榮喜結良緣,成為佳偶,在報社的時候,我卻一點沒有看出來。
沒想到的是,多年以后,我會來到西戎先生家中,再次見到了李英老師和小榮,——這個機會,是韓石山先生給我的。
2001年10月,我責編出版了韓石 山的學術隨筆集《尋訪林徽因》。這部書稿的品質,恰如我在審稿報告中所說:“一般學者沒有這么好的文筆,一般作家沒有這么好的學問。”因而,該書上市后很快便銷售一空。為滿足讀者需求,社里趕緊又再版了一次。第二年,韓石山新書發布暨作品研討會在太原舉行的時候,韓先生把我也叫了去。到太原的當天晚上,我就去了西戎先生家。西戎先生已于前一年的1月6日,不幸與世長辭。我這次拜訪,只和李英老師,以及匆忙趕來的小榮見了一面,敘談了一些我們在《運城地區報》相遇相識的舊事。在談話中間,我們每說到西戎先生,都充滿了深深的緬懷之情。
西戎先生自少年時代投身革命,以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寫)《喜事》《燈芯絨》《宋老大進城》《賴大嫂》,和電影劇本《撲不滅的火焰》等為世人所知。他以優異的文學創作和文學部門的組織領導工作,為造就20世紀80年代生氣勃勃的山西文壇,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992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
能夠和西戎先生相識,親炙教誨,是我青年時代在山西所經歷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我的榮幸。